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夏季写的一首诗,用柳絮比作没有主见的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谦虚有礼,做官刚直不阿。辅佐过北宋四个皇帝,受到后人的敬仰。提起司马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七岁砸缸救人的故事。司马光幼年时期,天资聪慧,七岁时就能背诵《左氏春秋》。二十岁时高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革新,司马光作为保守派极力反对。被迫出京,隐居洛阳。
这年初夏,司马光来到洛阳郊外,路旁的杨柳已经过了飞花扬絮的季节,田野中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向日葵,正迎着朝阳茁壮成长。面对眼前的景色,司马光联想起自己的处境,挥笔写下了一首《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自己因为跟王安石政见不同,被迫客居他乡。一场大雨洗涤了空气中的尘埃,雨过天晴,阳光明媚。远处的南山,好像显得更加青翠怡人。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写夏日雨后初晴的景色。夏雨过后,空气清新,风和日暖,白云飘荡,远山含黛,近水微澜,自己长期郁闷的心情,好像也缓解了很多。
第三句“更无柳絮因风起”,借用了东晋时期的一个典故。谢安有一个侄女,名叫谢道韫,打小就聪慧过人。有一年冬天,外面大雪纷飞。谢安有意考考子侄们的学业,就以天空中飞舞的雪花为题,让孩子们对出一句诗来。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这时谢道韫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叹不已,后来用“咏絮之才”,来比喻在文学方面,有才华的女子。
司马光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他认为柳絮随风飘舞,是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景物。用来比喻那些墙头草随风倒,见风使舵的人。在这首诗中,他是把他的对立面,也就是支持王安石的那一派人,比作随风飘荡、随波逐流的柳絮。而把自己却比作从早到晚,围着太阳转的向日葵。表明自己忠心不二的做人品德。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他的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但从诗词的角度看,这两句诗确实写得很妙。诗人大半生都在朝廷为官,看惯了平时趋炎附势的小人,而自己却不愿摧眉折腰,随波逐流。自己的心里只有皇帝,对皇帝忠贞不二,一心忠于国家。打心眼里看不起像“柳絮”一样的人,而自己坚决要做像“葵花”一样的人。
司马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洛阳退隐十五年,在这期间,并没有像别的被贬的官员那样,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是塌下心来,专心致志的编写《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的周代,一直写到公元959年的周世宗征淮南。时间跨越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在这本《资治通鉴》中,作者以史为鉴,总结了很多历史经验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这部《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作者耗费了19年时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治通鉴》在中国官方修订的史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了宋哲宗继位,司马光被召回朝,担任尚书左仆射,主持朝政,第二年因病去世。这首《客中初夏》,是司马光夏日即景之作。作者抓住了雨后初晴夏日所特有的天气特征,和葵花、柳树、南山等特有的景物,近景和远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互衬托。词句优美,个性鲜明,恬静而高远。用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景色。把“柳絮”和“葵花”都进行了拟人化,令人读后有一种亲近自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