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民俗 趣谈中国古代的内在美包含什么
中国古代内在美在每个重大历史时期都会追随世风,变换新颜,像北齐的“心衣”、隋唐的“宝袜”、宋代的“抹胸”、明清的“肚兜”、民国的“塑身小马甲”,体现了时代特徵。从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圆形到花蕾形、如意形、虎形,呈现千姿百态。例如,前圆后方、前短后长,这是为了迎合天地人合一的道统理念;经腰、胸、肩等分别系带,是为了在流动中达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处,必须绣上小幅图案来遮住线的结点,保持形体修饰不显接合的唐突,这便是所谓“出境生情”。
古代最着名的内衣要算肚兜了。“肚兜”即抹胸的俗称,辞海释“掩胸之衣”,是古代妇女穿在最贴身处的内衣。伴着几许古典的浪漫风情,现代人一听到“肚兜”总有几丝奇思遐想,但是民俗收藏家张木养说古时候不单是女人穿肚兜,小孩也穿,不分男女,并且从满四个月开始,每一个人几乎一辈子离不开肚兜。中国人的贴身肚兜,传说是从杨贵妃开始。《事物纪源》中记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做诃子饰之。”诃子即是肚兜,至于可以证实的记录,是宋朝时肚兜已很风行,至清代最为兴隆。从张木养收藏的三百多件肚兜来看,不管其式样若何变化,花腔若何繁多,总脱不了前面必是护着胸战肚子,后面肯定为空的样式,很像现代时髦女性夏天穿的露背装,不过肚兜在料子战做工上与众不同。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肚兜从古至今,中国女性内在美的称呼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1.汉代以前汉代以前古代内衣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在文献记载中,亵衣最早出现的年代,约为商周时期,诗经中提到过《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泽。”据汉代的郑玄解释,因这种亵衣紧贴身体,可吸收从体内排出的汗泽,故以“泽”字来命名。所以当时人们称“汗泽”,与现代的汗衫意思颇为相同。强调它的实用性,如保暖、吸汗等功能;在文献上并未有明确的亵衣图纹之记载。但一般外出服、朝服,及官冕服的领襟,袖口,腰带上,都有一些刺绣图案的滚边;当时花边原本的功用,是增加衣服的结实性及耐穿性;后来发展成装饰作用。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中国历代亵衣。jpg2.秦汉时期当时妇女所穿着的亵衣会在去世后一起入殓,不过这种亵衣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显露的。比较常用的有“帕腹、抱腹、心衣”。这时的亵衣有繁简之别,简单的只是在腹部横裹着一块布帕,所以也称“帕腹”;较复杂的是在帕腹上加上带子,在穿着时,紧紧包裹着腹部;而在帕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则成了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而在亵衣的图纹发展上,最初可推至秦汉时期。当时的丝线、绣线已有很多种丰富的颜色。图纹多以凤纹、龙纹、动物纹、草叶纹、涡纹为主,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上面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而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抱腹 心衣。jpg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抱腹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心衣。jpg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时期的亵衣,是有前片,也有后片的,既可以当胸又可当背,称之为“两当”。“两当”最初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演变成内衣。“两当”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是其最显着的特点,通常为两层,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原本专用于内衣,但后来有许多妇女在外出时也穿着。它也成了后世背心最早的形式。因佛教的传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花边纹样有了新的发展。如装饰在石窟、壁画中的佛像,及佛像头上的光、星云等,皆出现在当时女性的亵衣图纹上;而象征佛教的莲花则是最主要的题材。“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采雄厚的织锦。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魏晋女性内衣裲裆。jpg3. 唐朝时期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诃的单字意思为:大声斥喝、责骂的意思。据《唐宋遗史》及《绿窗新语》等书记述,这种内衣为杨贵妃所创。之后后宫的嫔妃觉得新奇,纷纷仿效,成为一时风俗。诃子在肩部是没带子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以达成胸上部份挺立的效果。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而隋唐时期的亵衣花边纹样,多以“花卉”为主题;尤其以左右连续的放射状牡丹最为常见。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唐代女子无带内衣 袔子。jpg4. 宋代宋朝以后出现的内衣称为“抹胸”。抹胸在上端及腰间各有带子可系,上面的长度可以覆盖胸部,下面可遮盖到腹部。