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英雄
今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和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组织一批高校的青年评论家,启动了网络文学阅评计划。麦苏《生命之巅》研讨会是网络文学阅评计划的一个成果展示。
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学理论和评论的深度参与和全方位助力。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应该在创新性和创造性上多下功夫,整理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建好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阵地,探索更敏锐、更及时、更有效的评论方式,使评论真正发挥导向和引领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在场性的评论力度,及时跟踪网络文学现象,关注时下最具热度、最具争议、最具口碑的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及时总结经验,给出中肯、专业性的解读,建立作者、评论家和读者三者高度融合互动的网络文学生态,麦苏《生命之巅》的研讨就是开拓评论方式,进一步推介作品的一个尝试。我们希望有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研究者、评论者参与进来。
李
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同样是表现现实生活,同样是通过小人物展现我们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隅,同样是通过一种职业呈现基层工作者的热忱和奉献精神,麦苏的《生命之巅》成功地运用了网络文学的叙事经验,将小人物的家庭和职业结合在一起。网络文学不会执着于仅描写一个人物,在表现人物命运的同时一定会加上职业线、家庭线,并且要有感情线。在这样几线合一的处理中,《生命之巅》处理得非常巧妙。《生命之巅》还运用巧合和悬念,实现了夏沫、张冬这两位人物的成长。夏沫、张冬对主人公钟景洲的认识,从一开始误会的产生到误会的消解,都体现出悬念的作用,误会的铺垫使作品有了一种悬疑感,吸引读者进一步读下去。《生命之巅》表现人物感情方面也比较细腻,男女主人公由误解升华为理解的过程,小说处理得非常好。以麦苏的《生命之巅》为代表,网络文学在呈现现实题材方面有它的优势,即擅长把好故事融入现实肌理,把好故事与弘扬社会正能量、表现基层工作者的奉献精神相结合。
李
强(中央民族大学讲师):
我从人物和语言上感受到《生命之巅》的独特之处,它把网络文学和纯文学的技法融合得比较好。以第五章为例,张冬的父亲想替他安排未来的道路,让他“走后门”去医院当护士,他不领情,跟父亲大吵一架。他的父亲被他气倒,当天就突发心梗去世了。父亲去世后,麦苏只用两段便写出了张冬非常微妙的感情变化:一句是“事情发生了”,就是说父亲已经死了;第二句是“事情也过去了,张冬再也没有提起这件事,他没了妈,又没了爸”,这句话显示出作者对人世间的悲痛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这种体会在过去的类型小说创作中可能会被渲染得极其夸张,比如对我最重要的人没了,我有多么悔恨啊,可能还会加上一点环境渲染。但在这儿,麦苏就用了两句话,事情当然没有过去,只是变成了一个非常深的情感“埋伏”。这个处理背后有非常深厚的情感把握和出众的语言驾驭能力。
王婉波(河南工业大学讲师):
《生命之巅》延续了麦苏前面几部现实题材作品的特色,融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叙事特点,在文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网络性等方面都有兼顾。麦苏特别擅长塑造女性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工作场景塑造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性人物的特质就是“努力大过可爱”,明显能感觉到她们身上的时代感,还有她们各自代表的职业。麦苏通过不同的背景、不同岗位书写女性不同的生命际遇,展现女性的生命活力,以及女性面对人生抉择时的自我蜕变,探索出当下时代不管什么岗位、什么身份的女性自我实现和闯出一片天地的状态。这是麦苏作品中别具特色的地方。
张春梅(江南大学教授):
《生命之巅》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叙事上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作品的主人公钟景洲、实习护士张冬、想成为好医生的夏沫,三人组成一个三角关系,叙事在这样的关系中不断推进。这部小说主要想解决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它是一个关于生命的叙述”。《生命之巅》不仅讲述了青年人发现自我的过程,还讲述了他们隐藏的热情和人性救赎的过程。看似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肉体与精神这样一体两面的关系,实际上该作品的重点放在了人性上,其中也涉及人类和科技之间的冰冷关系。
江秀廷(安徽大学博士):
