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常识之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师:商、西周部队组织单元。军中五报酬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商代有三师,西周有六师。历代沿用其制,人数若干纷歧。 三师:商代部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保卫华夏和挞伐南边各族。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保卫东土和挞伐东方各族。 军:春秋今后的部队组织单元。春秋时各年夜国多设有上、中、下全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历代沿用其制,人数若干纷歧。 全军:春秋时各年夜国多设有上、中、下全军,个中以中军最强。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三行:春秋列国皆用战车作战。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抗翟族,正在上、中、下全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卒,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卒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卒,凡是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正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中选者称为武卒,免去其全户徭役并赐与田宅。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由考选和练习步卒,也称持戟之士。驻防于五都。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由练习的步卒。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保卫未央宫,由卫尉管辖。因未央宫正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改换一次。除未央宫外,,南军亦保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保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汉武帝时,扩展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又增设屯骑、步卒、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别离驻守长安城中及邻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羽林:汉代禁卫军。西汉武帝时提拔陇西、天水、安靖、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之良家子,保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附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东汉称为羽林郎。子女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三国时代吴国的宫廷禁卫军队亦称羽林。 虎贲:西周精锐的军人称呼。春秋今后为皇帝随从的卫士。日常平凡守王官,王出行则随前后。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向到了唐朝才被废除。 期门:西汉护卫禁军名称,亦为官称。武帝建元三年(前138)置,位置近郎官,执兵器,侍从皇帝出行。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靖、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构成。武帝微行,这些卫士执武器护卫,因“期诸殿门”,故称期门,附属于光禄勋。平帝时改称虎贲郎。 材官、骑士、楼船:西汉时按照处所特色练习的各个军种:西、北边郡产马地域练习马队,称为骑士;内地不产马地域练习步卒,称为材官;江、淮以南各郡练习水军,称为楼船。 轻车:即驾车作战的士兵,西汉军种之一。汉初常用于战斗,后逐渐掉去感化,至武帝时完整成为仪仗队。 正卒、守兵:汉代轨制:须眉从23岁起需服兵役两年。一年正在本郡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疆或到京师保卫皇宫,称守兵或卫士。至56岁免。 青州兵: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十二月,曹操从青州屈膝投降的黄巾军主力中提拔三十万身强体健者,编成为具有相对自力性的“青州兵”,成为曹操争取世界的主力军队。 北府兵: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练习的部队。太元二年(377),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募集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一带劲勇以抵抗前秦。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部队为北府兵。 世兵制:中国古代强迫部门乡平易近世代投军的轨制。又称军户制、士家制。世兵制最早涌现于春秋时代齐国。管仲将都城分为士农15乡和工商6乡。个中士农之乡平易近日常平凡务农习武,战时充任士兵出征,世代相传。