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宝典 关于“战争”的写作大百科下
《五轮书》
五轮书分为土、水、火、风、空五卷。
土之卷主要说全书的概览,以工匠、农夫、商人、武人作比喻,说明士、农、工、商的活动情况其实都是殊途同归,有迹可寻的。
水之卷主要说明二天一流派。以水为范本,则心灵也拥有水的特质。水的形状能随著容器的形体,或方或圆,小如雨滴大如汪洋。
火之卷所记载的是战斗与胜负的事。以火之卷来谈战争,是因火可大可小,火的威势惊人。
风之卷是记载当世中其他的兵法与其他各家流派。在汉字里,“风”即“风格”。
空之卷讲述关于进入自然而然的真实之道的事情。即使领悟了道理,也不能被道理所束缚。
战争术语:
战线
敌对双方军队交战时的接触地带。通常具有宽大的正面和一定的纵深。在战略进攻或战略防御阶段,战线的流动性大,战略相持阶段流动性则相对减小;以运动战或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时,战线的流动大,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时战线则相对稳定。在现代条件下,随着远射程武器、电子技术和外层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空中运输能力和空降、反空降作战能力的提高,以及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广泛运用,未来战场环境和交战空间将更趋复杂、广阔,战线的不固定性和不明确性会进一步突出和明显。
蘑菇战
蘑菇战的精髓在于以耐心、韧性、忍耐作为武器,在相持的过程中拖垮对方的意志,使对手烦躁,从而达到预期目标。核心是让“夜长梦多,事久生变”的思想去折磨对方吧!
蘑菇战策略分解为:疲劳战、扮菩萨、挡剑牌、磨时间、车轮战。
1、 疲劳战
疲劳,劳力又劳心。日程密而长,内容多而杂,是劳力;乏味的陈述,蓄意的挑逗,是劳心。劳力劳心齐用,一方清醒,一方疲惫,谁胜谁负,不言而喻。
注意:
* 要使疲劳战不变成“肉体折磨”,必须双方愿意,还要加上人道的物质待遇。
* 运用后必定有复核的工作。
2、 扮菩萨
一旦对自己不同意的立场、方案表示否定态度后,即立再原地,无动于衷,等对方无望,改变态度和建议方案,才重新考虑自己的态度。
注意:
* 应建立在能言善讲的基础上,绝不是不会讲话
* 建立在对方不讲理,己方不宜转移论题的基础上
* 建立在礼貌——微笑应对的基础上
3、 挡箭牌
为阻止对方的压力,反对己方不同意的立场或方案,坚持己方的条件,寻找各种借口、遁词的做法(训令、规定、上级、同僚或第三者)
具体做法:隐蔽自己手中的权力\矛盾向上一级递交\“金蝉脱壳”——置身于争论之外
注意:
* 顺理成章——挡得自然
* 立足挡在自己面前,不应推倒己方的真实的事与人上,以免对手“将军”
4、 磨时间
“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历来是商界人士的金科玉律。以重复、慢节奏、善待来损耗谈判时间,造成谈判的低时效,使与时间关系重大的对手尽早作出让步的做法。
注意:
* 态度要温和,让对方没理挑
* 避免“闲扯”或随便开不切题的玩笑来消耗时间
磨时间不是无目的的行为,不是放任的状态,而是受控的、目的性很强的行动。
5、 车轮战
以多个助手针对某个论题或几个论题,轮番上台与对手辩论,造成紧张、论理强硬的气氛,给对手精神上形成沉重压力,迫其再疲于应战中主动退却的做法。
注意:
* 上阵人员的表述,不应过于无理和失礼
* 不能代替主持人
* 有节奏、有目标、有次序
攻坚战
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而在以绝对优势兵力消灭一个敌人时的战斗队形就可以使用同时结合迂回,包围突破的钳形攻势,这样在正面配备的兵力所能突破之口必然是两三个而在由各个突破口之扩大,尤其是继续突入敌人纵深之时,纵深配备的兵力也可以贯穿到底将敌人防御系统割裂分解……
具体战役
临汾攻坚战
松山攻坚战
游击战
简介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而在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详细使用游击战战术的人是楚汉时期汉的大将彭越。
在中国共(蟹)产(蟹)党领导的革(蟹)命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蟹)命战争时期,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革(蟹)命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革(蟹)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
理论和原则
以毛(蟹)泽(蟹)东为代表的中国共(蟹)产(蟹)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
主要有:
