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写历史小说
资料查询

宗教民俗 日本艺道

2017/8/14 21:40:213210 个作者有用

  香道是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香道与花道、茶道并称日本的“雅道”。日本闻香习俗源于中国,中国很早就有焚香沐浴、妇女使用香袋和寺院焚香祭祀的习惯。日本最先是将这些习惯照搬回去,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日常生活中的用香没有得到推广,只有寺院的焚香兴盛起来。因此也可以说,日本的香道直接源于佛教香事。

  松崎雨香家元(家元即宗师之意)向我们介绍说,日本的香文化是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大师传到日本的。香道是以“乐香”为基本的艺道,与茶道、花道一起构成日本传统的“雅道”。从香烟缭绕升腾而消失于无形中,感悟世事的无常,通过闻香创造各自心中的景象,以求得精神的安宁。按照香道的规矩,出席香会时要“静座而不私语”,就是不能随便说话。虽然家元说不懂的可以问,我们还是做到了一言不发,静静地观看、领悟。

  简介

  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中,形成令人愉快、舒适、安详的气氛。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就叫做香道。

  香是自盛唐僧人鉴真东渡时传入日本的,日本古典名着《源氏物语》多次提到的熏香盛会,就是描述贵族们学习“唐人”的样子,经常举行“香会”或称之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这也是唐朝的熏香又经“和风”熏陶而形成的一种风习。6世纪,京都进入了东山文化时代,在精通技艺的足利义政将军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体上奠定了今日日本香道的基础。

  欣赏方式

  从艺术和信仰的角度欣赏香料,并以此求得意境上的美和精神的寄托与享受的活动称作香道,是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日本闻香习俗源于中国,中国很早就有焚香沐浴、妇女使用香袋和寺院焚香祭祀的习惯。日本最先是将这些习惯照搬回去,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日常生活中的用香没有得到推广,只有寺院的焚香兴盛起来。因此也可以说,日本的香道直接源于佛教香事。镰仓时代三条西实隆,曾搜集各类名香66种,常聚亲朋于家中闻香取乐。这里所讲的闻香,已不是焚香之类的俗习,而是闻“香盒”和“香炉”,即把各种香料切片分置于香盒和香炉中,供人闻品。“闻香盒”和“闻香炉”由此而来。三条开创了日本闻香之始,所以有“香道鼻祖”之称。后来,闻香成为一种教养、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寄托,这就是纯粹的香道了。明治维新以后,香道由贵族阶层普及到了民间,并且作为民间风俗艺术被人们所承认。这一时期,由于日本的开放,香料的种类空前繁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道作为一种民族风俗艺术,虽说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并不流行。香道工具有:香盆、香盒、香札、香匙、香箸、莺针(用于刺香包的针)、火箸、试香盘,割香台、以及闻香炉等。常见的香道仪式由3种,即:竞马香、十种香和组香。竞香要求香道仪式的人必须根据香的气味依次在答题用的香牌上逐一写出某香属于试香时使用的哪一种香。

  历史发展

  日本香道文化起源大约于六世纪左右。从夕阳里,从海西头,三桅船载来了唐朝的“香文化”。从此,香气缥缈于推崇雅文化的日本,历千年而不绝。不过,日本人讲起香道的历史,第一笔总是“香木传来”的故事。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三年春(596年),有沉木漂至淡路岛,岛人不知是沉香,作为柴薪烧于灶台,香味远飘,于是献之于朝廷。随后,经贵族学者三条西实隆和将军近臣志野宗信的推动,香道成为室町时代东山文化中与茶道、花道并列的“艺道之花”。在那个华丽的背景下确立的“东洋三道”,犹如三条清流灌注至今。当时“香”又名“晡烧香”,仅于寺院重要法会活动时,燃香供佛、清净坛场之用。后来“香”从佛坛走入王宫贵族,贵族们将香作为净化居家、头发及衣服薰香的用途,于是焚“香”的风气,逐渐广泛的传开来。

