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小说中的人物写活?这三点很关键!
“小说中的人物在文学家的思想中拥有了生命,文学家无法控制这些人物,甚至无法预测他们下一步的行为,只是好奇地跟着他们,像偷窥狂一般观察他们生活中最细微的部分,记录下来,就成为了经典。”
将书中人物写活,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人物有了灵魂,有自己的思想,
剧情发展到最后,人物拥有自己独立的性格,渐渐不受控制,会发展出当初作者最初没有想到的情节。
托尔斯泰说,他在创造安娜·卡列尼娜时,并没有打算安排安娜自杀,但是剧情发展到最后安娜“自己”选择了杀了,他也拿她没有办法。托尔斯泰在创造安娜的过程中,俨然已经将安娜的形象塑造成了活生生的人,有了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格。
在塑造人物这方面,刘欣慈提出:”一个文学人物十分钟的行为,可能是她十年的经历的反映。你不要局限于小说的情节,要去想象她的整个生命,而真正写成文字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想要将人物刻画地生动真实,就不要去局限于小说情节,而要带入人物的视角去想象,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做出什么事?又会怎么想?在大脑构造出这样的人设,凭借它的形象把自己融入小说环境中。
01人物一些相关设定
在刻画一个人物形象之前,需要先对他进行一个“户口调查”,敲定好这个人物一些相关设定:
相关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外貌等;
性格
优点、缺点、愿景等;
社会关系
家庭背景、朋友、同事等;
能力
技能、特长等;
社会经历
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
对于主角人设来说,太过于完美的人设刻画显得有点失真没有立体感,
毕竟人无完人,不完美才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人设。
比起毫无瑕疵的完美型主角人设,优缺点兼备的主角更显得真实;
主角的挣扎、成长、蜕变,才是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正是由于这些不完美之处,促成他们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样优缺点兼备主角塑造的才更加鲜活真实。
02 人物最基础的设定
之后,在创作中从人物的动作、心理、外貌等细节描写去塑造。
对人物进行最基础的外貌描写,读者才能最直观地感知到角色的存在。
在表现人物特征方法中,外貌描写是很重要的,
因为读者能够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在脑海中幻想出其大致轮廓。
并且从对人物容貌,身材,衣服和装饰等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和其内在的政治观、社会观、知识文化水平等。
在《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一段外貌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透过这段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相比很多读者脑海中立马就浮现出了这样一个孱弱多病,娇花照水的美女子。
这样直观的外貌描写更能直观地带动读者的想象力,书本上的人物就活在了读者的想象中。
其次就是对人物进行大量的心理描写。
从外貌来看,也仅仅是能看出其外在的表现;
而从心理活动来看,才能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人物,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他的内心世界。
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人物的一个心路历程,表达出人物的所思所想,向读者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
相比于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
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
03 人性的转变
人物塑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
在生活中,人性总是会有很多的缺点,我们会有一个从“不好”转变为“好”的成长阶段。
且在人生不同阶段中,对于事情的考量和心境亦是不同。
南宋诗人蒋捷曾写过这首诗: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听雨”产生不同的心境,这是诗人的一个心境、情感的变化。
书中人物要显得更真实,理应运用到这一点。
若书中人物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性格、感情,没有一丁点变化,难免显得人物失真,虚假。
在刘欣慈的《三体》中,罗辑曾是一个消极混世的小角色后来被莫名其妙担上“救世主”的重任后,
他从最初的玩世不恭变成后来隐忍背负众多牺牲的“面壁者”,拯救地球。
他的心理路程发生了变化,一步步蜕变,学会担起重任与爱。
这样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人设反而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人物塑造地也更鲜活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