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史 古人如何苦中作乐玩坏极寒天气
近几天,寒潮横扫中国大地,闹得各地狂风大作、气温骤降、大雪纷飞。寒潮固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可也给乐观的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打雪仗堆雪人赏雪景,滑滑冰踢冰球冰窟垂钓等等,让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了几分年味色彩。那么古代呢,人们遇到了这样的极端天气,又是怎么个玩法?
雪中有情致晋代文人雅士们是比较任性的,他们那放荡不羁、随性而来、尽兴而去的风格,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了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一天夜里暴雪骤降,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举目四望,一片洁白银亮,他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他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他那率性而为、脱略形骸的晋人风度,由此可见一斑。同样的还有晋人王恭,曾身披鹤氅,涉雪而行,时人孟旭见之,赞叹道:“此真神仙中人也。”
如果说王子猷等人的雪中任性令人慨叹,那么晋人孙康映雪读书则令人心生敬佩。孙康一介穷书生,家里无钱买灯油,不能夜读,他觉得这样白白浪费掉时间,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照出来的,孙康大喜,他干脆来到屋外,映雪苦读。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孜孜不倦地读书,终成一位饱学之士。
宋代杨时演绎的程门立雪的故事,传诵的是尊师的佳话。《宋史·杨时传》记载:一次,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求教大学问家程颐,正赶上程颐在屋中小睡。杨时便说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谁知天气骤变,一会儿就下起了鹅毛大雪,而且越下越急,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时至傍晚,程颐醒来,推门而出,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老师被弟子诚心求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从此更加尽心教导,后来杨时果然不负众望,得老师真传,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并独成一家,世称“龟山先生”。
寒流帮守城《宋史》记载了一个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战例,靠的就是极端天气帮忙。北宋时,辽国二十万大兵南侵,宋边关吃紧。当时北宋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正率兵驻守要塞遂城(现徐水县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军只有三千人。辽兵来得很快,突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一连几天数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军和老百姓好像与平常一样没有任何不安。杨延昭感到奇怪,他问老百姓:“你们不害怕吗?”老百姓回答:“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的!”
杨延昭一听老百姓对自己这样信任,更感到责任重大。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人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动员他们配合军队一起上阵护城。可是,如果辽兵持续攻城,该怎么办?
这时候是十月,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股强冷空气突然来袭,温度一下降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杨延昭见此情景,急中生智,下达了一道很奇怪的军令:不用打仗了,所有军民都往城墙上挑水。晚上,大家一齐往城墙上浇水,浇一遍水,马上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长城,又坚又滑,不可攀登。辽兵冲到城下,顿时傻了眼,他们再来登城,不是出溜就是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木礌石万箭齐发。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杨延昭趁机打开城门,亲率大军冲出,杀得辽兵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雪夜助奇袭极端天气是老天送给有准备的将军们最好的礼物。《资治通鉴·唐纪》就记载了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敌首吴元济大获全胜的个案,这是史上利用天气因素的一次典型奇袭战例。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隐匿父亲死亡的消息,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十月,一向有志于削平藩镇的唐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讨伐吴元济。然而几易其帅,未能奏效。之后再次以名将李晟之子太子詹事李愬为西路唐军统帅,继续讨伐吴元济。
十月初十,李愬看到天气大变,风雪交加,决心利用此时敌军易于放松警戒的时机,搞个奇袭,一举直捣吴元济老巢蔡州。为免走漏风声,他们的行动很机密,部下都不知道其作战意图,只能按照命令在雪地里前进。直到奔向蔡州方向的大道,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
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不少。人人均以为必死无疑,但因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35公里,终于抵达蔡州。近城处有鸡鸭池,李愬令士卒击鸡鸭以掩盖行军声。自从吴少阳的哥哥吴少诚抗拒朝命,唐军已有30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没能发现唐军的行动。四更时,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部将李佑、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并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李佑得手后打开城门,迎纳大唐军。接着,又依法夺下内城。
鸡鸣时分,雪渐渐停了,李愬已经突至吴元济外宅。这时,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说,官军来了。吴元济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接着,又有人报告说,城已陷。吴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他哪里想得到,冰天雪地里,李愬的部队会从天而降。直到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才有惧意,率左右登牙城抗拒。
十二日,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坏,吴元济只得投降。
冰上运动忙极端天气有利于战争看来不是神话,而极端天气奉送的副产品冰雪,同样也给古人带来冰上乐趣,冰上运动在清代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满清入关之前,天命十年即明熹宗五年(1625年),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寒冷的冬季举行了一次冰上“运动会”。据清代金梁编撰的《满洲老档秘录》中《跑冰戏》一节记载:正月初二日一大早,努尔哈赤亲率王公大臣、福晋和蒙古诸贝勒等来到太子河的冰上,举办了运动会。首先进行的是冰上足球,那时称为“踢形头”。在冰地划界,两队队员脚蹬靰鞡,来往攻守,将用熊皮或猪皮缝制的圆月形绵软物,或以猪膀胱灌鼓为囊,形如今日之足球,踢入所画线中,得分多者为胜;接下来是冰上赛跑,也就是速滑。他们还举行了冰上射箭和武术比赛等项目,获得冠军的奖励银20两,亚军奖励银10两。
大清国建立后,这个来自北方的民族,把冰上运动快速发展起来,他们把冰上综合运动称为“冰嬉”。这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乾隆亲自主撰的《冰嬉赋》就生动地描写了京城“冰嬉”的盛况美景:“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鞋以韦。或底含双齿,使磬冰而人不踣焉。或菌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焉……时而天神,时而佛道,时而骏马,时而鹏鸟。”乾隆由此将“冰嬉”定为清代的“国俗”。
在乾隆皇帝执政时期,举行了一次冰上全运会,这次活动还特邀了外国使者、各少数民族首领参加。这次“冰嬉”活动,冰嬉者由八旗将士和内务府上三旗官兵组成,他们都是一身戎装,表演了当时所有的各类冰上运动项目。
当时的文艺作品显示,冰上运动已经很普及了。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中写道:“冻合琉璃明似镜,万人围看跑冰来。”杨静亭着《都门纪略》中载有的竹枝词“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描写了民间的冰上之戏。而关于花样滑冰也有了明确记载,清富察敦崇着《燕京岁时记》中说“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反映了当时花样滑冰已经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