  在奈良时代,香主要用于佛教的宗教礼仪,人们将香木炼制成香,少数也用于薰衣或使室内空气芬芳。

  平安时代,香料悄悄走进了贵族的生活,伴随着国风文化的兴起,焚香成了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香的用途还只是限于作薰物。将各种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后以蜂蜜调和凝固,这就是所谓的“炼香”。随着季节的更替共制六种薰香——“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这都是因贵族的嗜好所需而制的。用香薰衣,在室内燃香,连出游时仍带着香物,贵族们对香的偏好为辉煌的平安王朝更披加了一件华服。薰香的配方现都由平安贵族的后人小心珍藏一代代传下去。

  到了镰仓、室町时代,贵族衰败,武士当权。一种纯粹对香的爱好的风气滋长了起来。建立在“善”的精神之上,武士尊崇香的幽远枯淡。同一时期,佛教中密教信仰与净土禅的发展,绘画中水墨画的出现等使这种强调精神性的风潮影响不断扩大。

  香料越制越精细,闻香分香道具的改良进一步加快了香的普及。香的艺术性也开始逐步展现出来,从不少的和歌或物语文学作品中可看到对闻香的着重描绘。当时还有比试自己所藏的上等香的活动,而流行的连歌会也在一边燃香的环境下进行。“焚继香”与赛香的活动就是现行香道的雏形。以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将闻香与茶道、连歌密切联系了起来。香道二大流派始祖——御家流的三条西实隆与志野流的志野宗信——最终确立了香道的基础。

  现在香道使用的组香大多是江户时代所制的。美丽的小道具以及精巧的盘物使的香道更为女性所喜好。町人阶层的兴起使香道也频频出现在平民的文化生活中,香道的传播更广泛了。然而,明治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香道一度衰退,再次成为只有上流阶层参与的高级嗜好。二战后,随着花道、茶道的振兴,香道也向一般平民打开了大门,御家流与志野流的继承人们正在努力着日益扩大香道的影响。

  种类

  十种香是组香的基础。任何形式的组香都是一种香变化的结果。具体做法是:

  1.首先选出底香.。

  2.用三种香同底香搭配试香。

  3.将三种香各分为三份,共九份。另加上一份没有参加过试香的香,共十份。然后打乱顺序

  4.参加仪式者根据香味,判断该香属于试香时使用的哪一种香,以猜中多数决胜负。

  还有一种香道仪式名组香。组香必须使用两种以上的香,以文学作品和诗人的情感为基础,将其已经体现在香的创作之中。例如:“古今香”必须由莺、蛙、歌三部分组成,所以必须首先相应地选三种香代表莺、蛙、歌。将代表莺、蛙的香各分成五包,首先取其中的任一份参加试香。闻“古今香”的人,脑子里必须反映出《古今集》(古诗集)中的诗歌,为香增添了诗意。今天日本的组香方法约有七百多种,而每一组香都是极其复杂的组合。可以说日本的香道与文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六国五味

  六世纪左右,“香”文化从寺院走入王宫贵族,乃至平安时期衍生出“薰物”(所谓薰物是混合各种香料而成),成为人人以闻香为乐的流行风尚,“香”文化于是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镰仓时代(一一九二~一三三三)香木的自然香取代“薰物”,尤其将士们出征打仗前,皆以沉香作为定神的宝物,甚至将其薰入盔甲,帮助醒脑提神,有利于征战沙场,因此“香”也成为权势者的玩物。室町时代(一三三三~一四六七),有许多权势者,爱香如命,为了搜集各式各样的名香,藉着权利之便,从中得到不少价值非凡的香。甚至于聚会时,彼此将搜集的名香,一一点燃,并互相评监香味的胜劣,这就是香道的雏型。及至东山文化时期,香道品监风气更盛,此时与茶道、华道并列为重要的社交活动文化。

