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器具 三门石窗
简要介绍
三门石窗俗称“石花窗”、“石漏窗”,是三门湾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普遍使用的镂空雕花石窗。其造型多样、雕琢精致、图案丰富、寓意深远。因起源于三门湾畔,故称三门石窗。
2起源传承
窗是伴随着房屋而产生的,最早的石窗出现于何时已无据可查。后来能见到的蛇蟠石窗大都为明、清、民国时期雕凿,而历史更为久远的南宋有无蛇蟠石窗的存在,由于历史的沧桑,已无实物可考了。石窗广泛地应用各类祠堂、民宅、寺院、园林等建筑中,石窗一者持重,二者防盗,三者采光、通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数百年的不断完善,使蛇蟠石窗工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源源不断的行销各地。[1]
三门,地处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县因湾得名。 三门先人大多逐水而居,沿海、临港一带村落棋布。因风盛雨沛,空气湿润,木质构件易受腐蚀,故而民居建筑外墙、房壁下部多用以石块、石板,同时,以采光、通风为目的,兼具耐用、防盗、防火等功能的石窗也就应运而生。
蛇蟠石又为三门石窗的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蛇蟠岛为三门近陆岛屿,因形似蛇蟠而得名,岛上盛产江南名石。其色赭红,华贵喜庆,其性中和,纹理均匀,宜雕宜琢,为建筑装饰之良好材料。蛇蟠历史悠久,据考证,岛内遗有多类新石器时期的工具。唐时,蛇蟠石已得开采,用于民居建筑及古墓构件。宋时,朝廷大兴“花石纲”,州县效仿,蛇蟠石一时风靡。三门石窗与木雕窗、砖雕窗同时用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并逐渐形成规模。因采石留下千余个奇异的洞窟(俗称石仓),故蛇蟠岛又有“千洞岛”之美称。明末清初天台人朱章程游蛇蟠岛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仓》,描述了当时的采石盛景:“攀磴何须谢氏屐,盘旋恍似陆君舟。门悬云级螺房险,声振沧龙破壁休。” 明、清时期,三门石窗已达鼎盛,其产品远销苏、沪、杭、闽、瓯等地及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
主要特征
三门石窗制作工艺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积累,工艺日臻成熟,其特征有三:
(一)形成了造型及布局的固有模式。三门石窗从形制上分为竖长方形、横长方形(包括半道窗)、正方形、圆形、菱形、扇形、双连窗等,以大众熟悉的几何形图案凸现美学意义,达到雅俗和谐的统一。从题材上分为几何纹、铜线纹、一根藤纹、花草纹、龙凤纹、文字纹、人物纹、八宝纹、动物纹等九大类。其固有模式包括如下含义:一是不同形制石窗尺寸的规格化。如使用最多的竖长方形石窗、大都长80cm、宽60cm。二是各类题材窗花形成了稳定的形象范式及其组合模式。如抽象化的龙纹中有“香草龙”与“夔龙”等,“香草龙”都为圆弧形结构,线条流畅;“夔龙”都为方型结构,棱角分明。而两者造型都只刻画龙头、龙身,舍略龙爪、龙鳞、龙尾等。再如“缠枝花”,分有叶、无叶两种,缠绕的方式却都相同。三是不同建筑物、不同墙面与不同形制形成了布局相对固定的关系。如竖长方形一般使用在民居外墙下半部,横长方形一般使用在上半部,圆形一般使用在庙宇、祠堂或横向较长的围墙上。
(二)形成了一整套特制工具、特定雕刻方法和特有的工艺特点。
(三)形成了专业雕刻工匠队伍。明清时期,三门有许多“细石工”,他们区别于采岩、砌墙的粗石匠,专门从事石头雕花,部分工匠则专业雕刻石窗。其从业方式有两种:一为外出者,受雇主邀请上门制作,管吃住,按工计酬。据统计,三门外出的“细石工”最盛时仅海游地区就有近百人,足迹遍布新昌、宁波、温州、福建、江西等地。二为制作石窗兼做石础、坟茔构件的作坊 “细石工”。仅蛇盘“石行”当年雕窗工匠就有数百人。《三门县志》载有石雕艺人张宗足的传记,鼎盛时期制作石窗的能工巧匠数以千计。
