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素材专题 “辨证矛盾”的写作
【古代文学素材专题】“辨证矛盾”的写作
●物物相依。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无妄》客观世界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朝·北齐·杜弼《檄梁文》殃:祸害。池:护城河。城门失火,汲取护城河水灭之,池水竭而鱼死。比喻事物互相联系。
●一含万,入万而不与万为对。
清·王夫之《老子衍》一:事物的普遍性,共性。万:事物的差别性,个性。共性包含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不与个性对立。
●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传·系辞》道:万物的本原,亦指事物的根本规律。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一阴一阳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宇宙万物包含着阴阳两上对立面,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冲气”)而得到统一。
●一判一合,天地备矣。
汉·扬雄《太玄*玄》判:分。一分一合,天地万物就是这样形成变化的。
●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案》统一的宇宙分为阴阳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这就是天地。
●阴阳之道,一向一背;天地这道,一升一降。
唐·王勃《八卦大演论》一向一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升一降: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降为地。
●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只是这一气之肖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
宋·朱熹《朱子语类》阴阳虽分为两个字,其实是一气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消长进退,便产生天地间无限的事物。
●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宋·张载《正蒙·太和》阴阳两极,循环变化而不止,天地万物发生发展之大理(规律)就是这样形成。
●天下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宋·朱熹《近思录》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
宋·叶适《进卷·皇极》道作为物质的本原是包含着对立面的。
●凡物之形,阴阳、刚柔、逆顺、向背------皆两也。夫岂惟如此,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
宋·叶适《进卷·中庸》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五行之为物------皆各有耦。
宋·王安石《洪范传》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事种物质元素。耦:通“偶”,成对。事物内部都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
●物不独立必有对,对不分治必交焉,而文生矣。
宋·胡宏《胡子知言》万物有对而又不相分,不相分而必相交,这样色彩斑谰的客观便显现了。
●惟道为无对,然以形而上下论之,则亦未尝有不对也。
宋·朱熹《答胡广仲》从作为最高本原的道来说,它应该是绝对的,但从成形的前后来说,就是相对的了。
●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对立的双方是相互消长的。
●天地之化,既是两物,必动已不齐。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天地万物的变化,既是由其内在矛盾相互作用而产生,这样就变化无穷,不会齐一。
●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
宋·蔡沈《洪范皇极·内篇》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没有对立面的斗争就不能形成统一。
●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宋·朱熹《朱子语类》任何事物以及事物的每一个层次都是一分为二的。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明·张介宾《类经》阴和阳就是一分为二。
●凡天地间皆两端。
明·方以智《东西均》两端:两极,对立的两个方面。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尽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
明·方以智《东西均》两间:对立面。交:接合,交感,斗争。二而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对立面的同一。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面既斗争又同一。
●交也者,合二而一也。
明·方以智《东西均》对立面的接合、交感,使它们成为同一。
●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所固有矣。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合二以一:对立面的统一,同一性。分一为二:统一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斗争性。有对立必有统一。
●有之与无,难之与易,长之与短,高之与下,音之与声,前之与后,是皆不免有所对。
宋·王安石《道德真经集义》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互为对立面而存在。
●截然分析面必相对待者,天地无有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把矛盾的双方断然割开而看成绝不相通,这是天地间不可能有的事。
●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两端生于一致。
清·王夫之《老子衍》事物变化的原因是对立面的斗争,而对立面存在于统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体之中。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庄子·天下》卑:近。天高地低,但二者可以连接相近;山凸湖凹,但也可以一样平。比喻高和低是相对的。
●南北无穷而有穷。
《庄子·天下》南北的区分是相对的,南可以变化,北可以变南,可以说它有说头,也可以说它没有尽头。
●今日适越而昔来。
《庄子·天下》越:指扬州。昔:昨天。时间的今昔是相对的。今天我刚到此地,也可以说是昨天来的,因为昨天就启程了。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两形中。
宋·苏轼《在颍州与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麟有诗见怀次其韵》太山:泰山。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长,比喻极小。巨:极大。极大和极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天地之间至相反者,本同处于一原。
明·方以智《东西均》至:极。一原:一体。对立双方同处于统一体之中。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第36章固:暂且。与:给与。要废弃它,且先树立它;要夺取它,且先给与它。谓废与兴、夺与给是相反相成的。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老子》第36章歙(xi):收敛。张:扩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第2章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均指对立面的互相依存。有、无互相对立而生、难、易互相对立而成,长、短是互相比较而体现,高、下是互相显示而不平,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皇是互相追随的。
●天地之间这至理,凡相因者皆极相反。
明·方以智《东西均·反因》相因:相成。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以相成也;清浊、大小、长短、疾徐------以相济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相成、相济:对立面的互相依赖、互相合作。疾:快。徐:慢
