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成长的烦恼”
■大量的同质化题材剧上线,易引发网民受众的审美疲劳,最终既不利于网络剧市场的健康,又失去了受众的关注。
■部分网络剧作品中所表现的价值导向和审美趣味超越了网络文化的包容范围,刻意追求“新奇特”不但得不偿失,而且易给青少年网民带来价值判断上的紊乱和困惑。
■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创作人员将盈利能力而非艺术高度和人文审美价值作为首要关注点,使得一些影视制作机构争做“金钱的奴隶”。
据2月19日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共处理150多部网络剧网络电影,其中70%的作品突破了审核底线,丧失了基本价值判断和艺术修养。今年两会期间,不少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体炮轰我国影视产业出现诸如高片酬、低质量等问题。特别是针对网络剧的发展,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笔者结合网络剧发展近十年遇到的问题,将从产业链上下游结构方面进行简单梳理和分析。
创作层面:原创网络剧少、题材同质化严重
根据艺恩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剧TOP50中IP改编剧为12部,占比24%。2016年网络剧TOP50中IP改编剧为21部,占比增加至42%,且流量在20亿以上的5部网络剧《老九门》《太子妃升职记》《最好的我们》《余罪》《重生之名流巨星》全部由IP改编。不断下降的原创剧数量也应引起网络剧市场注意。
随着网络剧地位提升,商业资本眼瞅着一部部IP爆款赚足人气和钞票,纷纷依法炮制类似题材剧,内容同质化问题也就在所难免。翻看播放量排行榜单,仙侠玄幻剧、悬疑刑侦剧、都市情感剧、无厘头喜剧基本占据绝大部分。从2016年的《青丘狐传说》《男狐聊斋》《学院传说之三生三世桃花缘》到2017年《我的狐仙老婆》《我的室友是狐仙》,一只狐狸居然连续两年活跃在网络剧市场。现阶段网络剧市场的主体还是类型剧占多。类型题材剧并不是原罪,它的好处在于只要遵循了相关创作风格,不难达到及格线。但大量的同质化题材剧上线,易引发网民受众的审美疲劳,最终既不利于网络剧市场的健康,又失去了受众的关注。
演员层面:莫把“小鲜肉”当王道
近些年,粉丝经济成了推动网络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小鲜肉凭借靓丽的外表、甜美的歌喉和耍酷的造型,“俘虏”一大批青少年网民粉丝。随着小鲜肉们从歌坛、舞坛等综艺圈转向影视圈发展,粉丝们一路追随表示支持。由此小鲜肉成了网络剧播放量保障,粉丝们一边豪气充会员一边发弹幕“舔屏”。
挑选高“颜值”小鲜肉既能吸引粉丝眼球,又能带动话题炒作,何乐不为。但制作机构一味追求“颜值”,忽略了剧情、台词和人设的重要性,就有可能拉低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也是导致作品出现高片酬、低质量现象的核心原因。比如启用缺乏生活阅历的小鲜肉扮演一位历史著名的刺客,纵然他拥有精致帅气的外表,但稚嫩的眼神和孱弱的气场让网民跳戏的同时也脱离了历史语境。在都市青春剧中,小鲜肉每次出场都给出浮夸的表情或一张“面瘫”脸。作为千万粉丝的榜样,“小鲜肉”的高片酬、零演技、装腔作势只会对粉丝起到负面的“模范”作用。如果这种偶像情怀任由发展,那么对青少年的成长怕是弊大于利。
内容层面:部分作品主题导向背离主流价值观
相比较电视剧的线性播出,网络剧的选择性消费大都是根据个人意志作出的决定。不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网络剧所特有的一对一观看方式使得不少剧偏向“个性化表达”。网络剧创作者将个人价值观融入作品,使其成为个人主观态度的宣传品,或替某一个群体发声。其中部分网络剧创作者所倡导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由于网络剧比传统电视剧的创作空间更大且相对自由,创作者的“个性化表达”有了更大的表演舞台,这就让作品易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悬疑刑侦剧《十宗罪》展示封建迷信思想、渲染暴力血腥且人物设计上脱离公安系统的实际,部分警察形象的塑造不符合客观情况。网络文化应是社会主流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也是年轻网民乐于接受的原因,但部分网络剧作品中所表现的价值导向和审美趣味超越了网络文化的包容范围,刻意追求“新奇特”不但得不偿失而且易给青少年网民带来价值判断上的紊乱和困惑。
影视制作机构层面:资本驱动利润第一
据媒体报道,网络剧的投资有增无减,如《盗墓笔记》《九州天空城》《法医秦明》制作成本为5000万;《老九门》《花千骨2015》和《半妖倾城》制作成本超1亿;去年底上线的《美人为馅》和《如果蜗牛有爱情》制作成本均达到3亿层级。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向网络剧市场汇聚,尤其是电视台的精兵强将源源不断进入网络内容生产机构。
既不缺钱也不缺人的网络影视制作机构,却至今没能创作一部媲美金鹰奖大剧的作品,输出的只有播放量节节攀升的作品,这就很好的契合了资本的需求——追求利润第一,忽视艺术性和思想性。由于网络剧市场化程度较高,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和商业创作的利润价值已经成为网络剧生产的第一生产力。影视制作机构大都起源于风险资本的投入,资本逐利性本能驱使制作机构将创作作为一种致富路径。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创作人员将盈利能力而非艺术高度和人文审美价值作为首要关注点,使得一些影视制作机构争做“金钱的奴隶”。
受众层面:过于迎合市场导致网民审美趣味改变
网络剧已经成为一个类型片高度集中的市场,大量的题材、叙事、风格相近的表现内容产生了不同种类的剧作结构和主题意义。比如奇幻都市剧的现实与理想冲突,平民和英雄的转换,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悬疑刑侦剧的自我救赎,犯罪心理和人性意义等。类型化程度较高的网络剧既能让影视制作机构量产获利,又能让网民对作品产生观赏期待。如电视剧题材较少涉及到的惊悚剧《灵魂摆渡》,剧中设计的狐仙、鬼上床、借尸还魂等情节满足了受众猎奇好玩的心理期待。
正是因为迎合了网民的需求,大量的类型剧上线导致网民对作品的选择面越来越窄。如何在同一种类型作品中脱颖而出?不少创作者开始研究“擦边球”的打法。以被下架的网络穿越剧《太子妃升职记》为例,其中就包含了穿越、宫斗、同性CP等情节。如果网民身边都被这种过度取悦受众的影视剧所包围,那么对于未成年人的审美趣味绝对是一种扭曲。
平台层面:把关不严导致问题剧频出
部分视频网站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利用一些低俗、媚俗的营销方式快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短时间内聚集观众,让播放平台的投资快速获得回报;同时,网络剧的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的功能被逐渐弱化;再者,在视频网站自审自播的审查体制下,部分播放平台由于自身监管不到位,低俗内容广泛传播,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行业层面:播放量造假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说电影票房是监测电影市场的晴雨表,那么播放量则是体现网络视频是否受欢迎的核心指标。高播放量带来三个优势:一是扩大作品知名度;二是提高制作方议价能力和商业利润;三是拉动其他受众点击播放量造假视频。数据造假同时带来两个副作用:第一、片方和平台都知晓网络剧的真实播放量,蒙在鼓里的网民却无意间推高了明星的高片酬,明星身价随着“播放量”水涨船高,让网络剧出品方有苦说不出;第二、数据造假导致市场发展方向混乱,影视剧制作机构较难把握创作方向,也很难获知网民真正的喜好。长此以往,网络剧市场将陷入恶性循环,影视剧制作机构无法创造精品剧作,只能被眼前的播放量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