石窗设计人员分两类,一类为“细石工”名师,另一为文人墨客。石窗图案多为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如意、福禄寿禧等,题材广泛,或借鉴民间木雕工艺,或来源于典故史籍,或来自民间传说。经过长期积累,“细石工”师傅都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窗花范本。从事石窗雕琢的能工巧匠代有传人,传承方式为家族式和师徒相授两种。
据研究,铁器时代,石窗就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简易镂凿的石窗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但精心雕琢有着丰富人文内涵并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石窗,则发端和成熟于三门。三门石窗堪称“艺术石窗鼻祖”。
制作流程
三门石窗制作可分采板、打磨、画样、上样、雕刻、镂空、修光六道基本工序。
“采板”即采石板。最常用的方式是“平起法”。其技法:先在岩石平面上按一定长度尺寸,四边凿出狭长形内斜洞眼,再在洞眼插入钢锲子(俗称麻雀),然后以磅锤轮番敲紧锲子,使四边均匀受力,将石板撬起。制作石窗的各类石板厚度大致相同,一般在5至6cm左右。
“打磨”就是将石板表面初步打凿平整,以便上样。
“画样”即画出窗花图稿。简单粗放的窗花可直接在石板上画样。
“上样” 就是将稍复杂、精细一些的窗花,先在纸上画稿,一式正反两份,将画稿准确对应镜像式粘贴到石板两面。
“雕刻”、“镂空”通常遵循“三先后”工序:1、先雕后透。将留住的花样先雕琢,边雕边镂空;2、先粗后细。先粗雕,去掉镂空部分后再细雕;3、先正后反。先雕正面后雕反面,有小块面浮雕的窗花,则先雕刻浮雕部分。上述雕刻工序显然由石材特有性质所决定,石材比木材坚而脆,且窗花镂空后残留的部分都为线条状,所以较大的雕刻都须在镂空前完成。另须讲究“平”、“实”,石窗雕刻时十分注重石板铺垫,其要旨在于防止制作时震裂。
“修光”是最后的一道细加工程序。包括刻画一些较浅的线条,精雕和修整一些细部,主要是图案表面、镂空侧面的磨光。用麻绳或麻团浸水粘沙磨是最讲究的磨光方法,磨后窗花表面光滑细腻。
石窗雕刻器具有锤、斧、錾、钢锲子四大类。锤分为四磅、两磅、一磅。斧分跺斧、锯齿斧,亦有轻重之别。錾有瓜子錾(錾头形若瓜子)、摘錾(錾头宽0.5cm至1cm)、寸口錾(錾头宽一寸左右)、劈錾(錾头宽厚如麻牌),此外还有各种形状、各种用途的小錾。用于分解和裁割石块的钢锲子(俗称麻雀)。另有墨斗、墨尺、角尺等什物及专门用于磨光的铁制磨条、磨石,钻孔的旋钻。
工艺特点
三门石窗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制作上具有极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内容题材丰富、寓意深远。其主要工艺特点有:
(一)多种技法并施兼用的石雕工艺
三门石窗工艺综合了浅浮雕、浮雕、深雕、半圆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手法雕琢而成,雕刻艺术充分体现其中。并结合石材特性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起地、钻眼、镂挖、刻线、打磨技术。
(二)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表现形式
三门石窗的形制和窗花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1.形制石窗造型大多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2,符合造型艺术中被称为最佳黄金分割比律,是数学、艺术和哲理的绝妙结合,还有圆形、菱形、扇形等,使内容与形式和谐协调、舒适悦目。竖长方形石窗通常镶嵌在较高墙面的下半部,竖长方形既与墙面整体相和谐,又起到观感上“提起”的作用;从实用角度看,因处在墙的下半部,能更有效地采光及通风。横长方形(半道窗),通常用在楼上接近屋顶的墙面上。从审美意义上看,小面积的横向长方形能与屋顶轮廓线形成一种呼应,避免了与墙面下半部竖长方形的石窗重复,使墙面显得丰富生动。正方形、圆形一般使用于面积较大的墙面,显出一种独特形式的美感,起到“点睛”作用。圆形在祠堂、庙宇中成双成对地使用,更透出一种神秘、神圣感。