1.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2.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3.革(蟹)命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4.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5.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6.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7.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很难独立地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使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紧密配合,才能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游击战内容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展过游击战。中国人民对游击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长期的革(蟹)命战争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适合本国情况的游击战法,为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袭击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等。 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它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出没无常地攻击和袭扰敌人,达到歼灭或消耗敌人的目的。游击战是一种非正规作战,无固定的作战线,较正规战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
游击战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它的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和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革(蟹)命战争的游击战,是被压迫的人民或被侵略的民族,反抗压迫或侵略的一种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形式,在革(蟹)命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经起到以弱胜强的重大作用。
中国古代兵书史籍对游击战有生动的记述。“游击”一词,最早见于汉初。
《汉书·匈奴传》载:"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余日。游击无所得。"汉高祖设置游击将军,把游击部队称为"游兵"、"游骑"、"游军"。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载:"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这里说的游兵的作战行动,是游击战性质的。 《握奇经·八阵总述》 “游军”一节记述:“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陈(阵)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势无常定。”这是对游击战特点的生动描述。
七条战术原则
另外,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也总结出七条游击战术原则,与毛(蟹)泽(蟹)东等人颇为相似:
(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
(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
(7)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中国特色游击战
战斗方式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在中国共(蟹)产(蟹)党领导的革(蟹)命战争中,游击战是人民战争的重要作战形式之一,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作为一种主要作战形式。土地革(蟹)命战争初期,弱小的红军依托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发展壮大了革(蟹)命武装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人民政权,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敌后战场,抗击着64%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辅助作用。
