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诗开创者,安史之乱时却死在地方官手中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昌龄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王昌龄是盛唐代表性人物之一,唐代边塞诗开创者,时人评价“声峻,奇句俊格,惊耳骇目”(《唐才子传》),其《出塞》一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慷慨悲壮,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王昌龄仕途多蹇,虽是进士出身,又中过博学宏词,但一直在县尉、校书郎、县丞等八九品的低级官吏层次打转。安史之乱后,王昌龄回乡,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史书上对此语焉不详,不得不让后人感慨这位盛唐边塞诗人的命运。
分析王昌龄的死因,就要从王昌龄本人性格、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闾丘晓这人说起。
【王昌龄肯定是长了一张臭嘴】
由于王昌龄官位不高,所以正史上仅有短短几十字的介绍,《旧唐书》中说王昌龄“不护细行,屡见贬斥”,也就是说王昌龄日常不注意小节,所以不但官位升不上去,反而经常被贬。
《唐才子传》中也说“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由于不注意细节,很多人对他不满,两次被贬官蛮荒之地。
但同样是《旧唐书》,说王昌龄在文章方面,“绪微而思清”,是个行文缜密、思绪清晰的人。
二者并不矛盾,文章方面王昌龄文采飞扬、特立独行,有着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周边蝇营狗苟之辈不屑一顾,日常的言谈举止锋芒太露,一张臭嘴怼遍了周围大多数人,同僚或者上司对此自然有所不满,就会以一些生活上的小节刁难王昌龄。
用现在的话说,王昌龄的主要缺点是不注意团结同事。
这也是盛唐诗人的普通特点,与王昌龄交好的几个人,包括崔颢、高适、孟浩然等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崔颢,同样是进士出身,但“有俊才,无士行”,好赌好酒,在京城挑选貌美女子为妻,稍不如意就撵走,前后四次;高适前半生也是凄惨无比,“以求丐取给”;杜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在蜀中的时候,杜甫靠严武接济才一家衣食无忧,但杜甫之不靠谱,恨得严武甚至要杀掉杜甫。
这些盛唐诗人的另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大多恃才傲物、缺乏实干能力。即使是官位最高的高适,也并非是靠军政方面的功绩升官,而是运气好,先后蒙对了李隆基和李亨的想法,否则也将和其他人一样在低级官吏行列度过一生。王昌龄在地方上为官多年,没有留下什么治理地方的功绩,一方面是周边同事不配合,另一方面应该也有自己能力的问题。
【安史叛军鼎盛时期,王昌龄到了临近前线的亳州】
安史之乱爆发时,王昌龄已经年近六十,当时任龙标县(现湖南怀化市)县尉。湖南没有被安史之乱所波及,但王昌龄应该是关心家中妻儿老小,于是北上还乡,史书上只说是“世乱还乡里”。
王昌龄的老家是河东晋阳(现山西太原)或者京兆长安人(现西安)。王昌龄回老家走到亳州说明王昌龄老家是晋阳的可能性最大,一来晋阳当时在唐军控制之下,二来从路途来看也是以晋阳为目标。
王昌龄从龙标北上到长江,然后顺流东下,再走陆路北上到亳州,只要穿过叛军控制区域就能到达山西。
当时安史叛军处在鼎盛时期,占据了长安、洛阳以及整个河北地区,山西虽然还在唐军郭子仪、李光弼手中,但也是叛军的主攻方向之一。
叛军另外一个主攻方向就是江淮,叛军尹子琦部南侵,准备攻占江淮乃至江南这片唐王朝赋税、粮食主要区域,幸好被张巡、许远在睢阳(现河南省商丘市)付出极大代价阻挡住。
王昌龄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到了亳州(现安徽亳州)。
【首鼠两端的亳州刺史闾丘晓】
当时的亳州刺史是闾丘晓,史书上只有一句记录证明了闾丘晓与王昌龄的死有关,“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新唐书》)
当时唐王朝任命的江南节度使张镐负责江淮方面军事,亳州和睢阳相隔不过百余里,张镐命令闾丘晓救援睢阳张巡和许远,而闾丘晓唯恐招惹叛军南下,竟然迟迟没有发兵,等到张镐调集的援军到达睢阳时,睢阳刚刚被叛军攻破三日。
也就是说,如果闾丘晓出兵救援睢阳,很有可能睢阳不会失陷。
于是张镐大怒,杖毙闾丘晓,为张巡和许远报了仇,同时,也报了王昌龄的仇。闾丘晓也知道自己有罪,向张镐求情说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吃奶婴孩需要抚养,请张镐饶自己一命。
张镐说“你害死了王昌龄,他的亲人谁人能养?”闾丘晓哑口无言。
之所以王昌龄死在闾丘晓手中,张镐杀死闾丘晓时又特别提出王昌龄,唯一原因应该就是王昌龄在亳州惹怒了闾丘晓。
而二人应该原本并无仇怨,甚至都未必能够见过面。在当时的情况下,王昌龄必定是因为力劝闾丘晓出兵,在闾丘晓拒绝之后,说出了一些很难听的话,比如你闾丘晓坐视友军被围不救,是与叛军有所勾结,准备叛军一到就举城投降。
以王昌龄的品德和性格,这些话能说的出来。
当时睢阳形势危急,张巡苦守十个月,派遣南霁云向周边徐州许叔冀、临淮贺兰进明等人求援,结果无人来救,后来许叔冀、贺兰进明都投降了安史叛军。闾丘晓所在的亳州与睢阳最近,睢阳一旦失守,亳州定是叛军下一个目标,闾丘晓拒不发兵救援睢阳,百分之百是已经存了投降叛军的企图。
这种情况下,一个小小的八九品小官吏在至少是正四品下的刺史面前,揭露自己内心深处的叛逆企图,恼羞成怒的闾丘晓弄死王昌龄简直是必然。
诗赋风流的王昌龄不仅仅只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高自傲,与南霁云、与《正气歌》中“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一样,同样不缺乏勇气,不缺乏为信念牺牲自己生命的决心。
这才是大唐盛世真正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