  及至江户时代(一六二五~一八六八),人们流行结合数种香木,表现古典诗歌、故事、传说的文学性,及四季风景意境的“组香”,因此“香道具”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讲究,而此时的香道才算是进入完备期。

  不过事实上,古人宴请宾客时,必须要插花、焚香、茶点三样具足,才算是合乎待客的礼节。现今,香道、茶道、华道虽然各自发展出一套细致高深的礼仪轨则,各有各的流派,但从其所表现出“沉”、“静”、“定”的品味看来,这三种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受到佛教禅宗很大的影响。

  引用 注:香道中有“六国五味”之说,六国是指六个产香之地,因以地名来命名香木,故此六名也是香木之名。联盟中有人取名“兰奢待”,其实这就是一品名香,是伽罗香的一种。

  六国(香名)   五味

  1 伽罗      辛

  2 罗国      甘

  3 真南蛮     檀辛

  4 真那贺     无

  5 佐曾罗     酸

  6 寸门多罗    苦

  演示

  第一项内容是香具和香灰演示。

  演示者手持香具列队缓步而行,香具端至胸前,有仪仗之风。落座榻榻米时则举案齐眉,以示敬重。装香灰的器具很精巧,青色的瓷香炉与镇灰用具都很讲究,精美的香灰造型给人以美感。炉内的香灰是热的,要在上面放置“练香”———又称“合香”,用沉香木、药草等植物香和麝香等动物香加蜂蜜、木炭混合而成。焚香时火候调节是一门技术,关键是要让香木发出最浓的香味。随着香烟从香炉内升腾,室内弥漫着清香之气。除了放置“练香”,有时也放“香木”(沉香木),焚沉香木在平安时代就是日本王朝文化的一种形式。家元说这与一般线香不同,香是间接热,不出烟,只让香的成分升腾。日本每年从东南亚进口约30吨沉香木。据说5毫米见方的沉香木薄片就要1000日元。

  第二项演示是对和服薰香。

  日本用香薰衣服有1000多年的历史,起初是为了防止恶臭和防虫,后来又产生了香袋等装饰物。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混合香,在日本平安时代发展成6种香,即梅花、荷叶、菊花、落叶、侍从、黑方,通称“6种薰香”。对和服薰香也有一定程式。当薰香点燃之后,先将可开合的支架置于炉上,然后由数名演习者将和服托起,再由主持人将和服覆盖其上,让香气移于和服之上。如何在一定程式下把和服充分伸展,给人以美感,这也需要多次演练,通常还以折扇置于一旁起装饰作用。

  第三项演示是“闻香”。

  闻香就是鉴赏香木的微妙不同,是香道之极致。香木按质分为“六国五味”,“六国”指伽罗、罗国等6个产地,“五味”分辛、甘、酸、苦、咸,习香者要在数种不同香中准确闻出香的种类是需要功力的。为了让我们理解闻香,香道师范(师范即老师之意)先取出两种香让我们闻,然后端出盛香的两种香炉请参加者辨别,再把结果记在纸上。闻香也有规矩,先是右手取香炉置放在左手,然后反时针旋转,右手盖于香炉之上闻3次,与最初的感觉相比,由于两种香味明显不同,参加者全都猜中,皆大欢喜。

  光是“闻香”就要练一年日本的香道有100多个流派,大体分为“御家流”与“志野流”。前者是贵族流派,图风雅,重气氛,香具豪华,程式繁中求柔;后者是武家(士)流派,重精神修养,香具简朴,程式简中有刚。我们所参观的“直心流”香道属武家流派。

  习练香道,最初一年专门闻香,第二年练香灰造型,第三年进入综合练习,经过4年才给“初传”证书,进级到师范“皆传”级需要15年,升到“奥传”一级则需要25至30年。

  ps:古灵的《一家都是宝part3》中女主就是会香道的。

  这里所说的日本歌道,不是指唱歌的“唱道”、“歌道”,而是指象中国诗歌那样的“诗道”、“歌道”,也就是指日本大和民族“和歌”的艺术。日本的歌道以其独特的体裁、构思和技巧独步于世,是自然、社会、人生的生动写照,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简介