2.窗花以线条为基本美术元素的窗花实现了窗面的半去半留,保证了采光、通风和承重。在线条的各种艺术处理及与小面积块面的组合中,注入寓意深远的特定文化内容,既形成了石窗艺术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展现了艺术内涵的丰富性。使实用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汇集民族民间文化的窗花题材
一是全面反映了儒、道、释三教的民间信仰。三门历来奉道尊佛,晋时,就有丹丘寺、广润寺、多宝讲寺、百花清洞(即现仙岩洞)等寺院、道观。邻县天台,亦为“佛宗道源”。道、佛文化对三门湾的民俗文化影响巨大。儒学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两千余年,在三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三门石窗窗花中,三教题材皆有涉猎。如反映道释合一的“文武双全窗”、儒家的“铁笔犀角窗”、 道家的“暗八仙窗”、 释家的“百结如意窗”、“一根藤琵琶窗”等。
二是集中表现了民俗文化的特点。“吉祥安康”、“状元及第”、“世代封侯”是历代百姓的愿望,三门石窗则高度集中地表达了这一内容。三门石窗突出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三个特点:其一,喜庆、吉祥的表现风格,如“吉祥如意窗”、“喜字窗”、“龙飞凤舞窗”;其二,符咒式表达方式——基于标志什么就能招致什么的文化理念,如“寿字窗”、“状元及第窗”、“松鹤长春窗”;其三,借物寓意和谐音取义,如“铜钱窗”、“蝠(福)倒窗”、“世代封侯(猴)窗”等。三门石窗图案在题材和表现上涵盖了民俗文化的这些特点。其愿望和理想真切热烈,绝无消极的表现,无论几何、花草、鸟兽、人物等皆如此。
三是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民间美术。有人认为,几何纹、花草纹、一根藤纹等图形,首先在石雕中出现,而后被应用于木雕、剪纸、服饰等民间工艺。出现先后的问题未能确证,但显然都源于民间美术创造。这些装饰化、抽象化程度很高的纹饰,内涵丰富,灌注着强烈的民俗观念和真挚情感,石窗雕刻工匠就是这些民间装饰纹样的创造者之一。石窗雕刻根据自身需要,在创造、丰富和完善了这些图案的同时,也使自身保持了纯朴的民俗风韵。龙凤、鸟兽、人物类窗花亦然。
(四)窗花造型具有高度艺术性
石窗窗花造型的性质是线和块面物象造型的组合,具有高度的的艺术性:
线条造型在窗花中采用了两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一是物象化,即把线雕刻为茎、藤、蔓草图案;一是几何化,即以线把窗口平面分割成几何图案。在物象化的表现中,窗花线条艺术紧扣物象主要特征,以大幅度概括夸张追求物象的形式美感,达到了形象与抽象的和谐统一。如大量的龙纹,口张爪舞、盘虬回环,活灵活现,其线条图案劲挺而舒曼。在几何化的表现中,窗花十分注重线条的横直、正斜、断续、疏密安排和在窗面整体上的对称、衬托等作用,创造了风车纹、步步锦纹、献礼纹、卐字纹等多种几何纹饰,营造了视觉上或庄重或灵动或华丽或清雅等丰富的美感。
块面物象造型以人物、走兽为主。物象刻画高度概括、注重动态、传神,背景高度简化,注重衬托氛围,强化主题,这些都是窗花物象造型艺术成熟的标志。
重要价值
三门石窗由底层劳动者创造,广泛应用于普通百姓和各阶层生活,从创造至成熟始终在民间。因此,三门石窗有着极高的民俗文化学价值。