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是袭击,依据袭击对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等。中国人民在革(蟹)命战争实践中,还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等丰富多彩的游击战法。这些战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战斗种类
袭击战,是乘敌不备,对其实施突然攻击的战法。通常选择战斗力不强,防备不严,便于袭击的驻止之敌或运动之敌,以迅速而突然的动作,速战速决,快打快撤。
伏击战,是袭击运动之敌的战法。分为待伏和诱伏,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圈时袭击之。伏击战要求秘密隐蔽,突然发起攻击,速决歼敌,快打快撤。
破击战,是以破坏敌方重要军事目标为主的一种战法。也称破袭战。破击战的目标,通常是敌方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基地等。目的是为了造成敌方交通瘫痪,指挥失灵,补给困难,力量削弱和精神紧张。进行破击战,必须有周密细致的组织计划和充分的技术准备,以出敌不意的方法和行动实施之。
敌后游击战
袭扰战,是游击队、民兵和群众相配合,以各种诡诈的手段,杀伤、毁坏、恐吓、扰乱、疲惫敌人的一种战法。通常由游击队和民兵以单兵或小组进行袭扰活动,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杀伤敌有生力量,制造各种假象,虚张声势,迷惑敌人。
地雷战,是以地雷为主要武器杀伤敌人的战法。通常与地道战、麻雀战结合运用,以杀伤、消耗敌人,封锁和限制敌方的行动。
地道战,是依托地道工程打击敌人的战法,通常与火力战、地雷战、麻雀战相结合,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麻雀战,是小群分散兵力狙击袭扰敌方的战法。通常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时隐时现,出没无常,灵活机动地杀伤、消耗、迷惑、疲惫敌人。
围困战,是对驻止孤立之敌的战法。通常是包围封锁固守之敌,切断其与外部的联系,断绝其物资供应,陷敌于弹尽粮绝的困境,并结合政治攻势,逼迫其投降或为歼灭该敌创造条件。
游击战与运动战的区别
运动战与游击战比较而言,它们在战役的进攻性和流动性上都是一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集中兵力(正规兵团),而且就这一差别来说,游击战有时在战役战斗中也需要集中兵力,以造成对敌优势而取得胜利。那么怎样的集中才算运动战,怎样的分散才算游击战,有时很难明确一个界线。
以游击战为主,就是要分散兵力以发动群众为主;以运动战为主,就是要集中兵力以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
游击战前景
在未来战争中,游击战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式武器装备不断出现,游击战将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对游击武装的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作战能力和指挥艺术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游击武装要做到能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打武装直升机,能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并把破袭敌方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与通信侦察系统,瘫痪敌方的供给能力和指挥活动,作为重要任务。
游击战评价
正面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最终夺取胜利,这是一种战争艺术。
反面
但是,如果将游击战的战法用作于恐怖主义,则会大大的降低了游击战的积极性。这样的话,“融于群众”就成为了利用平民当作挡箭牌,这样违反人道主义原则。这样的“游击战”是一种持久战,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严格的说,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汽车炸弹、路边炸弹等及一些恐怖组织的破坏行为不算作一种游击战。
运动战(mobile warfare)
运动战是一种军事作战方式,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最早系统提出该作战策略及具体要义的是毛(蟹)泽(蟹)东。其中中国共(蟹)产(蟹)党在国共内战期间广泛地采用这种作战方式。一些军事评论家将这种战术效果简称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特点
