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器具 鹦鹉螺制成的酒杯
【鹦鹉螺】(学名:Nautilus)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但都是暖水性动物,而且生活环境需要高压,所以人工很难养殖。
鹦鹉螺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特有的种类,我国的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均有发现。
说到鹦鹉螺,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螺壳。下边从自然科学界、仿生学、数学界,文化界等几个方面展开讲解一下。
【自然科学界】
这里强调一点,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Ⅰ类保育动物,其稀有程度不亚于大熊猫。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之所以国内非法贩卖鹦鹉螺的事情屡禁不止,还是源于人的贪婪和自私。
鹦鹉螺有90只腕手,无吸盘,为叶状或丝状的触手,用于捕食及爬行,其中有两个合在一起变得很肥厚,当肉体缩到贝壳里的时候,用它盖住壳口,这与腹足类的厣的作用相当,在休息时,总会有几条触手负责警戒。在所有触手的下方,有一个类似鼓风夹子的漏斗状结构,通过肌肉收缩向外排水,以推动鹦鹉螺的身体向后移动。
鹦鹉螺为暖水性动物,生活适宜水温为19-20℃,一般生活在50到300米深的海洋中(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次之达17.0℃,大西洋最低为16.9℃,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鹦鹉螺多出现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中)。
通常夜间活跃,多以底栖的小蟹、小虾等甲壳类动物幼体为食,日间则躲在珊瑚礁浅海的岩缝中,以触手握在岩石上歇息,当其死亡后身躯软件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随波逐流。它的名字事实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研究其漂移路线对洋流的分析有一定意义。
鹦鹉螺寿命一般为二十年,是头足纲动物中寿命较长的动物。鹦鹉螺的贝壳最大可为26.8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都不超过20厘米。
鹦鹉螺壳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一样的性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塑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从对古鹦鹉螺化石的研究中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
【仿生学界】
前边提到,鹦鹉螺喜欢生活在深水中,甚至可以活跃在700米深的水中,可见其内部构造有多麽神奇。
在初中学习物理时,我们就知道1个大气压等于76毫米汞柱,等于10.3米水柱。也就是说,在水下,每10.3米增加一个大气压。当然这都是理想模型下的数据,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简单的解释一下。
人类可以下潜的极限是200米。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人体吸入越来越多的氮气,如果氮气在各组织内扩散超出了标准则会出现“减压病”,体内各组织会产生气泡,使关节疼痛、耳鸣、肺部和大脑受损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而且,随着压强的增大,对于身体的各个器官尤其是心脏的负担非常明显。举个例子,古巴潜水运动员皮平费雷拉斯在2003年创下了自由下潜至170米的纪录。下潜时,他的心脏搜索到只有一个李子的大小,这样做是为了阻碍血液在之体内循环,以便集中在胸腔避免肺部衰竭。在此情况下,他的心跳也降至每分钟10次。
鹦鹉螺仅凭着珠母制的小壳子能在海底自由的爬来爬去,主要是其体内的内压组织起着支撑作用。鹦鹉螺贝壳中的液体和气体是处于高压之下,使它免受外压的损害。鹦鹉螺所属的头足动物纲常被海洋生物学家戏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其能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体内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在鹦鹉螺的螺壳中,有一条贯穿并连通的细。其作用是输送气体(多数为氮气)于壳内各个房间内,掌控着自身的沉浮与移行。
在看各类关于海洋的纪录片中,总是能看到这些长着恐怖大眼睛的家伙,摔着触手在悠然自得的漫步,有意思的是,它甚至可以完全静止悬浮在海水中,也会在海面风平浪静时漂浮于海面晒晒太阳。
人类正式模仿着鹦鹉螺的行进方式,1954年1月21日史上首艘核潜艇下水,宣告核动力潜艇的诞生,其命名为鹦鹉螺号。
如果大家度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就会记得那艘潜艇的名字也叫鹦鹉螺号。
【数学界】
鹦鹉螺外壳切面呈现优美的等角螺线,而等角螺线本身又与黄金分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鹦鹉螺在亮丽的外表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大自然的神秘色彩。
鹦鹉螺的贝壳像等角螺线。等角螺线、对数螺线或生长螺线是在自然界常见的螺线,在极坐标系(r, θ)中,这个曲线可以写为
因此叫做“对数”螺线。
若 L 是复平面中的一条直线且不平行于实数或虚数轴,那么指数函数 ez 会将这些直线映像到以 0 为中心的等角螺线。 图形如下图,是不是跟我们的鹦鹉螺壳非常的类似?
