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史 揭秘韩延徽是怎么变成忠臣的?
韩延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臣子,燕王刘守光派他出使契丹,因见阿保机不跪,被罚去牧羊,但阿保机颇识其才,不久便将韩延徽召入幕中,在韩“帮助”下,契丹平定了党项、渤海国与室韦等,成为草原霸主。可正在事业巅峰时,韩延徽突然离开契丹,转投后唐,旋因得罪后唐权臣王缄,又逃回契丹。
在五代十国,韩延徽这样的情况不罕见,韩延徽的父亲就曾事三主,其中两人还是篡位者。可令人惊讶的是:冯道因此落下千古骂名,韩延徽反而成了忠臣。
同人不同命,皆因从五代十国到宋初,“忠”的概念发生巨大转折。此前忠指个人对个人的效忠,即关系型效忠——主子对臣子好,臣子需尽责,主子对臣子不好,臣子亦无需愚忠。
沿着这套价值观,造成五代以降政权动荡的局面。赵匡胤之前,几代君主均靠篡权上位,赵匡胤自己亦不能免俗,这使他格外有冲动在杯酒释兵权之外,重建一套新的忠诚观,即理想型效忠——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领导好与不好一个样,臣子必须无条件、无原则地效忠。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欧阳修对冯道下了黑手,称:“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冯道在同时代中绝非另类,以他的能力,何能左右国家兴亡?最高统治者们需要这么一套工具,欧阳修只能勉为其难。负面典型有了,正面典型安在?没有典范,那就要造一个出来,韩延徽幸运中选。
史家看重韩延徽,因为他离去却复来,这不是忠吗?阿保机问韩延徽当初为什么走,韩说母亲尚在中原,他是去探望母亲,这不是孝吗?探望完母亲还不忘旧主,这不是重大义轻私情吗?欧阳修发现,韩延徽为阿保机提供了一套儒家治国之道,如休养生息、节欲爱民等,虽然阿保机未必不是“师华之长技以制华”,可欧阳修更愿理解为:教国君“走正路”,实为大忠。
其实,韩延徽初到阿保机帐下时才20多岁,能有多少治国经验?阿保机真会对他言听计从吗?然而,只要完成上级派活,细节合不合理、有没有漏洞,又有何要紧?到司马光时,则更有惊人发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这下,连韩延徽效果敌国的BUG都被修补完善,原来人家是曲线救国啊……于是,韩延徽成了“辽国的开国功臣”“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佐命功臣”,这位至少侍奉过3个主子的韩延徽,居然成了“忠贞不贰”的代表。
人造历史,果然可荒唐搞笑到这等地步,后来读史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