1,这种作战方式一般被认为是战争双方(或多方)中实力较弱,对战场地形有了解的的一方采用的一种积极的进攻方式,一般而言,运用这种作战方式的部队通常会利用广阔的活动空间来转移军事力量,作战兵力经常昼夜兼程前往一个预定的战场进行埋伏,利用敌方分兵行动时,集结数倍于一个分队的力量展开包围战进行歼灭。换言之,运动战主要适合于地形复杂的战场。并且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毛(蟹)泽(蟹)东曾将运动战的运用归为这样一段话“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2,运动战的主要达成的战略目的在于在大兵团多兵种合成运动当中寻求战机以期达到逐步甚至一次全歼敌重兵集团,在大规模运动当中消耗敌方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二战时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空袭基本就是很好的运动战样板,在战略轰炸机大兵团运动当中打击日本工业基础设施,以期在运动当中逐步全歼和摧毁日本的工业能力,不断消耗其战争潜力。
具体战役
青化砭、羊马河战役 、四渡赤水
阵地战
军队在相对固定的战线上 ,进行阵地攻防的作战形式。包括坚固阵地攻防作战,野战阵地攻防作战,城市和海岸、海岛的攻防作战等。阵地战是一种基本的作战形式。古代战争中,防御者常依托深沟高垒的要塞和筑垒城市抵御对方的进攻,迫使进攻者长期围城和进行强攻。现代战争中,防御一方通常纵深配置兵力,组织完整的防御体系,构筑坚固工事,结合反冲击、反突击等攻势行动,消耗攻方力量,阻止攻方进攻,为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
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进行的阵地战,多有为运动战创造条件的特点,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既直接保障锦州攻坚战,又辅助运动战。在未来战争中,阵地攻防作战将更加激烈、复杂。进攻一方为了摧毁对方的坚固阵地防御,可能使用常规火力或核火力,并进行化学武器、生物武器袭击,以坦克、摩托化部队的作战同空降兵的垂直包围相结合,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进攻;防御一方将依托坚固阵地,采取多梯队、大纵深的立体部署,强调攻防结合的火力运用,使阵地战符合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和防空、防炮、防导弹以及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袭击的要求。
骑兵,步兵,投射部队战术(部分由战术描述)
骑兵战术
战术
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份,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
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
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它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份,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
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投射部队的战术
在这个时期,大部份的的投射部队由弓兵担任,他们会使用其中一种当时盛行的几个类型的弓。首先是短弓,然后是弩和长弓。弓兵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在一段距离之外杀伤敌军,而不需要作肉搏战。虽然早在古代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这种部队的价值,但是这些经验却在黑暗时代曾一度失传。因为在中古时代的早期,骑士是主宰陆地的首要战士;面对实力相当的敌军时,他们的作战规则就是需要作肉搏战;对骑士来说,以弓箭杀死远距离的敌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统治层很少去发展和有效地使用这种武器。
相对地,弓兵则是具有战斗力且非常管用的兵种,他们的功能在攻城与作战上逐渐变得明显。即使不太愿意,但越来越多的军队会让他们占有一个位置。尽管威廉一世的骑士在传统上已经取得许多荣誉,但在1066年杭斯丁一役,威廉一世便是凭借弓兵才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当时英格鲁撒克逊人占有山坡地,并以盾牌形成一道防护墙,令诺曼的骑士难以突破。双方因而展开一整天的拉锯战。稍后,英格鲁撒克逊人冒险走出他们的盾牌墙,试图攻打诺曼人的弓兵,但此举却使部份人员暴露在诺曼弓兵的射程范围之中;这时,诺曼人便占了进攻上的优势,因为一旦英格鲁撒克逊人现身,往往很容易被射倒。在战役过程中,虽然有时候诺曼人看来似乎快要被打败了,但更多人相信诺曼军队正靠弓兵之助赢得这场战役。最后,英格鲁撒克逊的国王哈罗德被一支致命的流箭射中,战争随后便告结束。
