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写作资讯
圈内事记

集聚网络文艺评论力量,促进技术与艺术互生共赢

2022/9/7 8:37:0070 个作者有用
新时代这十年,中国网络文艺蓬勃发展、充满活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从形式到内容都对网络文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艺评论也随势勃兴。站在十年的节点回顾与瞻望,如何推动技术和艺术相辅相成?怎样更好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产学研路径又将如何开拓?为深入研讨这些议题,8月23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杭州市文联、杭州师范大学、中共杭州市临平区委区政府共同在杭州主办了“技术革新与艺术开拓: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论坛。

杭州论坛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的主体活动之一。“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网络文艺评论重要品牌活动,报经中国文联批准,每两年一届。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的主题是“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在7月启动仪式暨“回顾与瞻望: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研讨会的基础上,杭州论坛以“技术革新与艺术开拓”为主题,回顾总结这十年中国网络文艺的新面貌与新态势。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杨晓雪,杭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唐龙尧,杭州市临平区委宣传部部长沈威分别致辞。来自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30多位学界和业界专家、网络文艺创作者纷纷发言畅谈,碰撞出有关新时代文艺的思想火花。

拥抱态势:技术赋能网络文艺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网络文艺这十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对人民文化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对网络文艺借助最新技术所产生的多种形式,如AI写作、互动剧、虚拟歌手、沉浸式艺术展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认为,网络文艺这十年可以说是群星闪耀、群峰崛起、群情振奋,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扬、创作力迸发,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绚丽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时尚风气,在正确的引导与推动下,必将成为奔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名誉院长范周分析了数字化时代网络文艺发展的三个新趋势:“内容为王”的意识正在加强,走向数字化、精品化生产;数字技术催生了网络文艺的新形态;网络文艺与各个领域融合日趋紧密,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他认为未来网络文艺应该统筹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发挥中国文化新名片的积极作用,并建立健全网络文艺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搭建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平台。中国评协理事、浙江省评协主席、浙江大学国际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范志忠从影游改编这一现象出发,思考电影与游戏产业的融合发展,认为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传播场景的融合进行渠道互补和价值共享,并在跨媒介叙事中传递审美快感、生命意义和社会认同。

从媒介视角观察、审视文艺新现象的还有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他从历史建构、技术支撑、艺术世界等维度深描“元宇宙”文艺,并看重这个“可能世界”的数字人文价值观走向。作为网络媒体与网络文艺业界代表,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号副总监李珊珊与米络星集团党支部书记、品牌中心总经理祝凯宇分别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畅谈技术赋能网络文艺,让人看到技术革新在拓宽发展边界、提升创作表现力、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对网络文艺生态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引人思考创新打造更多集内容、技术、美学、灵感于一体的高质量产品,让正能量持续产生大流量。

冷静反思:技术理应为人文服务

当然,技术与文艺的关系也需要辩证看待,与会专家在发言中也在不断提醒人们要警惕“技术至上”。中国评协副主席、上海市评协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认为必须审视技术的社会属性,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中,文化始终是内核和灵魂,而数字技术只是工具和载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既肯定网络影视、网络游戏和音乐作品《孤勇者》等“爆款”,也思考了算法技术应用与资本介入产生的深刻影响,希望重视价值引导,完善治理制度,培育良好网络文艺生态。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与长时段的角度,对文化经济时代技术进步与审美经验关系作了深入思考;并以《黄河大合唱》在数字时代全方位、立体的重新呈现和视听审美体验等为例,呼吁要重建审美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借助技术走出文化困境,让网络文艺具有强大的文化引领力量,焕发出巨大的改造现实、改造社会的力量。

网络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省网络作协主席“爱潜水的乌贼”认为网络创作在技术推动下趋于强互动性、强体验感;并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对比了AI创作和人类创作,认为AI创作涉及大量素材版权的问题,有创作目的但没有创作思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在技术上提高个性化推荐、个性化分发,让人类创作和AI创作在不同赛道上并驾齐驱。中国评协理事、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委员,“影视独舌”“影艺独舌”创办人李星文分析,传播介质迭代,网络观剧带来艺术和产业变奏,中国网剧走向成熟,但产品结构单一、前端创意不足,过度依赖“甜宠”剧与“古偶”剧;好作品的持续产出尚需创作、平台等建构共赢模式。中国评协会员、温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守祥从技术与人文博弈的观点呼应其他专家,警惕数字技术带来的消极面向,认为数字时代的艺术不能放弃或弱化社会责任。

如何正向激发技术潜能?引入传统维度不可忽略。中国评协会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威认为,具有互动、沉浸和融合特征的数字游戏、网络游戏也是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而新颖的路径,游戏还有助于实现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他提出了“三境”(符号境、知识境和观念境)和“三维”(人物、环境、行动)的分析框架。玄机科技高级合伙人、媒介公关总监茅中元认为中华文化美在价值观,影视作品应让受众辩证理解传统之美。网络文艺评论也需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评协会员、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副教授林玮以趣味为核心思考了二者的耦合,主张网络文艺评价要借鉴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多种趣味生成机制。

深度介入:新兴文艺呼唤新兴评论

面对新兴的网络文艺,文艺评论应寻找有效的介入路径,并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百家》主编张超认为,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和欣赏的方式更便捷、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要有敢于批评的勇气、与人为善的态度、科学理性的评论方法;专业文艺平台要做到对公众有公信力、对艺术家有信服力、对学术界有穿透力。面对新大众文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永禄认为批评家要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同时应有“园丁”意识,为新生代批评家做好修路搭桥的工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主张网络文艺评论应重视文学新经验的“异质性”,从文学现场出发,使评论成为具有参与性、对话性与引导性的行动,不宜用既有的理论规约新经验。中国评协会员、浙江传媒学院电视学院教授丁莉丽则深入思考了新媒体语境下影视批评的伦理问题,提示谨防平台的商业追求挤压影视批评作为社会公器的伦理诉求。

《文汇报》特刊部主任邵岭与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周敏一致认为,网络文艺评论既是对网络文艺的评论,也是具有网络性的文艺评论,邵岭提出评论者应具备对网络文艺进行整体结构性观察的能力,周敏则强调写好网络文艺评论应紧贴对象展开,并充分肯定了网络文艺微评、快评和弹幕留言等的创新价值。如何迎接网络时代挑战、重新定位专业评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流行音乐研究专业博士赵朴从对象、话题、话语三方面思考专业乐评与网络乐评的连接通道。科幻作家吟光则从分布式叙事与分享现实的层面对未来文艺评论的标准以及Web3.0世界的开放性特质做了描述与畅想。中国评协理事、新媒体委员会委员,杭州市评协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夏烈表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人们共同进入了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大陆,未来也将体验和卷入由“元宇宙”和人机深度协同的技术文明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文艺,我们有评论将何为的焦虑,但更重视多方合力的作用,通过论坛产生共鸣和回声,体现人文智慧,肩负构建崭新主体性和人文之思的使命。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过去十年是中国网络文艺最好的发展期,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十年将是更好的发展机遇期。经过一整天高密度与高质量的研讨与交锋,“技术革新与艺术开拓: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杭州论坛为集聚中国网络文艺评论事业的力量、促进产学研界交流机制及价值观共建、促进长三角地区建构数字文化评价平台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助力升温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应各方呼吁和建议,优选汇投稿报名截止日期已延至10月7日。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觉得这篇写作素材对您有用?您可以 ——

复制本文地址
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