  因日本人80%以上是大和民族,故日本诗歌又称为“和歌”。在中国人看来,日本和歌似乎是一种文字游戏。它不同于与中国诗歌,也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和歌注重的是文句的堆砌,讲究的是“附句”(指用于连接前一句的句子)的巧妙衔接和文句的趣味性,收尾时最后一句讲究名词、代名词结尾。因此,和歌的创作重点并不在于表述和抒发作者个人的感情,和歌也没有一个贯穿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和歌有点象中国的打油诗,两者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因而有人说日本和歌是一种文字游戏,但也有它的游戏规则。

  日本和歌最典型的首推“连歌”。连歌是日本歌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诗歌的一种体裁。连歌最初是一种只有两个人对咏的游戏,始于平安时代,盛行于宫廷,后广泛流传于平民阶层,成为一项大众化娱乐活动。后来发展为由两个以上小组轮流咏上、下句,通常以100句为一首,所谓“百韵连歌”,顾名思义。这样的和歌虽然很长,但很有趣,成了一种民间的趣味。

  特征

  连歌具有两大特征:集体创作和即兴创作。

  在镰仓时代,尽管连歌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对象(官派与民派)参加的两大流派,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各自表现的都是日本歌道历来注重的技巧。可以说,连歌的技巧与歌道的趣味性成正比,离开了技巧,就无趣味可言了。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形式还是内容,连歌所表现的都是自然和人生的共同变幻,它教诲人们懂得把人生与自然互相观照,并从自然的虚幻中感慨人生。这是连歌的显着特征之一。

  历史发展

  连歌最初是一种由两个人对咏一首和歌的游戏,始于平安时代末斯。最初,连歌作为和歌的余兴而盛行于宫廷,后又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成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并出现了5韵、100韵的冗长连句,即所谓的“百韵连歌”。在镰仓时代,连歌有柿本派和栗本派两大流派,二者的分庭抗礼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柿本派得名于歌圣柿吕,主张墨守和歌的传统,力求连歌的洗练。栗本派虽模仿柿本的风格,但反对因循守旧。前者的成员大都是名声赫赫的宫廷宠儿,而后者的成员则大都是默默无闻的民间歌人。连歌是日本歌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没有,也不想与和歌彻底决裂。它所表现的,仍是日本歌道历来注重的技巧。日本连歌的集大成者是二条良基和宗祗。前者编撰有《菟玖波集》,而后者则编撰有《新撰菟玖波集》。

  连歌的问世,是以某些贵族不堪忍受陈腐的传统文化的束缚,试图用民间趣味来求得出路为背景的。连歌的第一个特征是集体创作,即每一句都必须与别人的上一句相衔接,其转折纯系偶然,因而需要作者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机智,同时也使得连歌能从凝滞的偏重感情的倾向中摆脱出来。连歌的第二个特征是即兴创作。所谓“歌道”,般有其秘传,而连歌自古以来无一定格式,但以唤起当前之感兴为上乘,可见连歌的第二个特征,同样需要随机应变的机智。从以下着名连歌《水无濑三吟百韵》的前8句中,我们可一睹连歌的情趣和特色:

  残雪犹未消,山麓罩暮霭;(宗祗)

  山村河水远,梅花发芳香;(肖柏)

  河风吹柳丛,春色在眼前;(宗长)

  橹声遥可闻,春潮泛白色;(宗祗)

  云雾罩夜空,犹留一轮月;(肖柏)

  晨霜遍原野,秋色业已深;(宗长)

  虫虽愿长鸣,秋草却已枯;(宗祗)

  来到篱笆前,显出一条路;(肖柏)