徒步的弓兵是以数百甚至数千人的大型阵势来作战。当敌军进入百码的射程范围之内时,即可能被弩和长弓的射击刺穿装甲。在这个射程里面,弓兵会集中射击目标,以密集攻击让敌军受创,使他们无暇作出反击。在理想的情况下,弓兵有时可借着射击便瓦解敌军的阵形。敌军可以藉由标桩的护卫不受骑兵侵袭,但标桩却阻挡不住所有箭或弩箭的射击。如果敌军离开他的防御工事并袭击弓兵,友方的重骑兵将会作出反应,希望能实时防护这些弓兵。如果敌军只是在阵地维持他们的队形,骑兵就能够作出有力攻击,最后把他们冲散。
在英国,弓兵会受到鼓励和资助,因为在与欧陆国家作战时,英国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劣势。尽管英国军队的人数常常低于敌军许多,但是当他们学习到如何应用大批的弓兵后,就开始赢得战役。英国人之所以能发展出密集射击,都是依靠长弓的远射程优势。长弓兵并不会射击个别的目标物,而是向敌军所占据的区域作出严密射击。若果以每分钟射出六发弓箭来计算,三千个长弓兵就能够向密集的敌军队形发射一万八千发弓箭。这种密集射击的效果可以让敌方人马受到很大的创伤。在百年战争中,法国骑士即面对了划破长空的箭影,与它们飞来时所带来的可怕声音。
在欧陆的军队中,尤其是民兵和城镇所培养的专业武力,长弓兵的重要性大增。长弓兵能以最少的训练,成为最有战斗力的士兵。
到了十四世纪,早期的手持枪炮就出现在战场之中。在开火的时候,它们甚至比弓箭更具威力。
应用弓兵的最大难题,就是在他们发射弓箭时需要得到防护。为了获得更大的效果,他们通常会尽量接近敌军。英国的长弓兵会携带标桩到战场,然后在他们要发射的地点前方,用大头锤把标桩打进地面。这些标桩可以给予他们防护,抵挡敌军的骑兵。他们能依靠他们的火力把敌方的弓兵射倒,但假使受到敌方的徒步士兵袭击,却往往处于劣势。弩兵则会持大盾牌去作战,这些盾牌可提供防护并够竖立成一道防线,让弩兵能躲在后面作射击。
到了十四世纪末,弩兵和长枪兵会以混合的阵形协力作战。长枪兵用以挡开敌方的作战部队,让投射部队(弩兵或手持枪炮的士兵)能够向敌军开火。这种混合的阵式会适时调动并作出实际的攻击。遇到训练良好的混合部队例如长枪兵和弩兵(或枪炮手),敌军的骑兵通常会选择撤退。如果敌军无法让自己的投射部队和长枪兵作出反击,即可能输掉这场战役。
步兵战术
在黑暗时代,徒步士兵的战术是逼近敌军然后开始砍杀。法兰克人会在接近敌军时掷出斧头来瓦解他们。战士依靠体能和凶猛来取得胜利。
骑士的兴起一度让步兵在战场上失去价值,主要是因为纪律和训练精良的步兵并未出现。在中古早期的军队中,徒步士兵主要来自农民,而这些乌合之众均不曾受到良好的武装和训练。
撒克逊人和维京人发展出一种防御阵式,称作盾牌墙,也就是让士兵手持长盾紧靠连成一道防线。在缺乏弓兵和骑兵的情况下,这道防线能保护他们不受敌方弓兵和骑兵的攻搫。
在某些缺乏资源去建立重骑兵的山区国家如苏格兰和瑞士,以及一些正在兴起的城镇中,步兵会再一次受到重视。由于没有需要,在这两种地区的军队中,只会设置少数甚或没有骑兵。这些地区的军队发现,马匹无法突破竖立的标桩或长枪阵。但受过训练的长枪兵却能制止富裕的国家或领主们精锐的重骑兵,而且在成本上也比重骑兵的来得便宜。
斯希松战阵就是由一群长枪兵所组成,在十三世纪末苏格兰人独立战争期间开始使用(即电影「惊世未了缘」的故事背景)。他们认识到斯希松是有效的防御战阵。罗伯布鲁斯只会在沼泽地区向英国的骑士作出攻击,因为这种地形能妨碍重骑兵的攻击。
瑞士人以长枪作战而闻名。在实质上,他们恢复希腊的方阵,并非常熟练地以长标竿的武器作战。他们把长枪兵组织成方形的战阵,在最外面的四排士兵会以相近的高度(稍微往下)持着长枪。这是用来抵挡骑兵的有效屏障。在战阵的后排士兵会使用有刀刃的标竿武器去攻击接近战阵的敌军。这些受过训练的瑞士士兵会指向同一个方向,让他们在战阵中能移动得比较迅速。有时他们也会把用作防御的战阵转变成可作攻击的战阵。
火炮可用来反制大批的长枪兵,它能够击破这种密集行列的战阵,西班牙人就是最先有效地使用这种武器。实际上他们也以持剑和小圆盾的士兵来对抗长枪兵,这些轻型的武装兵能够渗透到长枪兵之间,并有力地以短剑作战。他们的小圆盾是小型和灵巧的盾牌。在中古时代的末期,西班牙人也是最先尝试以同样的方式,与长枪兵、剑兵和枪炮手作战。这是一种具战斗力的军队,无论是防守或攻击,都可以在不同的地形上使用他们的全部武器。在中古时代结束时,西班牙人便成为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近战close combat
近距离内与敌作战。能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和近战兵器的威力,减少或避免敌人远战火力的杀伤,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劣势装备军队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一种有效战法。近战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是短兵相接,紧张激烈,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战斗。实施近战,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英勇顽强、坚定沉着、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适时而严密地组织协同动作,指挥位置靠前,并注意将近战与夜战、近战与远战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现代化的伪装手段隐蔽企图,秘密接近敌人或待敌靠近,出其不意地歼灭或击退敌人。