三国时代,魏国曾实施士兵制,男丁毕生为兵,父逝世子承,兄终弟及。魏晋今后,世兵制几起几落,一向延续至清。其时的八旗兵以旗人(军户)世代充当,凡是族人男丁“人尽为兵”,“三丁抽一”,留家者为余丁;绿营兵一人投军,全家编入军籍,父正在子为余丁,父逝世由子替补,世代以投军为业。军籍由兵部统管,不入平易近册。1840年鸦片战斗后废。 军户:军户即为中国古代世代参军、充任军差的人户。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家眷的户籍隶于军府,称为军户。军户后辈世袭为兵,未经准许不得离开军籍。北魏军户亦有效俘虏充任的。宋朝将应募放逐的人户称为军户,军士年迈退伍后除籍。军户轨制正在元﹑明两朝最为完整。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轨制最主要的特色是兵农合一。府兵日常平凡为耕种地盘的农人,农隙练习,战时参军兵戈。府兵参战兵器和马匹自备,全都城有负责府兵提拔练习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年夜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整,唐太宗时代到达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鹰扬府、折冲府:隋文帝开皇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炀帝年夜业三年(607)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鹰击郎将),隶于各卫,管辖府兵。唐代改称折冲府,其主官改称折冲都尉﹑果毅都尉。 飞骑:唐初,以随李渊起兵太原的部门将士置玄武门驻屯,所领兵号为“元从禁军”。太宗贞不雅十二年(638)分置摆布屯营,所领兵名飞骑,附属屯卫。高宗龙朔二年(662),摆布屯营离开屯卫自力,改为摆布羽林军,所领之兵一度更名羽林郎,不久仍然名飞骑。飞骑早期由元从禁军的后辈和卫士(府兵制下的战士)中选充,玄宗先天二年(713)划定,一律从卫士中简补。次年,又从出征吐蕃的兵募中提拔壮勇之士为飞骑。跟着府兵制的式微,卫士不再上番宿卫,飞骑全体出于招募。飞骑的义务是宿卫宫禁,但有时亦衔命出征。 彍骑:彍,意为迅疾。唐玄宗时设置的禁军的名称,由长从宿卫更名。唐朝守卫京城的南衙禁军,原由诸州府兵轮替上值,分属十二卫。因为府兵制被损坏,诸军府番上的卫士(府兵)常不足额,到玄宗初年,十二卫十分衰弱。开元十一年(723)开端正在两京及其四周地域的府兵及白丁中简募强健者,免去其徵镇赋役,作为南衙禁军,称为长从宿卫。十三年,更名彍骑,共十二万人,分隶十二卫,替代番上府兵,专任京师戒备义务,间或用以出征。十六年,一部门骑编入摆布羽林军,又成为北衙禁军的构成部门。开元末,吐蕃入攻剑南,唐曾经吩咐消磨关中彍骑远征。天宝间,因为北衙禁军扩展,彍骑已不被看重。其时,禁军日益败北,彍骑更不胜作战。安史之乱後,彍骑持续存正在,一向延续到唐末,但人数很少,仅供皇帝仪仗和京师部门衙署戒备之用,且多纳资代役,其位置无足轻重。彍骑之制,现实上仅存正在於玄宗开元中至天宝末,为时甚短。但它的涌现,标记著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取代徵兵制,是中国中古兵制演化的年夜事。 禁军:原指侍卫宫中及扈从的部队。历代有直称禁军、禁兵的,也有另立名目标。唐代禁军初有元从禁军,今后陆续涌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演化为摆布羽林、摆布龙武、摆布神武、摆布神策、摆布神威等十军。个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并不限于宿卫。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提拔,由中心当局直接控制,分隶三衙。除戍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布兵符。编制单元有军、批示、都。士兵出自雇佣,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位置低于一般国民。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北宋末年,政治败北,部队缺额极多,京师三衙所统余万人,现实仅存三万人。北宋亡,禁兵主力溃散。南宋时,各屯驻年夜军代替禁兵,成为正规军,而各地尚存的禁兵,则成为专供杂役、不从事战役的军队。 神策军: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正在临洮西的磨环川(今甘肃临潭西南)成立的一支新军队,称神策军,用以防御吐蕃。安史之乱时,该军队一千人正在卫伯玉带领入援中心。朝廷以卫伯玉一号角称神策军,以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太监鱼朝恩为不雅军容使(监军),厥后由鱼朝恩管辖该军。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鱼朝恩以神策军及陕州诸军迎驾,统称这些军队为神策军。代宗后情由神策军护驾回京,此后神策军便成为禁军之一,实力逐渐强大。 健儿:唐代开元今后历久戍守边远地域的雇佣兵。又称长征健儿﹑长行健儿﹑兵防健儿。系由暂时招募的征行人征人演化而来。中募集自愿留镇者,给以犒赏。开元二十五年,下诏令世界诸军镇所需兵额,一律从即将复员的各类征行人及客户中募集,许可携带家口,到军后,给以地步衡宇,以便久住。长征健儿毕生免去课役,设备﹑给养全由国度供给,是以,又叫官健。 乡兵:也称平易近兵,由居平易近主动组织或当局构成的不脱产的武装力气,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着土偶构成的处所平易近众武装。日常平凡不离开临盆,农闲集结练习。担当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义务。 