三门石窗有的朴拙、粗犷,有的精细、考究,是研究不同家庭个体经济状况、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或文化趣味的教科书。三门石窗不同的形制、不同的窗花应用于不同的建筑、不同的部位,是了解三门湾地域建筑文化的窗口,三门石窗在各地被广泛应用,也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三门石窗的窗花题材,广泛记录了民间百姓的宗教信仰、生活理想、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更是解读三门湾人文风貌,研究三门湾地域民俗文化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石窗所表现的高雅与俚俗同在,儒、道、释三家共存,彰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民间水乳交融,互为贯通,体现了三门湾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透过三门石窗,可以看到三门地域极具特色的灿烂历史文化,看到三门人民深沉博大的文化胸襟和刚柔相济的人文品性。
分门别类
三门石窗内容丰富,可分为几何纹、铜线纹、一根藤纹、花草纹、龙凤纹、文字纹、人物纹、八宝纹、动物纹等九大类。
几何纹石窗
以非象形的线条按一定规则分割窗口平面所形成的窗花图纹,总称为几何纹。几何纹窗花以线条疏密、曲直、正斜、断续的表现形式和对称、均衡、衬托等布局手法,营造了或庄重或灵动、或富贵华丽或清雅简朴的种种美感。
原始的几何纹石窗并无文化寓意,仅仅是满足最朴素的实用需求。随着石窗工艺的发展,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创造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几何纹石窗艺术。最常见的以条形纹、卐字纹、风车纹、步步锦纹、献礼纹为主要代表。
1、条形纹
条形纹石窗,为最原始、简朴的石窗造型,历时久远,以条形为基本特征的石窗亦称直棂窗。后经衍变,在直棂中镶嵌花卉、元宝、铜钱等,使单一的风格变得生动、空灵。寓含“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富贵安康”之意。
2、万字纹
卐字纹石窗,有正、斜形两式,又分单字、多字。有“万福流水”、“万事如意”、“万字无边”“万象更新”诸多寓意。卐字是中国民间极古老的吉祥图案,因与佛教标志一致,故又有敬佛和佛佑之意。
3、风车纹
风车纹石窗,分正形、斜形、双线几种。三门民间自古有制作玩具风车的习俗,就地取材,树叶、草叶、麦秸皆可。风车纹石窗图案源自于此。其有“吉庆欢乐”、“绵延不息”、“福泽长流”的愿望,也带有对自然崇拜的寓意。
4、步步锦纹
步步锦纹石窗,分正、斜形两式。其造型结构如长方形砖、石叠砌的高台。上部边线如步步向上的台阶,故有步步高之意,象征着“芝麻开花节节高”、“人往高处走”的祈愿。
5、献礼纹
献礼纹石窗,图纹特征是不完整方形对捧一个完整方形,形如礼盒上下交迭的俯视图,故名。礼盒里装的自然是上好佳品,受礼者亦为有地位、权势之人。献礼纹兆示和寄托的愿望是“富贵荣华”,“受人敬仰”。
6.回形纹等
回形纹石窗,线条断续,向内弯曲,其形如“回”字。另有十字花纹、八卦纹、人字纹、海棠花纹、菱形纹、扇形纹等几何形石窗。
以外圆内方的铜钱为形象组合而成。有单独、并列、交叠等式,因“钱” 谐音“前”,钱孔似眼睛,意即“财在眼前”,又多与“蝙蝠”、“喜鹊”、“卐”字等组合,有“福在眼前”、“ 喜在眼前”之意。使钱纹窗更显吉祥、喜庆。钱是财富的象征,寓含“财源广进”、“天圆地方”之意及儒家尊崇的“外圆内方”的心身修养境界。钱纹在佛教中也是人体的七轮(即顶轮、眉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的象征。所以钱纹有时也是敬佛的标志。钱纹又为文人“八宝”之一。
单钱(一本万利);双钱,(二人同心);三钱,(状元及第、连中三元);四钱;(四世同堂、四方大利);五钱,(五子登科);六钱,(六六大顺);七钱,(七巧盈门);八钱,(八仙同庆);九钱,(久久得福);十钱,(十全十美)。多钱,(多子多福、财源滚滚)。
一根藤纹石窗
