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史 三国时期将军号简谈
三国时期的官制大多与东汉制度类似。而魏、蜀、吴三国间又各有不同,但由于只有魏国官制得以较为完备地保存下来,而蜀汉、东吴的制度由于国灭而逐渐散逸,所以这个讨论也以魏国为先。
将军称号是从三国时期开始走向泛滥的,在汉代,军职较为稳定,顺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即四方将军,四方将军的顺次并无明确记载),然后是各种杂号将军。其中前四者位次三公,四方将军位次上卿,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曾因担任者位高权高而一度位在三公之上,但基本那人死了后就恢复原制。到了汉末,由于战争频繁,大将军又高于三公(参袁绍拒受太尉事),到了三国时期,除了在魏国大将军有一段时间低于三公外(司马懿由大将军迁太尉),其它时间魏、蜀、吴的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
在大将军之上,还有大司马(理论上是文职)一职,曹仁、曹休、曹真均担任过此职(当然他们都不是文职人员),自然也在三公之上。
吴国第一任大司马为吕范,没上任就挂了,后来有时分设左、右大司马,有时单设大司马。担任过大司马的还有吕岱、陆抗,左、右大司马的有朱然、全琮、施绩、丁奉。
蜀国只有一任大司马,即蒋琬,死后为表纪念,不再设置。
吴国还设有上大将军一职,不常设。位高于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曾任。
简单来说,三国武职名义上最高的是大将军(吴国为上大将军),位高于三公。大将军之上有大司马,理论上为文职,但在三国期间基本为武官担任。即(有顺序):
魏(一品):太傅、太保(两个都是荣誉职衔)、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即三公)
蜀: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另外,许靖由汉中王太傅迁蜀汉司徒,不知道该算什么)
吴:丞相、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太尉、司徒(左御史大夫)、司空(右御史大夫)
汉制,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三公。在魏国列为二品,在蜀、吴两国也是仅次于大将军的武职。蜀国后期,分设左、右骠骑将军,左、右车骑将军。
总体来说,这部分武秩与汉代变化不大,三国间也一样,比较稳定。即(有顺序):
魏(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吴:同魏。
蜀:骠骑将军(左骠骑将军、右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左车骑将军、右车骑将军)、卫将军
不过,不管是哪个等级,如果有“开仪府同三司”,就都是位同三公,不受原职衔限制。
再往后,三国出现差别。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与四方(前、左、右、后)将军间的大小并不相同。魏国较为明确,“(四征)魏制秩二千石,位次三公,四镇在四征之下”。并且从多位将领的升迁记录,也可看到四征、四镇大于四方。此外,魏国四军区分划也十分明确,征东统青、兖、徐、扬,屯扬州;征南统荆、豫,屯新野;征西统雍、凉,屯长安;征北统幽、冀、并,屯蓟州。界限变动一般不大。
四征将军之间无高低之分,四镇也同样。虽然四征大于四镇,但事实上职权相同,只是镇X将军干得好了,会进号为征X将军作为奖励。(“汉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也。其后又置四镇将军,有功进号,则自镇为征。”)一般而言不会出现征、镇将军同时存在的情况(不排除特例,如钟会、邓艾),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为“储帅”。如果征、镇同时出现,则多是出于相同制衡的目的。
四方将军的品级也失于记载,不知道到底是多大职务。其职权下降应当是有一个过程的。直到曹魏末期,担任四方将军的还有司马亮、司马伷等人,猜测其职权应当还是在杂号将军之上的。
吴、蜀两国从汉制,四方将军依然大于征、镇将军。但征、镇将军之间的大小则难以考察。赵云曾从征南迁镇东,或许可以说明蜀汉是镇大于征。吴国征、镇将军间没有升降的记录,大部分人说吴国征大于镇可能是因为吴国大多名将,如朱然、施绩、陆抗都是从征X将军升迁吧,此处暂从这种意见,但不表示确定。
基本如下:魏:四征、四镇(二品)、四方(品级不详)蜀:四方、四镇、四征。吴:四方、四征、四镇
注:如果征、镇将军名号中不是东、西、南、北的话,那么只是杂号将军而已
此外,杂号大将军也较为出现于三国历史中,即XX大将军。杂号大将军职衔位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下,其它众将军之上。魏国将之列为二品。
魏国初期设上军(后改中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且并非都由武官担任,后来官制稳定下来后,杂号大将军就出现较少了(到了司马氏执政后期又变多,可能是兴师灭东吴的缘故)。反倒蜀国开始泛滥。蜀国或出于制衡大将军姜维的原因,在末期曾设右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西大将军、镇南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征西大将军等。而吴国有记载的较少,仅有征北大将军(授予反魏的文钦)、镇军大将军、镇西大将军。
杂号大将军的权力不光远小于大将军,也远小于骠骑、车骑、卫将军,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加号的表彰。如在魏国,便是,由镇X将军加于征X将军,再加为XX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