自唐朝以募兵代替府兵后,五代后晋时,开端征集乡兵,划定每税户七家共出一兵,军器自备。宋朝沿袭五代后周的遗制,陆续设置各类番号的乡兵。乡兵与禁兵﹑厢兵分歧,不离开临盆。多半乡兵是征兵,少数是募兵,如正在宋与西夏交界地域,招募弓箭手垦荒种地,缴纳地租,守护边土。乡兵有的采取禁兵批示﹑都等编制,有的依照保甲法,以五报酬一小保,五小保为一年夜保,十年夜保为一都保,分设年夜﹑小保长和都﹑副保;有的采取唐初李靖兵书,以五十报酬一队﹔也有的将几种编制互相参用。宋朝多半徒具情势,并无战役力。也有少数乡兵,重要是北宋与辽﹑西夏交界地域的乡兵,南宋与金朝﹑蒙古交界地域的乡兵,有相当的战役力,甚至跨越北宋的禁兵和南宋的屯驻年夜军。 元代辽东之军﹑契丹军﹑女直军﹑高丽军,云南之寸白军,福建之畲军和处所上的射手等,都属于不出戍处所的乡兵。明清两代,亦有各类名目标乡兵,如平易近壮﹑射手﹑团练等。他们或招募而来,或正在若干壮丁中选充。遇有主要的军事行为,往往调乡兵从征。淮军﹑湘军等亦属于乡兵上升为正规部队。平易近国年间,团练等乡兵组织曾普遍存正在。 厢兵:宋代诸州的镇兵称为厢兵。一般不进行军事练习,也不具备战役经验,重要是供处所行政上役使,从事各类劳役,诸如建筑﹑运输﹑邮传等。北宋初,将各地藩镇的精兵抽调中心,残剩的老弱残兵留正在当地,另加新设供劳役的部队,构成厢兵。还有部门厢兵起源于流放的罪犯,禁兵武技不及格或犯罪,也可降充厢兵。厢兵正在名义上按马兵和步卒,别离附属侍卫马军司和步军司。各类番号的厢兵一般有都和批示两级编制,并以批示为单元,分驻于各州府,或直属某些机构,部门厢兵还有军一级的编制。 蕃兵:宋朝西北边疆由少数平易近族构成的处所军种。北宋中期,为了对于西夏,给羌人(重要是熟户,即接收宋朝统治的羌人)部族的年夜小首级封官,由他们别离统率本部族壮丁,构成蕃兵。蕃兵有的零丁构成“将”的编制,有的与汉兵混杂编组。宋廷除了对蕃兵分派耕地外,蕃兵的军官还分等另给“添支钱”。北宋制止汉人与羌人通婚,蕃官岂论官位凹凸,必需附属于汉官,不得担负汉官的差遣实职。蕃兵具有较强的战役力,为宋军的精锐,作战时蕃兵往往作为先锋。。 签军:金、元时期,凡是遇战事即签发所有汉人丁壮投军,谓之签军。平易近家丁男,凡是强健者,尽取无遗。 正军户、贴军户:蒙古灭金后,迫华北平易近众投军。按贫富摊派:富户每户出兵一名,称独户军;贫家合二、三户出兵一名称正军户;其余称贴军户,即不出兵之家对出兵之家要有所协助之意。 怯薛:即护卫军之意。成吉思汗时设置,由宿卫、侍卫、环卫三队构成,各有队长统率,总隶于怯薛长。驻成吉思汗年夜帐殿四周,分四班,每三日轮流值班护卫。仅正在成吉思汗亲征时方加入作战。怯薛军重要由贵族、年夜将等功劳后辈组成,每名通俗的怯薛军士兵都有通俗战将的薪俸和军衔,他们的统帅是元初“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又被封为“四怯薛”。怯薛军有着严厉的规律,同时也享有非统一般的特权,一个通俗的怯薛武士的位置甚至高于千户官。这支怯薛军保护成吉思汗的统治,构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本。 弓兵:元代始置,属巡检司。明初冲要之地皆设巡检司,于丁粮响应人户内检束弓兵应役。一年更替,司处所搜捕之责。 卫所:明朝军制,明太祖所创建,为明朝的最重要军事轨制。部队组织分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批示使,统战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批示使司都批示使管辖,各都批示使又归中心五军都督府管辖。(明初全国兵员:洪武时代180万,永乐时280万)京都的卫军分两种:是一京军三年夜营,为全国部队的精锐;二是皇帝亲军,前者归五军都督府管,后者常由寺人管辖直接听令于皇帝。战士有军籍,世袭为军,日常平凡屯田或驻防。遇有战斗,朝廷命将,带领调自卫、所的士兵交战。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类似,明中叶今后,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流亡,徒存官厅。 羁縻卫:处所机构名。明代为掌握东北、西北少数平易近族所设置的卫所。始设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以本地首级为都督、都批示、批示、千百户、镇抚等官,赐给敕书印记,辖都司卫所,掌本地军平易近政事。所置官由各部族世袭,本地军政一听其办理。正在东北设奴尔干都司及卫所、地面、站等。 奴儿干都司:明太祖朱元璋正在正在东北女真等部族地域,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掌握本地平易近族。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设置的奴尔干都司,管辖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流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下距江口150公里,辖境包罗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又驯服了苦兀,辖境扩展到库页岛,正在岛上设置了囊哈尔卫。奴尔干都司的重要官员如都批示使、同知、佥事等职都用流官,即由朝迁吩咐消磨,而各卫、所的批示、千户等职任用土官,即由本地部族的首级担负。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类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周密,因为部属单元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需完整屈服都司。当然,因为属于羁縻性质,所以都司对部属单元的掌握水平差别很年夜,不成一概而论。 