  ……

  从残雪未消的山麓,到梅花吐艳的山乡,从柳叶低垂的春色,到寂寥萧杀的秋景,连歌,就是以这种变化多端的电影“蒙太奇”般的手法,来显示其艺术性的。

  虽然连歌十分注重技巧,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形式还是内容,连歌所表现的,都是自然和人生的共同变幻。例如,宗祗曾明确主张,连歌是习练在自然的变幻中观察人生的变幻。他说:“歌之道,惟以慈悲之心见花红叶落观生死则心中鬼神亦柔,可归本觉真如之道。”“见飞花落叶,谁者思常留此世,置定理之外?”二连良基也指出:“连歌,非前念后念之相系,亦非同浮世之状,依盛哀忧喜之境而移。思昨而今,思春而秋,思花而至红叶,飞花落叶之念也。”由此可见,连歌是通过自然感悟人生的一个杰作。直对今天,在日本的演歌中,依然包含着连歌中将自然和人生视为互相观照的对象这一特征。例如,《七色花》中就有这样的歌词:“知花的命运,七重七色,恋的彩虹。啊,痴情的心只知开……伫立在山中湖畔,突然想起花的可怜。”总之,现代的演歌或浒歌谣是在“飞花落叶”之中领悟爱情之不幸的,它教诲人们懂得从自然的虚幻中感慨人生,懂得“哀叹无用”,从而“断念”。这种精神与历史悠久的连歌有着内在的联系,是日本人独特的心理传统和人生态度的反映。

  宗祗以后,历代“家元”都由民间出身的连歌师担任,那些固步自封的贵族,逐渐从文学史上销声匿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栗本派影响下的俳谐连歌,在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趋于兴盛,成为俳谐的母胎。

  所谓俳谐,就是诙谐、滑稽的俳句,它最初以五行诗的形式出现,也有前句、附句之分。俳谐和创作要求是:在连接前句时,既要生发前句中已经描述的景象,又要以自己的俏皮、机智巧妙地使之“峰回路转”。如前句的内容离奇古怪,而后句能巧妙应接并能插进俏皮的双关语,则连接者的水平也就更能得到昭示。俳谐的创作也是一种即兴发挥,因此要求作者有迅速的判断和敏捷的才思。在这方面,中世纪着名俳谐高手荒木田守武巧接前句的例子,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虽有几分惧,却有几分喜(前句)。会情郎,夜过独木桥,溪水急(附句)。”

  俳谐的巧妙在于,同一个前句,可以连接各种各样的附句,形成不同的链条。例如:“似乎应该砍,却又难下手。”(前句)即可以用“贼落网,细细一端详——是孽障!”作为附句,也可以用“花枝艳,朵朵遮视线,明月谈。”作为附句,等等。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以后,俳谐逐渐发生了变化,其基本上体裁从五行变成三行,形成了着名的俳句。在这一体裁的创作中得到公认的巨匠松永贞德生活的年代(1571-1653年),俳句盛极一时。在松永贞德的俳论《御伞》的序言中,曾这样描述当时俳句流行的情景:“无论京城还是乡村,不分老幼贵贱,只要一提到此道,无不侧耳倾听,感到兴趣。”与俳谐不同,俳句开始用富有诗意的联想来创作,而且这种联想往往意蕴深刻,富有哲理,令人寻味。例如“育婴儿,令基常吮吸,花之雨”中的“花之雨”,既使人联想到能剧《结》中的“雨是花之父”这句台词,又使人联想到释迦牟尼降生时的“花雨”。因此,俳句常被当作迹语或公案,成为一座智慧的迷宫。

  在俳句的世界里,松尾芭蕉是无与伦比的一代宗师。他经过苦心钻研,将俳句从俳谐的诙谐导向真诚,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被世人誉为“芭蕉风格”。而显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就是如下这首俳句:“古池塘,蛙儿轻跳入,水声响。”这首俳句既表现了自然的美感,又巧妙地将恒定的存在与瞬间的动作结合起来,从而暗示了无止境的事物与此时此刻的事物的并存这一人生的哲理。

