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八卦 形形色色的大内总管
乾隆时一个内务府总管一年仅虚报这一项,就能从皇家的钱袋子里贪污100万两银子。而乾隆把这么大个诱惑摆在和珅面前,他若不贪污,恐怕连下面的太监们也不答应。
为你揭秘形形色色的大内总管们。
2015年8月21日,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从1947年起,汪东兴便长期负责毛泽东的警卫工作,主要对领导人的安全、起居、出行等负责,因此又被称为“中南海大内总管”。
所谓大内总管,是对中国古代负责皇帝饮食起居、銮舆侍卫、总管太监、宫女的官员的一种统称,并非正式的官职。在不同的时期,这些职务还有着不同的分属与称谓。
秦汉时期,负责这些工作的是九卿之中的少府寺、太仆寺以及卫尉卿。少府负责管理内廷宦官,太仆府管理皇帝的车马,卫尉负责皇帝的安全。但这些都只是名义上的,而这一职务的实际担任者却是中常侍,通常是皇帝身边的宦官。唐朝时设立内侍省,负责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照料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务,长官为内侍监、内侍和内常侍,也多由宦官担任。明朝时期,这些职务分属于司礼、御马、内官、御用等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管理。
到了清朝,为汲取明朝宦官专权的教训,将宫廷事务的管理权统一到了内务府,设总管内务府大臣,在满洲王公亲贵、内大臣、尚书、侍郎或满洲侍卫中升补。而太监的管理则设立敬事房,由总管太监负责管理。很多文学作品把负责管理太监的总管太监称之为大内总管,其实是以偏概全了。
那么,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魏忠贤、李莲英这类太监,所谓大内总管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什么样的人担任过这样的职务呢?
和珅
一年光虚报就能“偷”走皇上一百万两银子
如果说历史上的大内总管多为太监的话,那么和珅却是以正常人的身份担任了这一职务。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月,和珅被乾隆皇帝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这一年,和珅算得上是官运亨通的一年。是年正月,他由正蓝旗副都统升任户部侍郎,紧接着,三月就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一个月后,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这个家交给了他——出任内务府大臣。
当然,乾隆让和珅担任内务府大臣并非空穴来风。在此之前,23岁的和珅就已经担任了管理布库的管库大臣。由于和珅早年十分好学,这一点就连与他过节颇深的朱珪也给予过肯定。因此,经他管理的布库,不仅开支比以前大为节省,并且布匹的存量也有了极大的增加。这让乾隆皇帝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可用之处。因此,三年之后,乾隆就把这样一个肥缺给了他。
清朝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是正二品官员,并且他管理着皇室的财务、库贮 、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务。由于皇帝每天处理国家大事都应付不过来,根本没有闲心来管自己饮食起居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更不会像小老百姓成天拿着家里的账本算开销流水。因此,内务府总管就成了皇家钱袋子的实际掌管者,而这里面究竟有着多大的油水,举一个小例子便可说明。
有一次在上朝时,乾隆皇帝心血来潮地问大学士汪由敦:“你每天早晨上朝,在家吃了点心吗?”汪由敦回奏:“臣吃4个鸡蛋作点心。”乾隆听后一愣,说:“鸡蛋10两银子1个,4个鸡蛋就是40两银子,朕还不敢这么大吃呢。”汪由敦也大吃一惊,几文钱一个鸡蛋,怎么到了皇帝那儿要值10两银子?他知道这是皇帝身边的人虚报贪污,但他也不敢揭穿,只得回道:“外头卖的鸡蛋,怎能比得上皇上吃的鸡蛋。臣吃的鸡蛋,都是些残破不好的,只值几文钱一个。”乾隆这才点点头相信了。
据说,当时一个内务府总管一年仅虚报这一项,就能从皇家的钱袋子里贪污100万两银子。而乾隆把这么大个诱惑摆在和珅面前,他若不贪污,恐怕连下面的太监们也不答应。
上官婉儿
女皇武则天的废立诏书都由她起草