五军都督府:明朝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的总称,管辖全国部队的最高军事机构,洪武初年设置,初称统军年夜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年夜都督府,控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1380)以年夜都督府权利太年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成祖永乐元年(1403),建留守行后军都督府于北京,后仍分五府,称“行正在”中、左、右、前、后都督府。成祖后,“行正在”二字不时铲除和恢复。各都督府设摆布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其属有阅历司阅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等。都督初间以公、侯、伯为之,可介入军国年夜事;后率以公、侯、伯署府事,同知、佥事参赞军事。五军都督府分领正在京除亲军批示使司外的各卫所和正在外各都司卫所。凡是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所属皆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首级官之选授和给由,皆由吏部。各府只有统兵权,调兵之权正在兵部,每逢战事产生,由皇帝命将为帅,调领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之兵佩印出征。军还即归印于朝,兵回卫所。 三年夜营:明代京军编制,又称京师京营。洪武初设,隶年夜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隶五军都督府。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分设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规制渐臻完整。三年夜营包罗五虎帐﹑三千营和神机营。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年夜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替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三年夜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管辖。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纷歧。仁宗洪熙时(1425),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年夜营营政。日常平凡,五虎帐演习营阵,三千营演习巡哨,神机营演习火器。当皇帝亲征时,三年夜营环守于皇帝年夜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马队居中,步卒居内。 五虎帐:明代京军三年夜营之一。明太祖时设年夜都督府,以控制中外诸军。京城表里置年夜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成祖北迁后,增至七十二卫。永乐八年(1410)始分步马队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五军。附属五虎帐的还有掌随驾骑兵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队伍官军的围子手营,和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年夜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16万人,轮替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 三千营:明代京军三年夜营之一,由三千马队构成,司巡哨。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贝等。 神机营:明代京军三年夜营之一,因兵交址(今越南),得火器法,立营肄习而名。皇帝亲征时随皇帝出征。其下亦分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附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骑兵官军。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京营损失几尽。后改造军制,神机之名亦废。嘉靖时又恢复三年夜营旧制。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设神机营,选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先锋、护军、步卒、火器、健锐诸营精锐为营兵,保卫紫禁城及三海,并扈从皇帝巡行。 八旗兵:清代军制。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树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又正在原有牛录制的基本上,创立了八旗轨制,即正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号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正在旗内。其制划定:每300报酬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录,其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树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掌握,旗制终清未改。 