藤是三门自然生长的一种植物,种类繁多。其有“坚韧顽强”、“兴旺发达”、“生生不息”的象征。
“一根藤”石窗图案是三门人民杰出的文化创造。它以藤本植物为原型,省略一切枝蔓,只以一条藤状曲线的缠绕来构图,既达到了形式上高度简洁的美,又十分鲜明强烈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长寿)、子孙(繁衍不息)、家族(兴旺不衰)的美好祈愿。
“一根藤”图案的盘曲方式极富机智,回环穿插,委婉多姿;或接框起头走尾,或首尾相连。常见的一种组合是在窗面中心部位盘曲出扇形、瓶形、圆形等,再在其中嵌以文字、花鸟、人物等寓意吉祥的图纹,使得画面更丰富美观,寓意也更深远和鲜明。
花草纹石窗
“花草纹”取材多样,有蔓草(卷草、香草)、缠枝花、宝相花、荷花、菊花等几类。
蔓草是爬蔓类植物抽象后所形成的图纹。爬蔓类植物能攀附他物蔓延生长,有很强的生命力;三门方言“蔓”与“万”音近,于是,就被赋予了“长久”、“长寿”、子孙(家族)兴旺之类的吉祥意义。
按形象特征又可将蔓草花分为缠枝和不缠枝两大类。
“缠枝花”常见的可分为卷带叶(如海带翻卷的叶)和纯蔓两类形象。共同的基本特征是花枝(蔓)两两相缠至枝梢分杈展开,形成左右或上下对称的花纹。有卷带叶一类的花梢似叶似花,中间有尖角形一颗(花籽)、又称 “开花结籽”。缠枝花纹寄寓着夫妻恩爱、香火绵延的祝福和家庭和谐、兴旺发达的愿望。
“宝相花”是传统的一种团状花纹,也是多种花朵形象的综合,寓意吉祥如意,为佛教所常用。
花草纹也反映了三门人民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龙凤纹石窗
龙凤起源于原始人对自然和动物的崇拜,经过远古先民的图腾化艺术加工和创造,最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吉祥物。
三门民间认为山有山龙,海有海龙,把闪电称为龙闪,哪方天空起云下雨就认为是哪方龙行的雨。因龙的线状形体恰又十分符合石窗的需要,故而被广泛应用。
龙纹石窗可分为抽象和写实两种。
抽象化的龙纹按形象特征又可分为“夔龙”和“香草龙”两类:“夔龙”方转盘曲,形象神秘而威严;“香草龙”状似蔓草,圆转盘曲,形象优雅美丽。与写实龙相区别,两者都高度抽象化。夔龙纹形象显然是商代夔龙的沿袭,是石窗艺术历史继承性的典型纹样。而香草龙形象则是将更远古的植物崇拜和对植物美的欣赏揉合进龙纹,反映了根植于上古文化的“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等的思想观念。这些拙朴而大胆、浪漫的艺术思维,创造出美观与神秘高度融合的艺术特色,是石窗艺术民间性的典型纹样之一。
写实的龙纹在形象刻画上比较具体,头、身、鳞、爪都有表现。如“蛟龙”、“ 云龙”等,但作品较少。
按龙盘曲方式和在窗面上的布局方式又可分为行龙、团龙、满天龙、双龙、单龙等类,各类又互相交叉组合。
“团龙”即盘曲成圆形的龙,通常是单龙,位于窗面中心,周围衬以祥云等其他图纹。除团龙外,其他的龙纹都是行龙。
“满天龙”即满窗纯粹是一条或两条龙,或仅加云朵,亦称云龙。以对称式为多。
“双龙”组合较普遍的有:一为“捧珠式”,捧珠或“寿”字等吉祥物,龙纹对称,珠或“寿”等吉祥物居中。称之“双龙捧寿”、“ 双龙捧珠”。二为“隐字式”,纹身变形成“福”、“禄”字样(“隐字式”本书归入文字类)。三为“倒互式”,以组合为多,如一条龙上腾,一条龙下行,寓含“龙行天地”之意。
凤纹石窗,有双风、单凤等形式。其常与牡丹等花卉组合,以“丹凤朝阳”、“凤戏牡丹”为主要图式,寓含祈祝荣华富贵、世道昌盛、普天吉祥之意。
石窗文字内容最多的是福、禄、寿,其他也都是吉言吉字,如龙、舞、魁等,表示一种崇拜,同时寄寓一种祈祝。
文字在石窗中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直接刻画式,二是借形赋字式,三是图纹隐字式。
直接刻画式,即以正、草、隶、篆等字体直接将吉言吉字作为窗花的中心内容。直接刻画式富有书卷气息。
借形赋字式,主要是借助龙的盘曲形成“福”、“禄”字样。既是龙又是字,表达了祝愿又借助了龙的神威,富有朴素的民间趣味。
