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儿子屡试不中,他写下一首诗从此平步青云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温庭筠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唐朝的花间词派掌门人温庭筠因为长得奇丑无比,人送外号“温钟馗”。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温庭筠还有两个外号,其一为“温八叉”,其二为“救数人”。
而这两个外号都和科举考试有关。
唐朝的科考有一门是考察学生诗词歌赋的写作能力。
科考当日,考官会给每个学生发放3根蜡烛,3根蜡烛燃尽,就要完成八韵的诗赋。
很多人在蜡烛燃尽时,仍无法完成答卷。
但是温庭筠却异常地才思敏捷,每次应试从来不用打草稿,一叉手,便成一韵,八叉手就能写完,所以人称“温八叉”。
而他还是考场大救星,常常代人答卷,传说有一次,他一连帮了8个考生答题,因此得了个“救数人”的外号。
可惜的是,即使他才学过人,还是屡试不中。
而他的儿子温宪长大后,也跟他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再一次科举落榜后,他闷闷不乐地回到了自己暂住的崇庆寺,独自一人借酒消愁。
大醉后的他趁着酒兴,爬上了寺庙的阁楼,写下一首诗,而传说就是因为这首诗,让他得到当朝宰相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
这首诗名为《题崇庆寺壁》,全文如下: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他漂泊异乡的遭遇。
他进京赶考,独自一人栖身在庙中,这半年来和千里之外的家人断绝联系。
处境艰难,又远离家人,诗人的心中本就郁闷到了极点。
若是此次能够高中,那么所有的苦也算是值得的。
可惜的是他再一次落榜了,所以他发出了“鬓毛如雪心如死”的感慨。
“鬓毛如雪”一方面是指他的年纪,另一方面也是暗指他历尽沧桑;而“心如死”则是他再次落第后的真实写照。
全诗感情悲愤,说出了很多屡试不第的才子的心声。
其实无论是温庭筠还是温宪的才华,高中进士原本是不成问题的。
关键是这父子二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喜欢作诗,讽刺权贵。
而我们也知道唐朝的科举是不糊名的,所以很难保证公平公正。
到了晚唐,科考更是舞弊成风,很多饱学之士却一直落榜,像罗隐、高蟾,都是屡试不第的大才子。
而像温庭筠、温宪这种善作讽刺诗的所谓才子,很容易得罪权贵,从而葬送前程。
不过温宪又比他的父亲幸运。
据说在他写完这首诗后不久,当朝宰相郑延昌携着他的夫人来到崇庆寺上香,恰好看到了温宪留在墙壁上的诗歌,一时感慨万千,起了爱才之心。
当他回到京城后,便向当时会试的主考官赵崇推荐了温宪。
一朝宰相亲自交代,赵崇自是不敢怠慢。
于是当温宪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时,便顺利高中进士。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文写得好,还不如朝中有人。
后来温宪还当上了了山南节度使从事,最后甚至官至郎中(五品),他的父亲温庭筠也不过是六品的国子监助教。
从这点来看,温崇也算是幸运了,仅凭一首诗就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