我吃西红柿《吞噬星空》:从好故事到好文学,还需要多久?
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文学评论、文学史和文学创作教程都强调人物塑造对于叙事类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这甚至延展到了影视创作、歌词创作及其他创意写作范畴。特别是在小说(尤其通俗小说、网络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中,人物很大程度上是故事的核心看点,是情节的第一顺位的助推要素,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这也是中华通俗小说古已有之的特征。
通俗小说的文脉在大陆当代文学史中被边缘化,事实上已很多年。比较晚近的当代文学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重构,重点在于得西方神髓的先锋文学。大众的通俗的小说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介革命,更阔大地说,得益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文化消费,这条文脉今天由网络(类型)小说近乎完美地承接延续下来,自1998年左右迎来了一轮接一轮的市场爆发,成为当代华语文学最重要的文学力量之一。
我吃西红柿(以下简称“番茄”)的玄幻+科幻小说《吞噬星空》是受众最广的网络小说作品之一、“YY文”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网文出海”背景下最受国外读者欢迎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之一,在本质上也是将故事、情节搭建在以写人为基础的通俗文学,它对人物的塑造可谓十分有趣。番茄用占绝对比重的大量笔墨塑造主人公罗峰,而其他配角无一例外都是简写的;他试图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由平凡走向不凡的普通人,然而事实上读者从一开始就能意识到这样的主人公丝毫不简单、从未简单过……番茄的人物塑造中既有对传统创作手法的延续和发扬,也有大量颇具开创性的典型方法(这一典型塑造不仅值得作为文学问题来辨析,更因为它联结着时代大众的社会心理,值得以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分析何以这样的网络小说会热,这样的小说人物会被人喜欢)。我们倒可以搁置对这种人物塑造法的优劣判别,先由此研究其时代成因、趋势和民族民众心理。客观上讲,它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有传播力的字节,烙刻在网络世界的信号中了。
在起点中文网海外版上,《吞噬星空》的评论数多达420条,和国内读者不同的是,国外读者的评论至少在内容上看都非常走心。看得出来,其实罗峰的升级模式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和科学道理,完全就是番茄的生造,但他们不但不介意这种无休无止又循环往复的升级,似乎反倒为此而欣赏番茄的创造力。但就文学的评价而言,这种被读者所承认的创造力并非完全成立,当人物的选择失去了成长的纠结与困惑,而以一种游戏感十足的进阶成为人生之路的修行,便显得痛快有余而丢失了生而为人的缺憾美。
这是“YY文”需求在读者和评论家的一道分野。在国内公认的网络文学元年1998年,文学评论家会毫无疑问指出这种写法的落后和无趣。时至今日,有学识的文学评论家应该还是会这么做的,他们不会因为网络文学在市场上的崛起就鼓吹网络小说在文学上的优质,他们中的一部分一定同时开始关注这个已经是无法依靠文学单一学科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了。简单来说,也许网络小说和纯文学的区别在于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写给读者看的,而纯文学则是写给作者自己的。这是否意味着网络文学从创作初始阶段就受到了读者的影响,总体上是一种“就下”——也就是胡适在评价晚清小说时所说的受“浅人社会”影响的创作?它是否还具有其他的影响要素?它又是否因此就能对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置之不理呢?事实上,这部分热心网络文学的评论家所做的和想要完成的工作,并不主要是让大家看到网络文学在文学上能够达到何等的高度,而是提示着,中华文脉的延续应当有多样的可能性,而文学研究也需要打破学科的边界——就像玄幻小说的世界观设定敢于打破武侠世界的现实地理边界那样,走向更丰富与庞杂的宇宙,从而将一个“未来”的人类社会背景提供给文学创作者。在这个意义上,也许番茄的《吞噬星空》仍然算不上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但它理应成为一部网文坐标中“经典”的代表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位创作5本热门小说的大神级网络作家,我吃西红柿没有想过要提升一下自己的文学修养吗?如果有想过,为什么又放弃了呢?这一切的原因大多仍然来自于读者的需求,尤其是群体庞大的玄幻类型读者群,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热衷于通过简单粗暴的个人英雄主义,实现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与幻想。
当然,任何选择都有利弊都有缘故。一些领会到这中间分别和分歧的网络作家,也有开始智慧地加以融合,试图走通第三条路的。比如2017年凭借《男儿行》夺得第二届“网络文学双年奖”金奖的历史类型作家酒徒,凭借《雪中悍刀行》获得首届“网络文学双年奖”银奖的玄幻类型网络作家烽火戏诸侯,凭借《云中卷》获得第二届“网络文学双年奖”银奖、首届梁羽生文学奖武侠类大奖的武侠类型的新人雨楼清歌等。他们的坚持至少证明了网络文学的另一条重要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走经典化道路。
总的来讲,由于网络文学在20年间的发生、发展,启迪我们重新发现与思考文学——特别是新时代文学——究竟存在于怎样的“场域”、力量与结构性之中。我们曾在面对“媒介”和“文学”这对概念接壤的现场提出过“影响网络文学的四种基本力量”:读者(受众、粉丝、用户)、产业与资本、国家政策(意识形态)、文学知识精英,认为只有在这四者的合力矩阵作用场中才能理解好过去一段时长内的网络文学,也能介入(干预)未来的更大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发展,从而重新定位网络文学(类型文学)在文学坐标体系中的位置,形成符合新时代的一整套文学评价体系。
在此背景中,网络文学经典化描述将比目前远为精准。而经典化,也同样是网络作家们的自觉追求。我们期待着网络文学步入经典化的殿堂,期待着好的故事能化为好的文学,也期待着它能永葆今天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