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的原创与原发
每天,互联网都在生成大量的词语、内容、聊天记录、作品和产品,带动着创作/生产者和接受/消费者的情感、情绪,比如“爽”感,比如yy(意淫)
,比如评论点赞欲,比如正能量和负能量……面对这样一个庞杂的虚拟世界内的人工存在,年轻人或者长期的网民更加适应,形成了“网生代”的习性,但对传统文艺工作者或者年龄层比较大的几代人来讲这又意味着什么?
我是1976年出生的,差不多就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一代,
40年来中国的变化发生与我的人生基本重叠。这个年龄段的人,从好处讲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从缺憾讲是上不上、下不下的一代——也就是不可能是彻底的网生代,依旧对传统的媒介比如书籍、电视充满了记忆和感情;但也绝不可能拒绝互联网这一媒介转型,因此从文艺工作和文艺批评来讲,不可能不同互联网的“分泌物”网络文艺发生关联。
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在中国进入民用和商用,换言之,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网络文艺的生命,如最早、最稳定的网络文学版块,一般认为2018年是它发展的第20年。网络文艺总的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献意义是从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一条开始的,它从属于新世纪,发展在新时代。我把它看作是一个历史的新契机、文艺的新契机。
网络文艺通过互联网媒介赋权的机制,让大众直接在互联网上创作,是一种大众文化“分泌物”
,它减低了成本、跳脱了前置型筛选、改变了创作与发表机制,所以人们可以更自由、更扁平化地在网上释放自己。这样,我就要提出我对网络文艺的核心看法:网络文艺是什么?
——网络文艺就是我们的生活。网络文艺反映了所有人在互联网上生活、娱乐和创造的文化,面对这样一个生活现实,如果我们不相信那就是我们对生活真相的掩耳盗铃,如果不介入也是我们的失职失范。而事实上20年来,从创作到批评界,由于我们不介入或有所忽视,或能力不及,今天当我们发现网络文艺逐步主流化,逐步提升艺术价值的时候,我们已经丧失了很多话语权,所以最大的启示是:要对生活紧密关注、紧密联系,不断从生活中发现和提炼艺术的可能。
网络文艺是产事业融合发展的,所以我们要有综合治理的新文艺观,不能用过去的传统文艺观去看待它。我们认为网络文艺太讲商业,太讲市场,所以它不是文艺,事实上它是一种新文艺。另一个角度上,由于有互联网这样一个新媒介重加赋权,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艺基因在互联网上将实现一次搬迁和移民,是具有诺亚方舟意义的一种物种传承般的千年之变。网络文艺实际上是不可逆的。作为知识分子和文艺批评家,应该更多信任网络文艺,介入网络文艺,在此过程中,提出美学引渡的方案建议,上一代知识分子应尽力参与下一代文艺的美学价值引渡,这样才不会错过各自的发展机会以及几代人的交流共生共融的机制。
最后,我想提出我的网络文艺“四新”观点:
第一,网络文艺是中国文艺发展的新方向。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媒介的千年之变,未来的文艺都将呈现在互联网上。第二,网络文艺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支柱。从中国文化产业的计算或者说发展增长率看,网络文艺的贡献越来越大。内容产业可以深度支持文旅产业,“IP+文旅”是一个好方向。第三,网络文艺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互联网和年轻人结合得非常紧密,比如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综艺、直播和抖音等等,主力用户都是青年到青少年人群,会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人口的“三观”
。如何与未来主力人口一起缔结良好的网络文艺世界是一个紧要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不少观念需要刷新。第四,网络文艺是国家意识形态重塑的新契机。中国文化要实现全球传播,网络文艺是和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一样的东西,这个过程中,如何落实网络文艺的软实力和巧实力作用,有机更新、融合国家意识形态,是彼此塑造的新契机。
为了做好网络文艺这篇大文章,我们不但要议论,更要行动。比如2017年底在杭州落户的中国网络作家村,短短8个月实践中,来注册工作室的国内网络作家达一百零几位,走账近4个亿,如何由作家集聚转化为产业集聚、文化生态集聚,都是值得探索的网络文艺新经验。
我想,通过我这一代和接下来的网生代们,应该可以对网络文艺提出一些中国原创的理论和评价体系,直接进入到世界文化和文艺理论的平台,不是完全照搬西方,而是作出具有中国原创性、原发性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