中国的历史大多是男人的历史,就连服侍后宫的太监也是去了势的男人。也只有在武则天时代,女人的地位才跃然上升,也才有了这位史上仅有的女大内总管,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唐朝名臣上官仪的孙女。由于上官仪建议唐高宗李治废掉武则天,因而获罪被杀,上官婉儿与其母郑氏被收入内廷为奴。等到上官婉儿14岁这年,已经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召见了她,并当场测试了她的才华。果然,上官婉儿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不仅文采精妙,而且聪敏机智,让武则天赞叹不已,不仅解除了她的奴婢身份,并且让她留在自己身边,开始了她与武则天长达27年的朝夕共处。上官婉儿不仅负责武则天的饮食起居,并且掌管宫中制诰,为武则天起草各种诏书。甚至武则天最后成为一代女皇的诏书也是出自上官婉儿之手,因此,当时的人们都称其为“内舍人“。
此后,唐中宗李显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又令上官婉儿起草诏书。由于此前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往来,得罪了女皇,被处以黥面之刑(破相)。因此,上官婉儿决定改换门庭,亲自为中宗起草了复位诏书,并以身相许,成为了唐中宗的昭容。从此,她开始以皇妃的身份内掌宫廷,外管诏命。不仅如此,她还建议唐中宗开设昭文馆,以自己非凡的文学造诣引领了一时文风。
然而,才华横溢的上官婉儿在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多少好名声。《旧唐书》说她“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新唐书》更说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操纵政治,控制朝纲”。最终,在李隆基发动的唐隆之变中,上官婉儿被斩杀于旗下,一代红颜也就此玉殒。
时也,命也。如果没有武则天,她纵有再好的才华也无处施展。在初唐那纷乱的时局中,也正是出众的才华让她纠缠于在各种政治势力当中无法苟全性命,最终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王承恩
只有他一个人陪崇祯帝上吊自杀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的北京阴云密布,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偌大的北京城被几十万大顺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最后一次敲响了上朝的登闻鼓,却没有一个大臣前来上朝。无奈的他看着身边跟随已久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任命他为京营提督,率仅有的残卒御敌。
王承恩出生于河北邢台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又遭当地恶霸蹂躏致死。无依无靠的王承恩被远房亲戚送入皇宫净身,做了太监。明朝天启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魏忠贤专权,被称为“九千岁”。王承恩以东厂番子的身份被魏忠贤安插到信王府监视信王朱由检。然而,天启皇帝早逝,膝下又无子嗣,临终将皇位传给了弟弟信王,就是崇祯皇帝。
崇祯登基之后,将这个一直侍奉自己的王承恩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大内总管。而王承恩一改魏忠贤时的诸多恶行,并且整顿内廷和厂卫。当时的大明王朝已陷入了内忧外患。急于求成的崇祯皇帝在当政的17年中频繁更换了50多位内阁首辅,每当皇帝与大臣发生矛盾,王承恩都尽力周旋调和,用各种手段维持朝廷大局。
由于崇祯极其痛恨魏忠贤,当上皇帝后,便大力剪除阉党势力并削弱太监的权力。崇祯皇帝凡事亲力亲为,王承恩尽管身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却没有了当年冯保、魏忠贤那样批阅奏折的权力。因此,他这个大内总管的权力就仅限于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以及管理内廷宫女太监了。
终于到了帝国崩溃的前夜,当崇祯皇帝看着大顺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头,才想起了身边的王承恩,在无人可遣的时刻,皇帝将所剩无几的军权交给了他,让他上城御敌。王承恩凭城用炮,尽管击毙数人,怎奈李自成几十万大军从三个城门同时进攻,北京城顷刻间被攻破。回到皇帝身边的王承恩,跟随崇祯跌跌撞撞地来到了煤山,在一棵歪斜的槐树上,大明王朝的运祚就此中断。而王承恩也在另一棵海棠树上为这个帝国殉了节。
历史上的大内总管虽然品级并不高,但由于接近中枢和皇帝本人,自然就会有着极大的权力空间,有人用它以谋利,也有人用它来擅权,更有如王承恩这样自缢殉国的忠烈之士。尽管在世俗的文学作品里,常常把大内总管进行丑化,但作为官僚机构中的一员,他们也只是在这样的体系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