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热”兴起,“00后”网文作家为何热衷以非遗入题
四五年前开始,“00后”网文作家慈莲笙关注到了非遗文化。她最新一本短篇小说《一梭千载》讲的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罗织造技艺”。“许多技艺为什么成为非遗?是落后于时代了吗?用网文来传播非遗,我觉得能让大家感受到它是跟得上时代的,是和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当下,一方面,非遗文化正与游戏IP、动漫产品跨界联合,化身文创衍生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网文创作者聚焦非遗题材小说创作。去年9月至今,恭王府博物馆和阅文集团联合举办的“阅见非遗”主题征文,吸引众多年轻作家参与。在平台方助推及创作者有意识的努力下,“传统文化热”正在网文领域兴起。
“00后”作者全国寻访非遗技艺
“‘绫罗绸缎’这个词人尽皆知,可如今‘罗’的织造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吗?杭州福兴丝绸厂是如今唯一一家还掌握杭罗织造技艺的工厂。”慈莲笙说,非遗选题其实很广,从杭罗开始写作,是因为实地探访给自己带来了视觉、听觉的双重震撼。“我7月末去的,大夏天的杭州,一进去杭罗的厂子里,里头比外头还热,又特别吵。”这些切身体会都被她写进了网络小说《一梭千载》之中。去年9月,这部小说是参赛作品之一。
慈莲笙出生于2003年,身为年轻一代的网文作家,她最初开始创作非遗题材小说时还是在校学生。“2018年,我不到15岁,学校有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及弘扬’相关的课题,我和朋友一起参加了,写了一篇小论文,就这样开始了解非遗。”当时,为研究非遗保护现状,她们上网搜寻资料,却发现相关网站的页面信息停留在几年前;去实地参观东城区非遗博物馆,发现基本上无人光顾;就连收回来的调查问卷里,不少人对非遗的态度也是“没时间”“不了解”等。
自那时起,慈莲笙有意识地关注中国非遗保护现状。“我意识到网文传播面更广一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以及我想表达的文化意涵。”以非遗为题,故事从现实生活中萌发而出。她趁学校游学、家庭出游等机会,对天南海北的非遗技艺进行实地探访。
“顺着火车线去探访。”她笑言。带上母亲、姥爷,慈莲笙走南闯北,每到一个城市,必定要走访当地最知名的非遗技艺。比如去天津,就看泥人张、木版年画、狗不理包子;去山西寻访醋厂;去苏州拜访昆曲传习所、寻找檀香扇;去南京看云锦;去杭州,既走访了杭罗的厂子,也专程去了西泠印社。这趟持续近两年的“非遗之旅”,她走出了经验:非遗美食的寻访或许是最容易的,一路“吃”过去即可;有些非遗项目在当地有博物馆或商业店铺,也都容易寻找。“也有部分非遗无法做到实地探访。比如东湖醋园,我找到了它的展示馆,但厂子不在那里。还有些地方,网站上只给了电话、地址,我第一次去扑了个空。”
在慈莲笙看来,既然以非遗为题创作小说,自己了解得越多,写出来的作品越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同时,她也会将自己对非遗传承、文创开发的思考,与非遗传承人交流。
在《一梭千载》里,慈莲笙描述了一个主角利用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将杭罗技艺发扬光大的故事。这种杭州的丝绸品种,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书中我写到了杭罗的起源、发展,包括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衰落、工艺流失、无人传承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对杭罗之美的理解。”在她看来,用网络文学的方式传播非遗,目的是让更多人跨越地域局限了解非遗文化,“比如杭罗,它是杭州的、浙江的,同时也是中国的。又比如北京、扬州都有漆器文化,北京是金漆镶嵌,扬州是雕漆嵌玉,这说明非遗的诞生虽然和地域有关,但文化是共通的。普通人只要喜欢非遗,哪怕只做一点点贡献,都有用。”
用网络文学拓展传统文化影响力
与慈莲笙热衷于创作非遗题材相似,“00后”网文作家饥鱼则对神话传说题材情有独钟。“我从2020年开始写作,一写就写了3年。大学我读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目前也正在酒店实习,但我想毕业后应该会成为全职作家。”饥鱼告诉记者,他一直喜欢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尤其是志怪题材,也爱看《聊斋》《聊斋新编》等影视剧。“我写的小说都是蛇文化题材,蛇没有足,却能行、能走,远古先民敬畏它,进而衍生出蛇类的图腾文化,十二生肖里有蛇,还有《白蛇传》等传说故事,这些都是我的灵感来源。”
在饥鱼看来,网络文学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创新。“网络小说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创新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深度。而且网络小说相对于古典文化,更加平民化、大众化,它可以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传统文化深入内容题材,引发“儒道流”“红楼”等国风热潮,仅阅文平台上,就有超5万网文作家在历史、古言等题材网文中运用非遗元素。
有网文作者从民间传说、传统习俗和神话故事中获取灵感,比如阎ZK的《镇妖博物馆》,油炸咸鱼的《不可思议的山海》,唐甲甲的《中医许阳》;有网文作者将非遗传承与现实主义、古装爱情、青春校园等题材相结合,让笔下角色从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职业或行业,比如唐四方的《相声大师》、柳下挥的《猎赝》,意千重的《画春光》等;也有作者将非遗元素作为故事的重要元素,将传统文化之美落实在小说的细节上,如孑与2《唐人的餐桌》、相思不再念《我靠传播非遗爆红全宇宙》等。
“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一方面,我们的主流价值在倡导关注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大量可挖掘的内涵。所以网络文学中的故事、素材、元素,很多取材于传统文化。”在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专任研究员李安看来,身处转型期社会,年轻人面向未来,需要找到自己的根,“无论是中国的作家还是西方的作家,没有一个创作者可以离开传统,可以离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也得有根、有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