《生命之巅》激活了网络文学的在场意义,使生活体验和艺术运思完成了精准对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玄幻、仙侠、网游等幻想类小说所依赖的“金手指”“玛丽苏”“打怪升级”等手法无节制盛行,使得很多网络小说缺少基本的逻辑性,艺术审美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典网络文学作品的诞生。与单纯追求“爽感”相比,《生命之巅》让我们明白网络文学不只是轻飘飘的消遣读物,网络文学也可以通过描摹现实、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最终实现精神超越,进而担负起透视表象、超越琐碎、索求真理的重任。“及物感”或者“在场意义”源于作者务实的、朴实的、积极的创作态度,通过调研、采风、深入一线,来写好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生命之巅》展现出作者对整个医疗系统、医生工作的熟悉,例如对医院行业规则、紧急救护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精加工而成的故事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可信,成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和读者检验的现实主义佳品。
翟羽佳(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生命是《生命之巅》的题眼,也是小说表现的形式。《生命之巅》侧重于叙述人性的善,以深厚的人文主义内涵展现对生命的尊重、关怀与救赎。《生命之巅》还具有“可供阐释的空间”,具体说来,这部作品可称为多个短篇故事的集合体,作品本身具有可拆解性。《生命之巅》以线性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个发生在急救路上的故事,生命是这些故事的有机构成形式,若将其拆解、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生命之巅》中每一个章节叙事皆存在共性,“接到任务—路上遇险—抢救病人—回程遇事—成功救援”是这一共性的具体形式。换句话说,这部小说中每个故事都很完整,可独立呈现为短篇小说。麦苏将多个有机部分相互嵌合,催生出《生命之巅》“这一文体特有的多声部共振回环”。从这个角度看,《生命之巅》在单章叙述中与生命主题相融、与救赎蕴涵相接、与主角身份相扣,在看似确定性的叙述中融入悬疑与不确定性,在对生命的阐释中融入与死亡抗争的张力。
朱立东(海燕出版社编辑):
《生命之巅》不仅有网络文学的壳,还有传统文学的内容,两者做到了交融互补,这是未来网络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生命之巅》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把精神世界描写得充实可感,与一般的网络小说相比,这是一部向精品力作致敬、向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看齐的小说。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网络小说应该挑起大梁,表现时代和人民,我们相信麦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烟波江南(网络作家):
《生命之巅》的网络版本是一个有70万字的故事,以生命为主题展开,每一段故事都围绕救护车进行。在这样一辆服役多年的小车上,我看到了对生命的坚守,看到了对同伴的信任,更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用满腔热忱与死神夺命、与逆境抗争的历程。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带我们走进了医疗这个陌生又熟悉的行业。那些经常能看到的典型形象背后,有着我们所不知的另外一面。
米
杨(咪咕阅读编辑):
《生命之巅》最初是2021年4月在咪咕阅读的网站上发布,2021年12月完结,作品的网络版在我们咪咕阅读首发,一共70万字,连载大概不到一年。该书着眼于医疗行业,展现医护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作品塑造了比较典型的人物形象,男主角是一个有点心灰意冷、受过人生重创的暴躁司机,女主角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欢脱活泼、带有职业初心和行业热情的医生。钟景洲的人物塑造非常立体,从这位医术高明的外科医生身上,我们能够看到青年医生的工作日常,他们私人生活中痛苦的一面,以及他们在平衡工作和生活时所做出的艰难选择。
麦
苏:
《生命之巅》创作的重点锁定在120的救护车上。这台车特别小,场景很小,但这台车在不断行进,它的故事线非常长,足以支撑本书的创作。于是,这台承载了生命、希望以及家属期待的车,成为最后的灵感源泉。那一刻,我知道这本书的核心点找到了,承载故事的框架有了。我真正想表达的还是一个人,把他放到家庭、群体,最后上升到我们民族具有的特质上。每每到了危急关头,我们总会发现真的有一群平凡英雄逆风而行。我的小说创作重点逐渐转移到这上面,之前创作的《荣耀之上》《生命之巅》《寰宇之夜》,还有今年的新书《粮之蓝图》,里面都有这样一种探索——挖掘出普通职业中隐藏的无名英雄。我觉得有一句话特别好,在必要的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英雄。这句话就是创作这一系列小说的核心。
(李思琪、王秋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