  诗歌在当代日本社会里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每年新春,日本都要举行赛歌会,由天皇出题,然后由各阶层的人们根据这个题目进行创作。比赛采取征集形式,谁都可以参加。以1983年为例,这一年,主办者收到的应征诗歌多达26570首。在这些应征诗歌中,主办者精选了10首夺魁诗歌。它们的作者,有教师、商人、家庭主妇、木匠,可见其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日本的歌道,以其独特的体裁、构思和技巧独步于世。它是自然、社会、人生的生动写照,是日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件无价瑰宝。

  分类

  (一)诽谐。诽谐是从歌中派生出来的短诗。诽谐本来是滑稽的意思,这一词语最早出自中国。连歌的“发句”(五七五)后改称为“诽句”。诽句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季节用语,作者对自然变幻的反应必须十分敏感,其形式受到“切字(断句用的助词或助动词)的约束。其中有所谓“自然切字十八法”,乃为掌握诽谐的基本功。诽谐的巧妙在于,同一个前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连接后面各种各样的附句,形成不同的句子组合链条。明治后期兴起的现代诽谐,实际上已经成为以诽句为媒介的游戏,但这种游戏仍然不失为一种艺道。

  (二)狂歌。这是一种鄙俗的滑稽戏。古时候在对连歌的同时,总要随兴念念一些带滑稽趣味的歌(滑稽歌),原本属于专业歌手、僧侣、武士等上流阶层所有。直到江户时期,狂歌鼎盛,遍及町民,其内容多反映当时社会情态,稍带辛讽成分。从风格上区分,狂歌可分为浪花(町民风格)、天明调(江户时期)、文政调(日本文化、文政时期)。狂歌在后来没有得到多大发展,个中原因,说法多样,无一共识。

  (三)川柳。“川柳”之名源自日本着名的柄权川柳,因为他创作了《柳樽》,故而得名。川柳是一种由17个假名(日本文字)组成的带诙谐、讽刺成分的短诗,如同由五七五构成的17音诗。川柳要求比较宽松,例如:如果说诽句的发句是独立的,那么“附句”(连接上句的句子)则是独立的。因而可以说,川柳是诽句通俗化的产物。川柳不同于诽句,不需要季节性词汇,也不受“切字”的约束。川柳是以世态人情为主要描述对象,可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社会情况,因其内容不是诗人本身感情的流露,故川柳的艺术价值不会高到哪里去。

  引用 说到日本的歌道,这里顺便一提日本的诗歌纸牌。它是用厚纸做的一种长方形纸牌,牌上写着诗歌歌词。按照有关娱乐比赛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应尽快把纸牌拿到手,最后按照拿到纸牌的多少决定胜负。在日本,除诗歌纸牌游戏外,还有诽谐牌、汉诗牌、花纸牌、平假名纸牌、扑克牌等等。,这些纸牌都与歌道有关。

  渊源

  如果从语言文化角度上看,日本歌道书写的文字,最早起源于中国汉字,后来从汉字衍变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假名”文字。时至今日,日本文字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保留着汉字的原貌,书写方式一模一样,只是读音不同。为此,在接待我们实习考察团的日本东道主面前,当翻译不在场时,我就会把汉字派上用场,以写纸条的方式,用白纸黑字与主人进行书面语言交谈,。实践证明此法可行,收效极佳。由此可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千年,彼此熟知。至今我们可以在日本找到许多中国文化的影子,歌道也是影子之一,只是轮廓没那么清晰,途径没那么直接而已。

  ps:2011年4月新番《花牌情缘》中有牵涉到日本歌道

  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

  简介

  日本书道,即书法之道,书法艺术。古代日本人把书法称为“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公元17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在日本不仅相当普及和流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生活方式之一。日本人认为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大和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