现代条件下,由于电子、光学器材的大量使用和火力密度空前增大,给实施近战带来新的困难;但技术装备的发展,也给军队的隐蔽和防护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近战的手段将不断改进。在未来战争中,近战仍是歼敌的一种有效战法。
闪击战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
白刃战
白刃战是极为残酷战斗,一般来说双方的伤亡率基本是1:1,这就不仅要求士兵有很好的刺杀技术,而且要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稳定的心理素质。
人海战
人海战术,是一种以数量和巨大的消耗换取其他方面优势的战术,包括时间、空间、进攻或防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多打少,以众欺寡。它的基础是集中优势兵力,以数量增加整体的实力。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普林斯顿战术
“普林斯顿打法”是由皮特·卡瑞尔发明,他曾用这种打法率领普林斯顿大学这样一所没有一名学生享受体育奖学金的学校在NCAA获得500胜,并创造了14次失分最低纪录。“普林斯顿打法”的格言就是“强壮能占弱小的便宜,而聪明能占强壮的便宜。”这种打法的精髓是“人动,球动,协调一致。”人动就是指无球移动、空切和反跑,球动指不断地传球,分享球。其中反跑是普林斯顿打法的招牌。
跳岛战术
跳岛战术(英语:Island hopping),也作蛙跳战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期,美军收复东南亚日军占领的诸多太平洋岛屿时所贯彻的战术,一般认为由麦克阿瑟发明,但实际上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以及其参谋长布朗宁亦拥有至少一半的发明权。所谓跳岛战术,即是不采行逐一收复各岛的战法,而是收复一个岛屿後,跳过下一个岛屿,而攻占下下一个岛屿,特别是跳略过防守比较坚强顽抗的日军岛屿,透过跳岛占领,以海空封锁的方式来孤立日军占领的岛屿,迫使其最後不得不屈服(或宁死不从的饿死),如此大幅提升收复的进度与成效。
歼灭战
歼灭战(annihilation),全部或大部杀伤、生俘敌人,彻底剥夺敌人战斗力的作战。
巷战
巷战,一般也被人们称为“城市战”,这是因为巷战是在街巷之间逐街、逐屋进行的争夺战,发生的地点通常都是在城市或大型村庄内。其显著特点一是敌我短兵相接、贴身肉搏,残酷性大,二是敌我彼此混杂、犬牙交错,危险性强。城市巷战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形成的,城市化的发展意味着今后如果发生战争,城市巷战将仍不可避免,并将成为一种重要作战样式。
狼群战术
“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斩首行动
斩首行动即用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导弹对敌方进行军事打击,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消灭对方的首脑和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形象反映了这种思想。“斩首行动”的要素是快速、精确、内应。
堑壕战
堑壕战 ,又称战壕战或壕沟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的战争形式。进行堑壕战时的参战双方,都具有固定的防线。当双方的火力大大提高,而移动力和通讯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和日俄战争(1904-05)都出现了堑壕战,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造成了最多的伤亡。
车悬
古代阵法——车悬
很多人通过以日本的战国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或游戏知道了“车悬”,就误以为车悬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上杉家”所创。而事实上历史记载,骑兵车悬阵的创始人为汉朝的名将霍去病。
研究霍去病大迂回战略的具体运用,从中可以发现,大迂回战略不仅仅是个方略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作出大迂回的决策需要雄才大略的统帅,执行大迂回战略任务需要一支良好的战术,否则大迂回战略只能是纸上谈兵。 霍去病正是根据他的思路创造出了一阵全新的骑兵阵法——车悬。