也许这么说,大家可能看得有点云里雾里吧。简单地说鹦鹉螺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于公元1170年,籍贯大概是比萨,卒于1240年后】斐波纳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数列,是因为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的数值0.6180339887。
简单地说一下斐波那契数和黄金比、黄金矩形或等角螺线的关系。
列出一组相继的斐波那契数的比的数列:
它们交错地或大于或小于黄金比Φ的值。该数列的极限为Φ。这种联系暗示了无论(尤其在自然现象中)在哪里出现黄金比、黄金矩形或等角螺线,那里也就会出现斐波那契数,反之亦然。
黄金比例之所以被如此命名,关键是因为在视觉效果上,按照此比例制作的物品是最符合人类认知审美的。
【文化方面】
在前边介绍过鹦鹉螺的习性,这里拿大家熟悉的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对比介绍一下。
在中国,自古鹦鹉螺它特有形状和稀少存在,使它成为了王公贵族们追逐的对象,也成了文人墨客陛下常见的器物。但由于材质特殊,中国古代多以此作为陪葬品,现存下来的实物非常少。比较着名的有出土于东晋南京王兴之夫妇墓的鹦鹉杯,是目前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
虽然文物中,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它的身影,但在古诗词中它的出现频率非常的高。而且无一例外,是被作为酒杯使用。如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但在中国文化中,鹦鹉杯的制法和欧洲有很大区别,习惯性的会将螺壳从中线一分为二,而不是像欧洲那样将螺壳整体制成酒杯,可能还是因为它在中国的实用性大于装饰性。
而在欧洲,从我们观察15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油画和工艺品中就不难发现,有关于鹦鹉杯描述最多的国家是荷兰.这是和当时大环境分不开的. 纵观欧洲航海业发展史,15.16世纪航海业最发达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应该是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
然而这样说,对于不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觉得非常笼统,我们来看看那段时间欧洲各国围绕着航海发生的各种着名事件。
1415年 葡萄牙占领北非的穆斯林据点休达。从此,葡萄牙的船队得以自由地出入欧洲和西南非洲。
1450年 欧洲的活版印刷技术出现,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通往东方的陆、海上商路分别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控制。
1488年 巴瑟罗缪?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
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8年 华斯科?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印度航路。
1510年 葡萄牙占领印度的果阿,全面开始了对印度的殖民贸易。
1517年 马丁?路德在德国维腾堡发表95条条陈,宗教改革开始。葡使节到达广州。【重点】
1519—1522年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出发,力图环绕地球航行以发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1520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里曼一世即位,帝国达到了鼎盛。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的船队回到圣卢卡港,世界一周航路完成。
1566年 西属尼德兰地区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571年 勒班多战役爆发,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该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
1580年 西班牙吞并葡萄牙。
1581年 原尼德兰北部地区宣布独立,荷兰诞生。
1588年 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5年 荷兰人范?林斯霍特编着了最早的航海志,记述了大西洋的风系和海流。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602年 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英荷两国矛盾加剧。【重点】
1652年~1654年 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
1665年~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战争,各有失利,双方最后签订《布里达合约》。
1672年~1674年 第三次英荷战争,在此以后荷兰势力有所削弱,英国取得了最后胜利。
1688年~1697年 法国与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由英,荷,奥,西等国组成)之间发生战争。这是英法之间海上争霸战的开始。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而法国海军在太阳王法王路易十四的重点建设下。到1689年,法国舰队的数量上相当于英国和荷兰舰队的总和。