  历史发展

  唐代

  日本书道,如同茶道、花道等道文化一样,一开始是从中国而来。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58年,中国驻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款中国《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到日本,从此日本有了汉字,日本人也开始学习汉文。到了推古天皇朝代,中国隋朝与日本建立邦交,随着中国佛教传入日本,日本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此后中国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特别是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作品后,日本书道得于迅速推广。现今日本“东大寺献物帐”内收藏的二十多卷书法集中,大部分是王羲之的真迹。令中国人感到最可惜的是,王羲之的真迹却在他的故土中国片甲无存。据史料记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唐太宗所得,太宗死,以真迹殉葬,故而绝迹于世。据说王羲之书竹板,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故日本将书法称作“入木道”。古代日本人尊王羲之为“书圣”,亲热地称之为“大王”,称其儿子献之为“小王”。日本平安朝代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和尚,承继“二王”书风,其书作《聋瞽指归》二卷被日本指定为国宝。由此可见中国晋代“二王”书风对日本书道深远的历史影响。

  平安中期

  日本废除了遣唐使,随着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现,书法也开始和化(日本化),书法界又出现了小野道风、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世人称之为「三迹」,「三迹」的书法成了后世书法的规范,并由此产生了多种书法流派。和化书风创始人藤原行成创立了「世尊寺流」,历经七世,由于墨守成规,而失去吸引力,留于形式,书法也从以贵族为中心而转向武士阶层。书法不仅要求雄浑有力,也要求速度要快。于是出现了以藤原忠通为代表的「法性寺流」,其势压倒了「世尊寺流」。其后,后京极良经承继忠通的风格,创立了「后京极流」。到了镰仓时代又出现了寂莲、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等书法大家。

  日本把「世尊寺流」、「法性寺流」等总称为「上代风格」,而将武士社会盛行的书法风格称之为「武家风格」,其代表者是源赖朝、源义经、北条时政等将军。

  镰仓时代

  在与宋朝做生意时引进了宋代的书法。如临济宗大师荣西禅师就师承了黄山谷的风格,曹洞宗的道元禅师将张即之的书法介绍回日本。以京都五山、镰仓五山的禅僧为中心的书法流派更是崇拜张即之和苏东坡的宋代风格。其后,一山一宁等僧又将元代风格带进了日本,为日本书法界增添了宗峰妙造大师、梦窗疏石等高僧的墨宝,世人称之谓「禅宗风格」。

  「禅宗风格」

  长期流行于日本南北朝和室町时代的武士、官吏之间。

  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一统天下,使乱世造成的文化停滞情况得以恢覆,书法界出现了三名奇才近卫信尹、木阿弥光悦、松花堂昭乘,世人称为「宽永三笔」。

  引用 宽永三笔:

  指江户初年的着名书家近卫信尹、本阿弥光悦和松花堂昭乘。他们用大胆的创意带动了日本书道的觉醒,给堕于低俗的江户初期和样书法带来了上代样的清新气息。

  江户时代

  幕府奖励儒学,「唐风」再度盛行。江户末期出]现了如市河未庵等职业教授书法的专家,「书道」就产生在这一时期,并成了日本固有艺道的代表。明治初期,中国人杨守敬来到日本,他将中国的六朝书风传入日本,如同一股春风吹进日本的书道界。于是,日本书道开始由尊重个性、流派传承向注重自由表现的方向发展。

  战后

  日中两国书法家之间的交流更是连绵不断。1958年,以日本着名的书法家丰道春海为团长的日本书道代表团首次访华。1973年起,“全日本书道联盟”每年都派日本书法家代表团访问中国。1977年,着名的日本书法教育家上条信山、种谷扇舟等发起成立了“日中友好书道教育者协会”,为增进日中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贡献。

  ps:如今日本书道极为普及,学书道的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觉得这篇写作素材对您有用?您可以 ——

加入我的收藏 复制本文地址
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

查阅资料SC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