过去骑兵的战术大部份时间里就是正面突击,长途奔袭,战略合围,断敌后路等等,即使是骑兵战术的祖师爷匈奴人也只有这些。但这时的骠骑将军琢磨出了一种新战术,车悬。(玩过三国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另看过日本电影<天与地>的朋友也能从影片中找到一些汉家骑兵的影子,哪里面出现过车悬之阵)车悬其实也就是突击战术的威力加强版,但比突击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击哪样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更注重各骑之间的间隔,(前后,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时甚至还有意将横列的间隔拉得大一点,以使敌军有空隙可以躲,不至于堵住前军的路,留给后边的骑兵收拾)配合,等于一个骑兵版的锥行阵,不同之处在于宽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为车悬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阵(至少相对步兵的阵来说是这样,并没有各兵种间有效的配合,纯骑兵的冲击战术),所以后世兵家大都不认为有此阵,如<曹操兵法>,<将苑>(诸葛亮),<百战奇略>(作者不详,成书于宋代)都对此阵抱不置可否的态度,但是这种阵法却在当时纵横大漠,无人能当。只是随着中国骑兵的衰弱,后人无法亲身感受其威力罢了。
中心开花
一种战术。先打击敌中心的关键或要害部位,然后再向四周扩大战果.或是以己方为诱饵,坚守某一战略地域,诱使敌方部队向己方运动,配合友邻部队对敌方实施反包围,待时机成熟后,配合友邻部队打击敌人的战术。
瑞士方阵
瑞士方阵 近代瑞士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出现是在1291年8月,起初只有三个谷地聚落:乌里、施维茨和翁特瓦尔登。早期瑞士实施的是邦联制度,和古希腊城邦实施的邦联制度差不多,其军事制度是民兵制,每个男性公民都有自备武器装备、补给参加作战的义务,每年农闲时候由各城邦组织集体训练。参加战斗时以城邦为单位组织军团,各军团人数不等,在15世纪瑞士邦联拥有13城邦(后改称州)时,最小的军团只有1000多人,最大的苏黎世军团则有8000多人。
气象站
气象战(meteorological warfare),是指将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的气象武器运用于军事目的的一种作战手段。它通过造成对敌方不利、对己方有利的气象条件,以达到战胜敌方的目的。是环境战的组成部分,既可在战略上运用,也可在战役战斗上运用。
秦军方阵
秦军方阵是秦国集权管控和强力军事制度的集中体现,方阵中弩、步、车、骑的规则分布,让人联想到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图。根据地形地势,敌我方力量优势对比,方阵的统帅摆阵布兵,时而严阵以待,时而机动灵活地调整着阵法的变换,以最有效的方式调集着内部组织资源。 秦军拥有一种步兵方阵,手持7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秦朝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5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
西班牙方阵
贡萨罗·德·科尔多瓦在1505年那不勒斯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经阿拉贡王国西 班牙东北部的斐迪南二世批准,将他的军队编成20支部队,称为纵队。每个纵队有 1000至1250人( 混合编有长矛兵、戟兵、火绳枪手和剑盾兵) ,这些人又编为5 个 连。这就是自从古罗马步兵中队这种编队形式淘汰后,根据兵器使用的有关理论在 西欧建立起来的第一种正规的战术编队。这种纵队从它的实际作战任务来看,相当 于现代军队中的营和团,它由纵队司令或上校负责指挥。
单兵作战系统
“单兵作战系统”包括单兵防护系统、单兵武器系统,是用高科技加强步兵战斗力、机动性和防护性的整体系统,通常包括头盔、防弹衣、生命维持系统、通讯系统、火控系统和单兵计算机,以及先进的武器等。比较典型的单兵作战系统是美国的“陆地勇士”系统,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研制新的单兵作战系统,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美军“大地勇士”单兵作战系统
丛林战
丛林作战,决定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域,即战士是否对当地环境绝对熟悉。你要对当地地形地貌以及植被、气候、生物都特别熟悉,因为这些因素会成为你的障碍,也会成为你的帮手。
消耗战
逐渐消耗敌人战斗力的作战。也指敌对双方得失相当或得不偿失的作战相对歼灭战而言。相对于歼灭战而言,目的是不断削弱敌人力量,以便最后战胜敌人。有战略消耗战和战役战斗消耗战。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是达成战略消耗战的主要手段,因为没有战役和战斗的歼灭战,就不能有效地迅速地减杀敌人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也不能有效地迅速地改变自己战略上的劣势和被动。达成战略消耗目的之辅助手段是战役战斗的消耗战。但一般来说,应力求不打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连消带打
