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之广:从名著到网络文学
制作人李小婉认为当下火热的IP(知识产权)只是一个概念:“事实上整个影视行业,对于好故事的追求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正如她所言,无论IP演化成何种概念,好的文学作品始终都在为影视剧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粮”。
在改革开放之初,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其播出时的万人空巷至今还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四大名著的文化魅力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为处于文化饥渴状态的人们提供了滋养。而后莫言、余华、苏童等人的小说先后被搬上大银幕,掀起了一阵纯文学改编潮,改编而成的作品表现形式上不可谓不沉重,不过那时人们似乎喜欢在反思之中寻求一些有分量的内容。
而后就是改编自金庸、王朔等人作品的影视剧开始充斥荧屏。之后,中国开始进入网络时代,根据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进入到人们的眼帘,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不过网络文学的地位在那时颇为尴尬,也没有现在如此庞大的群众基础,人们对于由网络文学所衍生出的影视作品大多只是好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90后”观众群体的崛起,以及大环境的利好,使得IP成为一种热潮,网络文学迎来新的改编高峰,如《甄嬛传》《诛仙》等引发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狂潮。而以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为代表的新型青春文学也成为市场的宠儿,影视改编权被各家公司所争抢。
不过无论是选择改编哪类作品,投资人与观众关注的重点还是它是否有好故事。好故事始终是贯穿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核心,也是影视剧与文学作品联姻的关键所在。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近些年读者口味的变化,从最开始对长篇故事的喜爱,到现在对于小故事的推崇,也间接反映了当前人们的阅读趋势。网络时代下,碎片化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影视剧的欣赏模式。
对于这种改变是好是坏,我们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过,许多不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被疯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市场行为。或许在不久之后,等待泡沫消退,对于文学作品故事本身的追求又会被人们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