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尤需精品意识
信息革命已成为当代文艺发展引擎之一,悄然改变当代文艺创作理念、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传播模式、接受心理以及批评视角
信息沧海横流,更显文艺本色。当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越是信息过载,越要披沙拣金,越是信息过载,越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很长一段历史里,人类所做、所想、所获、所在,都神奇地保存在书中。正如泰戈尔在《图书馆》一文中所说,书籍的灵魂之光被幽禁于书页的囚室,好比喜马拉雅山头的皑皑白雪锁闭着汹涌洪水,图书馆也围拦着随时会一泻千里的思想江河。泰戈尔渴望激活那沉睡千年的滚滚波涛,冲破寂静,冲向广阔的世界,而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似乎正在把这一梦想变成现实。
毋庸赘言,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革命已成为当代文艺发展引擎之一,悄然改变当代文艺创作理念、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传播模式、接受心理以及批评视角。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信息世界膨胀带来“信息过载”的弊端,面对信息大潮,不迷失自我,不随波逐流,坚守文艺价值,弘扬正能量,对当代文艺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信息革命释放文艺能量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文化与文艺生存发展形态。随着文化生产从“铅与火”“光与电”转向“数与网”,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发展风头正健,在文艺发展总体格局中,网络文艺占据着重要地位,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演出等潜力巨大。以网络小说为创意源头的文艺生产在历史、玄幻、仙侠、魔幻、穿越、言情等题材领域颇为活跃,中国网络文学与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影视剧并称为当今世界大众文化的“四大奇观”。网络文学“出海”形势喜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辟了新途径。
由于网络文艺具有粉丝众多、时尚气息浓、娱乐性强、资本对接灵活等特点,它不仅为传统文艺提供新素材,实现资源“反向输出”,而且还开发出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创制模式,拓展了文艺传播的有效覆盖面,基于IP的市场开发和产业链延伸也渐成气候,“影视剧+互联网”的网络剧为助力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新模式。可以说,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化革命不仅丰富了文艺存在方式,改变传统文艺生态系统,而且在塑造中国文艺形象、建构中国文论话语、加快文艺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与现代“超链接”等诸多方面,都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层出不穷,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目不暇接。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前所未有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过载与滥造互为因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欢呼雀跃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出,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秩序混乱”“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隐患。
康德说过,“大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除了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功能。”但这种功能终归有限,一旦污染超过极限,后果不堪设想。信息空间同样存在这样的“限度”问题,文艺领域也不例外。20世纪初,有诗人曾歌颂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将其誉为“盛开的黑牡丹”,赢得当时读者的喝彩,因为那时提倡发展工业,“碳排放”尚未对大气自净功能构成致命威胁。但这一热情比喻在今天只能招致反对,因为“盛开的黑牡丹”正带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犹如突破空气自净功能底线的“黑牡丹”一样,信息过载也是一种生态失衡,是信息“自组织系统”失控和无目的恶性膨胀的结果。
如前所述,网络文艺创作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艺术生产模式,改写了创作理念与惯例。与传统文艺创作“两句三年得”的精益求精精神相比,“快些,再快些”成为网络创作与传播成功的要诀。不少网络作家,日出万言,常年不辍,商品意识遮蔽了精品意识。至于网上网下形形色色的改编改写,其速成与高产更是令人咋舌。早在网络兴起之前,就有人惊呼人类步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尽管人们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网络造成如此猛烈的信息狂飙还是让人始料未及,震撼不已。
对于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精神产品生产而言,信息过载有时甚至比信息缺失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海量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新作品新产品轮番轰炸,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判断标准,甚至导致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现象,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的假冒伪劣之作趁机大行其道,某些调侃崇高、消费历史、戏说经典的所谓“创作”也浑水摸鱼。读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通读作品,哪怕面对的是一篇散文、一首短诗,不少人也只是浏览一下标题而已。面对这种情形,一些作家、艺术家、商家为博“眼球”,加大推销力度,甚至空有噱头,弃文艺产品的实质内容于不顾。如此一来,信息过载与作品粗制滥造互为因果,长久下去必将破坏文艺生态,给受众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如何改变信息过载与粗制滥造之间的恶性循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确认知与精品意识
在信息研究界颇有影响力的《信息烟尘》一书,就探讨过如何“在信息过载中求生存”的难题。作者认为,信息稀缺的时候,人们将其视为无价之宝;“信息过剩一旦发生,信息就不再对生活质量有所帮助,反而开始制造生活压力和混乱,甚至无知……尽管信息革命创造了诸多奇迹,但是一股黑压压的‘信息烟尘’已飘然而至。”当信息烟尘铺天盖地之时,被信息淹没者将不在少数。美国学者詹姆斯·布朗指出,当数字化印刷技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制造出呈几何级数增长态势的书刊和报纸,出版物出现无法遏制的连环爆炸效应,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如何处理这排山倒海式的大潮,已成为一个事关人类文化未来的严峻问题。
信息过剩愈是严重,有效信息愈是匮乏。相关研究表明,信息过载不仅会造成事实上的信息匮乏,而且还会造成信息污染,并引起信息饥饿、信息孤独、信息上瘾等信息疾病。在泛滥的信息海洋,信息的真实性无法验证,信息误导随时有可能发生,信息的不确定性更是令人不胜惶惑。按照信息论创始人香农的说法,“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但随着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的发生,它却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古人云:少则得,多则惑。过犹不及!如何不为信息过载所惑,是摆在每个当代人面前的问题,更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绕不过去的问题。应对方法之一是培养媒介素养,提升明察明辨的能力。《吕氏春秋·察传》说:“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闻而审之,在信息过载时代尤为必要。在信息大潮汹涌而至之时,文艺工作者应勇立潮头,擦亮眼睛,去伪存真,敢于对“伪大数据”说不,敢于对“以丑为美”等不良现象说不,始终坚持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
其二则是守好文艺的一方净土,越是信息过载,越要披沙拣金,越是信息过载,越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在这个信息沧海横流的时代,更要凸显文艺本色。在海量信息的竞逐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拿出真正经得起考验的精品佳作,凭本事说话,靠品质取胜。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已经证明,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关键是要定心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专心致志地锻造精品,为提升当代中国文艺的含金量而努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