图纹隐字式,主要是将福、禄、寿三字演化为美观的图纹来表达。“福”、“禄”两字演化几何纹。“寿”演化后的样式最多,常见的有三种:1、团花形,即成圆形对称的几何纹;2、亭炉形,用纯直线时象一个亭子,下部用曲线时像一个香炉,下部有时又是一个寿桃形状。亭炉形“寿”样式最为丰富,注入的吉祥意象也最为丰富——亭子是美丽考究的建筑,香炉须富贵人家才有,桃因为有驱邪赋义,是与长寿联系起来的一种形象;美亭、香炉、寿桃都是既美观又吉祥的东西。3、画戟形,是由篆字衍化的对称的字体,形似方天画戟。戟是兵器,又谐“吉”音,画戟形“寿”字又是道教佛教常用的符号,因此这种衍化不但是美化,也是赋予文字神性和灵性的一种方法。
人物窗花题材有“三星”(福禄寿)、“八仙”、“刘海戏金蟾”等民间传说和“状元及第”等戏剧故事。除了表现长寿、富贵、升官等愿望之外,也表达了百姓的文化审美情趣和传统道德观念。
人物因为是块面形的,所以在布局处理上往往只限于一小块,位处视觉中心亦即窗面中心,周围大面积以各种线状纹饰衬托。人物形象十分概括,追求简约而传神。如“韩湘子吹箫图”,衣饰表现非常简约,但双鬓、五官神情却鲜明刻画出了一个欢乐的仙童;背景衬有云朵,一高一低,踩在云朵上的双脚和因风飘动的衣袂,有效地制造了动感也渲染了仙气;周边宽阔的如意绶带草纹饰,则很好地烘托了刻纹相对细致的人物图纹。再如“刘海戏金蟾”,三门方言中“蟾”与“钱”谐音,此图案亦名“刘海戏金”。刘海憨厚天真,而金蟾似乎因为刘海的戏弄刚刚惊惶地爬上石块,人物和动物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再如“状元游街图”,画面仅有三人,却将那骑马状元的踌躇得意之态作了生动表现,同时,热闹、荣耀的场面气氛也得以淋漓地渲染。
人物刻画得概括、简约而传神,充分反映了窗花石雕艺术的强烈个性特色和不凡技艺。
用特定的器物表示各种吉祥意义,这是民俗文化又一种有特色的表达方法。人们把这些器物总归为“八宝纹”。
八宝纹器物来源主要是儒、道、释三教文化。道教有传说的“八仙”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何仙姑、吕洞宾,他们各有随手的宝物,这些宝物就成了他们的“代表”,民间称之为“暗八仙”,亦称道家“八宝”。即扇、剑、葫芦拐杖、道情筒拂尘、花蓝、云板、笛、荷花。佛教有法轮、四大金刚手中的法器等标志和代表性器物,民间就衍生了佛教“八吉”:莲花、舍利壶、法轮、琵琶、雨伞、宝剑、法螺、天盘长(百结),亦称佛家“八宝”。儒学重诗书礼乐、讲仁义道德、持耕读传家的思想理念,在民间也约定俗成为一些标志性器物,有玉磬、书画卷轴、犀角、铁笔、菱镜、方升、艾叶、金钱等,有儒家“八宝”之说,亦称文人“八宝”。佛教“八吉”和儒家“八宝”具体是哪八种,各地说法不甚一致,“八”应该只是一种概说。
八宝纹寄托的主要是对儒、释、道文化的尊崇和祈求仙佛高人佑护,驱邪迎祥、兴旺发达的愿望。
有些器物与宗教信仰无关,只因谐音取义而约定俗成。如瓶、戟、如意、莲花、莲子等常见的器物图像,只因“瓶”谐音平安之“平”、“戟”谐“吉”,如意与“万事如意”之“如意”同名,“莲”谐“连”取吉事连连、连得贵子之意。
以狮子、蝙蝠、鹿、喜鹊等动物形象寓意,是民俗文化常用表现手法。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权势、富贵。“狮”与“事”谐音,有“事事如意”之祈愿。蝙蝠的“蝠”与“福”谐音,表示迎福、多福之愿。蝙蝠喜倒挂,又成了“福到”的特定形象。蟾蜍是传说中的灵异动物,能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全富贵。鹿借谐音是“禄位”、“快乐”,也有“健康”的意思。
动物吉祥物在石窗中的造型模式成熟,强调姿态和特征表现,背景讲究简洁和寓意统一。如鹿,常取回首姿态和含芝式,配以青松,有长青常乐之意。蝙蝠,强调其弧形长翼和兽头,配以云朵,一般居中时取倒挂式,居边时取侧飞式。“五福捧寿”是很常见的图式,画面富丽而喜庆。“封侯挂印”取猴之谐音,造型活泼而有趣。
“九狮庆寿”是幅精心之作。九头狮子姿态各异,威武而活泼;画面四角的狮子姿势与底行狮子以爪踩框的方式都极具匠心,艺术整体感和狮子的“性情”相互呼应,整个画面群狮欢舞,有声有色,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