1702年~1713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法的第二次交锋,结果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的明显优势。
1740年~1748年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英法的第三次交锋,法国还是失利。
1756年~1763年 “七年战争”英国最终胜利,确立了其全球的海上霸主的地位,“日不落帝国”建立。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泛指是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思想文化运动。十五世纪中期,欧洲出现了伙伴印刷术,书本的大量印刷使得知识得到广泛传播,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人们越来越渴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一事件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随着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在人们的精神、意识、思想上进一步的解放。宗教改革不但增强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绪,加快了近代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宗教改革同时提倡用积极地冒险去探索自然,同时对外殖民扩大领土,掠夺财富,这些都促进了西方航海探险时代的到来。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进行,中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从上边的历史年代表看出,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世界到达了中国广州(canton),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十六世纪流传在欧洲的装饰贝壳多产自于广东的作坊,这些贝壳多来是自于三亚和海南岛的热带贝壳。不过当时的欧洲,虽然这些热带贝壳非常少见,但人们都认为这些来贝雕在中国的艺术价值并不高,甚至觉得这些都是广东产的“摊货”,才会流落到欧洲来。
但1588年无敌舰队的覆灭,也标志着西班牙彻底退出西方航海霸主地位。
首先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好望角和香料群岛。继而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行动,一时“海上马车夫”遍及全球海洋。十七世纪初,荷兰的商船队拥有1.6万余艘船只,占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
由于新大陆的开拓和许多探险家的活动,人们开始发现和认识更多的不同于生活环境中的生物,生物学记录的物种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于是生物分类学首先发展起来。生物分类学者搜集物种进行鉴别、整理,描述的方法获得巨大发展。随着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科学的研究阶段。
当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贝壳雕刻的价值,已经是十七世纪中叶了。然而那时欧洲本地的工匠依然没有掌握贝壳雕刻的技术,好的贝雕作品依然出自于中国工匠之手,所以在当时的存世品上都能看到很浓厚的东方装饰风格。当欧洲本土的工匠掌握这些技术,已经到了十七世纪的后期了。
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扩张,它的一位员工也是当时着名的生物学家Georg Eberhard Rumphius 在雕刻贝壳的发展和推广上功不可没。Rumphius虽然出生在德国,但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从小就能熟练的使用荷兰语,受雇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植物系统学,曾出版着作《Herbarium Amboinense》。除了在植物方面的杰出贡献外,Rumphius也对贝壳非常感兴趣,他通过长期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的工作经验,自己总结出一套详细的命名准则。由于经济原因,他开始向一些同样热衷于贝壳收藏的人们贩售他收藏的各种贝壳,这群收藏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公-----美第奇家族的柯西莫三世(Cosimo III de' Medici, Grand Duke of Tuscany)。也正是他让这些制作精美,原料稀少的鹦鹉螺壳高脚杯成为贵族商贾们追逐的财富象征。
在他1705年出版的关于《‘D'Amboinsche Rariteitkamer’》中,详细记载了雕刻贝壳的制作方法,书中是这样写的:
1,如我们所知,贝壳经常被制作成精美的酒器
2,正因如此,选择贝壳时应当优先选择体积较大,表面较光滑的贝壳,但尤其要注意避免选择那些因为小虫子而有小洞的贝壳。
3,将选出的贝壳浸泡在弱酸中存放10到12天。
4,十几天后,浸泡的贝壳表面开始变软,这时将它表面凹凸不平的物质打磨干净,如果有些部分依然无法驱除,就重复前一步的步骤,直到整个贝壳露出珠光层为止。
5,将打磨好的贝壳用稀酒精溶液反复擦拭,直到贝壳表面变得光亮,再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6,最后,当贝壳被擦拭干净后,在镂空和切除掉部分贝壳后,就可以在贝壳表面上进行雕刻了。如果想将图形凸现出来,可以使用煤油与蜡的混合物,涂抹后擦拭,图案即可清晰地突出于贝壳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