上八旗:指清代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皇帝亲兵。 下五旗:清代八旗中的镶白、镶红、镶蓝、红、正蓝五旗,由诸王、贝子、贝勒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又称京旗,是八旗兵中留驻京城的部门,是禁卫军性质的军队。左翼四旗,镶黄旗正在城东北,驻安靖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旭日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右翼四旗,正黄旗正在城西北,驻德胜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城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在这支禁卫军中又可以分为郎卫和兵卫两种。郎卫又称亲虎帐,重要负责守卫宫廷和作为皇帝的侍从武装,是皇帝身边的亲军。郎卫俱由领侍卫府总揽,全体官兵都是从正黄、正白、镶黄上三旗的人员中遴选,由这三个旗各派二报酬领侍卫年夜臣以带领之。兵卫重要负责卫戍京师的工作。正在兵卫中又分护军、骁骑、先锋、步军各营。又正在各营内(包罗亲军各营)遴选更精锐者编为神机营、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等特种兵。这些特种兵都受过专门的练习,配备有其时最锋利的兵器。 先锋营: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于皇太极天聪年间葛布什贤超哈营。顺治时定营制,营兵从满洲、蒙古八旗的各佐领下抽调,分摆布两翼,设有管辖、参领、侍卫等官。管辖由王公年夜臣兼领,管辖以下各级长官,由满人和蒙人担负。遴选满蒙八旗各佐领下的扩军马甲,养育兵等身手优良和身强力壮者锐军队,自力为营。清代年夜范围的巡运动许多,先锋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保镳 护虎帐: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于皇太极天聪年间巴牙喇营。初制:上三旗守禁门,下五旗守五公府门。雍正时始定为均司禁卫。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营兵选八旗满洲、蒙古兵的精锐者充任。每旗设护军管辖一人。雍正三年(1725年),又设圆明园八旗护虎帐,驻于该园四周。 火器营: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十三年(1691)置,为皇帝的扈从保卫,设有总统年夜臣办理。全营均演习枪炮,故得此名。健锐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健锐营:清代禁卫军之一。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喷鼻山健锐营。由先锋营与护虎帐中遴选年壮勇健者,多为云梯兵。是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军队性质的军队。健锐营树立于清朝乾隆年间,正在年夜小金川之战、年夜小和卓之战、庄年夜田起义、库仑之战等战斗中施展了异常主要的感化 绿营兵:清代军制。其制与满洲八旗兵分歧,清朝正在同一全国进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元组建部队,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重要下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绿营兵除正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年夜部门分驻全国各省。正在京师担负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与八旗步虎帐同隶步军管辖。步军管辖下辖摆布翼总兵及16门(内城9门,外城7门)千总。其营制为“标”、“协”、“营”、“汛”。标分督标(由总督总揽)抚标(由巡抚总揽)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总揽)河标(由河流总督总揽)漕标(由漕运总督总揽)提标(由提督总揽)镇标(由总兵总揽)。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分为陆路与海军,共设水陆提督23人,惟东北三省不设。提标一般设左、右、中、前、后5营,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所辖部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总揽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海军,共有83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军力一般为三四千人。各军标下设协,由副将管辖,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别离管辖,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别离管辖。兵分步卒、马兵两种,此外还有马兵(马队)和海军。绿营兵直辖于兵部,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帮助军力,合营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旗兵的监督和掌握,中叶今后变为主力,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到达60多万。清末渐裁,仅存营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