综合起来即是,在化解的同时进行攻击。边抵挡、化解对方的进攻,边反击。是一种拳术中的战略战术
钳形攻势
主要指一种重要战术,将己方军队分成两路,于两个方向向敌方进攻。迫使敌方拉长战线,两面作战,避免“利剑攻势”所可能带来的阻力和 损伤。从军事地图上来看,钳形攻势宛若一只巨蟹的利钳,凶狠的朝敌 方咽部钳去。 钳形攻势的优势还体显在分散了我方兵力,比起“利剑攻势”来说大大减少了敌方单次攻击所造成的伤害。但其劣势更加明显:钳形攻势一般需要大量军队参与,分散的兵力又增加了被围歼的危险。
钓野伏
钓野伏是日本古战术名。“钓野伏”战术听着神秘莫测,其实就是伏兵口袋阵,是日本战国时期岛津家最著名的战术,由于屡次战役岛津军在人数上多处于劣势,所以自岛津忠良(日新斋)大永七年(1527年)的伊作征伐以来,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战役都使用了这一战术,在木崎原合战、耳川合战、冲田畷合战、户次川合战等多次合战中屡试不爽。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用前锋吸引敌军深入,然后两翼伏兵以火枪射击,最后配合后方的主力将敌军包围歼灭。但作为诱饵的部队既须灵活,又要顽强,不仅吸引敌军,还要保存反攻的实力,也要随时做好壮烈献身的准备。
帕提亚战术
“帕提亚战术”就是用骑射手引诱敌方重装骑士出战利用速度上的优势对重装骑士进行杀伤的战术。
麻雀战术
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战术比喻通过一个小的战例的全方位剖析,得出整个战局的战略认识的方法。
费边战术
古罗马的费边将军,亦作法比乌斯,在前217年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中罗马军队被汉尼拔带领的迦太基军队惨败之后他被选为独裁官。因为此时的迦太基军队已经远离本土,所以不能持久作战,费边指出尽管罗马缺乏足够的资源胜利,但是汉尼拔军队的策略目的只有罗马陷落才可能成功。尽管迦太基军队从北非获取几乎是无尽的补给,但补给线太长。所以采用迂回战术,并不与敌人正面决战,而是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山区与敌人周旋,消耗迦太基军。使迦太基军队如果决意进攻罗马,就必须放弃地中海港口。同时罗马还不断小规模骚扰北非,干扰敌人补给线,效果良好。这种战术以后就被称为“费边战术”,对历史影响巨大。
斜形战术
集中兵力,是根据作战意图将分散配置或分散行动的部队调集到指定地域,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形成优势兵力的基本作战原则,目的是争取主动,以少胜多地歼灭敌人。今天,这个作战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军事理论的圭臬
合围
合围 envelopment on double flanks
从不同方向向敌方实施攻击 或机动,达成四面包围的作战行动。其目的是为全歼敌军某一集团创造条件。在组织与实施合围时,根据敌军的行动性质,所处的地位和条件,采取不同的样式。对冒进突出、翼侧暴露和处于孤立地位之敌,以正面进攻与迂回、包围相结合达成合围;对齐头并进的集中强大之敌,诱其分散,选其一部或一路加以合围;对点线相连、部署严密之敌,实施钳形攻击或多路攻击,先行突破,尔后在敌后方合拢,达成合围;对孤立扼守要地之敌,采取向心突击或相向突击达成合围;对退却之敌,以快速迂回与空降、跟踪追击相结合达成合围,等等。
实施合围时,担任攻击和 机动 的部队,应严密组织,迅速行动,保证按时到达指定位置。达成合围的兵力部署须同时构成对内对外正面,限制被围之敌机动和逃跑,阻敌增援。一般对内正面的兵力应大于对外正面的兵力。在敌援兵强大时,对外正面的兵力也可大于对内正面的兵力。
百战
“百战”指的是一百种战法。明朝开国功臣刘基(1311—1357年),字伯温,号青田先生。曾著《百战奇略》一书。内容是收集从先秦到五代1680年间散见于史籍中的重要军事资料,按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分为百题,分别论述,并以古代战例,加以注释。 《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百战”指的是:
计战、谋战、间战、选战、步战、骑战、舟战、车战、信战、教战、众战、寡战、爱战、威战、赏战、罚战、主战、客战、强战、弱战、骄战、 交战、形战、势战、昼战、夜战、备战、粮战、导战、知战、斥战、泽战、争战、地战、山战、谷战、攻战、守战、先战、后战、奇战、正战、 虚战、实战、轻战、重战、利战、害战、安战、危战、死战、生战、饥战、饱战、劳战、佚战、胜战、败战、进战、退战、挑战、致战、远战、 近战、水战、火战、缓战、速战、整战、乱战、分战、合战、怒战、气战、归战、逐战、不战、必战、避战、围战、声战、和战、受战、降战、 天战、人战、难战、易战、饵战、离战、疑战、穷战、风战、雪战、养战、书战、变战、畏战、好战、忘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