因儒家思想再度盛行,人们崇尚简朴的生活,所以服饰上的装扮比唐代来得保守许多。在花边图案上也以秀丽清新为主;自然的花草、鸟兽、和几何图案,都是花边图纹的题材。“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有单有夹,情势不一。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抹胸。jpg5. 元代元代内衣“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延续。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合欢襟。jpg6. 明代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的女子受中来文化的影响,已深谙若何凸现曲线美之道。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主腰。jpg7. 清代清代“抹胸”又称“肚兜”,又称“兜肚”或“兜儿”。一般作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或者有两条带子,穿着时系于颈部;左右两角也各有带子,系于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穿起来时,正好能遮盖肚脐。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因肚兜距今,年代较近,有许多实物流传下来,所以现代的人,对肚兜较熟悉;也特别为现代人所爱,更是中国亵衣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代表。因明清时期融入了许多的外来民族的文化,所以在亵衣的花边图纹上,可说是一大转变。明清时期的亵衣花边,除了保留原有的汉族特色外,也流行多次的花边图纹,由宽度不一样的花边组合而成,有的是用一条宽的花边,加上一条窄的花边来搭配,而且每一条的花边图案都不相同。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肚兜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肚兜。jpg8.民初时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民国初年,妇女的内衣,流行起一种“马甲”,这种马甲与一般背心比较起来,特别短小,所以又称“小马甲”。小马甲形制窄小,前片缝有一排紧密的扣子,即对襟,襟上也有扣数粒,穿时将胸腰裹紧并将胸乳紧紧扣住。这种形式的马甲,会伤害人体自然生理的发育,因当时的民风保守,妇女常以胸前双峰高耸为羞,故以掩护之。大约到了民国三、四十年左右,流行起旗袍、小袄,人们的传统观念有了转变,小马甲才弃而不用,而接受了西洋式的胸罩。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小马甲。jpg说完了上装内在美,再来说说内在美的下着。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根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载,古史上的黄帝时代,已经开始缝衣裳。考古学家于19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遗址中,发掘了许多人体骨骼,其中有一枚骨针,推断原始人类以骨针连缀缝合树皮或兽皮等作为原始衣服,形成裙子雏形,即「下裳」。黄帝时,随着农业发展,开始用植物纤维来纺线与织布帛,有了上衣、下裳之分。当时,男女应该不穿内裤,只穿下裳,像裙子一样。 而我国古代的裤子分为“袴”和“裈”,前者为外裤后者为内裤。“裈”的产生年代甚至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晚期,也就是说古代内裤的诞生年代远超我们想象。
周朝到了周朝,裤者下身称为“胫衣”,材质非丝织品,与后来的裤不同的是,它仅有两只大腿部份的裤管,不及膝,作用在御寒。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胫衣。jpg汉朝胫衣到了汉朝时加长到了膝盖以下,称“蔽膝”。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蔽膝。jpg而后,又有了“裈”的出现,它是合裆的胫衣,贯两脚上,系腰中。有了连裆裤,椅子才出现。汉代人请客吃饭,都必须双腿并拢跪在地上,让外衣垂下来,护住要害部位,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势就餐的由来。中国的古代名画浴马图中马倌们穿着的正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犊鼻裈”可说是世界内裤鼻祖。 就如浴马图上所展现的,从形制上来说,“犊鼻裈”类似于平角内裤,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大裤衩”。属与亵衣的范畴,但是当时的农夫、仆役或军人为了行动方便,也会直接把它作为外穿服。这样看来原来现代社会流行的“内裤外穿”最早出现在中国啊。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犊鼻裈。jpg所谓“开裆裤”有裤裆但不缝合,方便小便。直到汉昭帝上官皇后开始,妇人才穿有裆之裤,称为“穷裤”。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穷裤唐装之裤子称“绲裆裤”,裆中有缝,需要绑带,有需要时才松绑以便如厕。
趣谈中国古代内在美">描述:穷裤也称绲裆裤 以后有裆。jpg但以上之记载的“裤”还无法等同于现今的内裤。而内裤这样东西到了宋朝就有迹可寻,在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曰:“里肚(即肚兜)皂绣,按襦裤不帛,以其为亵衣也。”证明宋时的妇女,除肚兜,尚着有内裤。此后中国古代内裤不断发展,逐渐演变为从西方引入的现代内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