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也用流水线?
上海大学11人团队创作超长篇小说《大宋江山》
写小说也用流水线?
“创意写作者”各自分工承担故事场景对话
坐班制、工坊式,这些听上去与传统一人一笔式写作扯不上关系的词,却正在改变着一部分写作者的创作模式。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一个近百平方米的房间,空间布置与一般公司相近,工作桌、电脑、投影幕……这是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的小说影视剧联合工作坊。去年8月起,由上海大学10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导师葛红兵组成的写作团队,开始进行“《大宋江山》10卷本超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创作项目”。今天,这一项目与入驻上大科技园区影视产业创新基地的两宋文化传播公司签约,将逐步完成从图书出版到影视剧本投拍的产业化进程。
课堂变工坊,分工完成文本框架
“引进美国创意写作学科的教育模式,在市场化项目中培养写作者。”葛红兵这样解释“写作工作坊”的运作方式。2009年成立的上大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开设的创意写作专业之一,去年由教育部特批为创意写作硕士、博士点,目前有18位硕士、7位博士在读。
近年来,复旦、北大、北师大等多家高校中文系陆续开设创意写作专业。“将传统中文系课堂变成一个工坊,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是模糊的,大家围绕创意,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讨论文本框架,并分工合作完成。就像电影制片厂,导演率领大家讨论剧本,一部分人讨论情节,一部分人讨论结构,一部分人讨论对话,一部分人讨论场景。”葛红兵说。
《大宋江山》项目采取的就是这一创作方式。确定选题后,写作者先以历史文献阅读、研讨会等形式不间断讨论,形成以10场重大战役作为10部系列小说主体的策划方案。在统一的情节上,完成分卷故事大纲框架和人物关系谱,再由10位写作者分别进入单部创作,另有1人担任整体协调。目前,150万字小说初稿已完成。同期进行的是《大宋江山》第一季电影的第一部剧本创作——将电影分段为120个场景,工作坊中的一部分写作者承担故事功能,一部分负责场景奇观化设计,另有一部分专事对话写作。
坐班制创作,提倡沉浸式教学
“国外的文学教育不同于国内以文学史、作品阅读和批评理论为主的教育。英国排名前100位的学校,有82个学校设有创意写作课程,授课方式以工坊制为主。围绕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有2400个创意写作工作坊为影视业提供原创内容,80%以上的专业剧作人才具有创意写作背景。”随着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入驻和环上大影视产业园区的布局,葛红兵认为,围绕“环上大”区域,至少应该有30至60个类似的写作工作坊,才能支撑起影视产业的剧本内容生产。“工坊式创作还能提高创作效率,过去一位编剧1到3年完成的剧本,现在6到12人的团队可以在3到6个月里完成2稿乃至3稿。”
上午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时常会因为集体讨论“加班”至夜间9点,这是上大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小说影视剧联合工作坊”的常态。除了小说影视剧,中心还有散文、非虚构、故事等多个类似工作坊。这里的工作区域分为“创作区”、“讨论区”及“休息区”,正在创作的影视剧本所有情节点都挂在四周墙体的白板上,这是工作坊提倡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写作者一走进工作坊,就进入故事环境,在互相讨论中促进创作。
从个人到团队,释放写作生产力
创意写作描绘的未来文学写作模式,有可能从作家的个人创作为主,逐步转向分工合作的大兵团作战,就像是工厂的流水线生产。也有人担忧,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是跟着市场走的写手乃至文化工人,类型化、程式化的创作模式有可能导致千篇一律的创作结果。
“在美国创意写作系统,也存在这样的质疑和争议。”葛红兵表示,“创意写作教的更多的是叙事语法和情节推进要求。我们希望学生先找到自己乐意写的人物和题材,再帮助他们分析类型、提升情节,这是个人创作激情与集体智慧、产业要求结合的一种尝试。”
“我在山东师大中文系读书时就喜欢写作,但本科阶段只有两门跟创作相关的课程,讲的大部分是写作理论。到了上大后,跟其他喜欢创作的同学交流,发现遇到同样的问题:没人鼓励我们创作,时间一久,写作激情就被磨得没了。工坊制形式让每个人都充满激情,相互讨论作品,每个人都有机会谈自己的想法,并从别人那里获得针对性意见。”这是上大创意写作学在读博士高尔雅的切身体会。
葛红兵总结,写作人才不该“圈养”在高校,创意写作的道路很漫长,需要一代人花二三十年去实践推行。当写作插上创意的翅膀,或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