●一切对立面都是相反相成的。
其言虽殊,辟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于此有所不足,则于彼有所长;于此有所蔽,则于彼有所见。
宋·苏辙《上刘长安书》蔽:遮盖,隐蔽。见:显露,明显。长短,隐和显,都是相比较而存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比喻统一体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礼记·大学》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
●各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
《韩非子·功名》名:名称,概念。实:实际。相持、相应:矛盾,对立。成、立:同一,统一。名称和实际,形体和影子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宋·张载《正蒙·乾称》二端:对立面。有感:对立面的斗争。一:统一体。合:统一。有对立面就有斗争,相反又相成,复归于统一。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宋·张载《正蒙·太和》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面的斗争。
●独阴不成,独阳不生。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既对立又同一,才有万物的生成和发展。
●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
《荀子·解蔽》察:分辨。天下的事理总有两个方面,可从“非”中分辨出“是”来,从“是”中分辨出“非”来。
●昼夜分两端,而天之运行一;生死分两端,而神之恒存一。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天体运行,有昼和夜的对立统一;生命的发展,是生和死的对立统一。
●二气相待而有,离其一不可得。
明·王廷相《答何柏斋造化论》二气:指阴阳二气。相待:互相依赖,互为前提。阴阳二气互相依存,摇摇欲坠去这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
●愚者智之仆,拙者巧之奴。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愚蠢、笨拙与机智、工巧都是互相依从的。
●有妍必有丑为之对。
明·洪自诚《菜根谭》妍(yán):美丽。美和丑是一对矛盾。
●有始必有卒,有存必有亡。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始和终,存和亡,互相依存,组成矛盾。
●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须差。
《淮南子·说山训》衡:称重量的器具,亦指称量。看来是最平最正的事物,也包含矛盾。
●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
宋·程颐《程氏易传·贲卦》上和下,此和彼是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
●有一兴必有一败。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有矛盾的一面,必有另一面与之对立。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汉·扬雄《法言·君子》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消亡。息:生长。死和生,实和虚互相转化,旧的结束新的又开始。
●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
宋·李清照《金石条后序》有和无,聚和散,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对立面。
●天下无有不散筵度。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比喻事情有始就有终,有聚就有散。
●吉凶如纠缠,忧喜相纷绕。
晋·孙子荆《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吉凶:吉祥与不幸。纠缠:纠结缠绕,难解难分。忧喜:忧悉与喜悦。纷绕:杂乱缠束。吉凶、喜忧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没有堵塞,就没有流动;没有停止,就没有行动。
●凡事好的有不好,不好的又有好。沙中有金,玉中有石。
宋·朱熹《朱子语类》比喻对立面互相渗透。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宋·黄庭坚《书法论》同:同一,同一性。异矛盾,斗争性。同一包含矛盾,矛盾中有同一。
●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
明·洪自诚《菜根谭》平可转化为高,易可转化为难。
●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
宋·朱熹《朱子语类》对立面各方内部也有对立面。
●虽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
宋·朱熹《朱子语类》对立的一方自身也存在矛盾。
●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之之变遂至无穷。
宋·王安石《洪范传 》对立面(耦)中的每一方内部亦有对立面,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世界永恒发展。
●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
《韩非子·解老》统一体中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是均衡的,而是有主有次。
●盛于彼者必衰于此,长于左者必短于右。
汉·刘向《说苑·谈丛》对立的双方,一方盛,另一方必套衰,一方长,另一方必短。
●气有偏盛,遂为物主。
明·王廷相《答何柏斋造化论》阴阳二气,占居主导地位的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方,即为一物的主宰。
●有对之中,必有一主一辅。
清·魏源《默觚·学篇》对:对立面。对立的两个方面,必有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个方面占居主导地位。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东风、西风:原指家事中的矛盾斗争。比喻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必有一方占据优势。
●五味不同物而能和,五音不同声而能调。
《管子·宙合》和、调:同一,统一。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五音: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角角、徵、五个音级。美好的洋味是由不同的味道调,悦耳的乐是由不同的声调成成。证明在统一中存在差别。
●物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恋爱之后,故能丰而物归宿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和:协调,一致。同:相同。继:发展。他:对立物。平:配合,相辅相成。以他平他:对立物互配合,对立的同一。裨:增益,相加。以同裨同;z同相的事如加,只有对立物的互相人和互相配合,才有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如果只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的相加,事物发展偏旁便停止了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国语·郑语》一:单一。听:悦耳。文:文彩。果;:饱。计(gou):和合。单一的声奏出不出动听的乐曲;一种产色显出不斑谰的文彩;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种味道调不出美味的食物;只有一种物质就无法和俣各种各新物质。
●开以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左传·昭公二十年》济:凋和。琴瑟(qín sè):古琴。水和水调和在一起,做不成美味的汤羹;只弹一根据琴弦,奏不出的音乐。
●万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三国·魏·康《声无乐论》无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曲:韵文文学的一种。五味虽大不一样,但其相同之处是吃起来都很美;“曲”的变化虽很多,但其相同之处是都很和谐协调。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韩非子·功名》对立的一方不能单独存在。
●一个巴掌拍不响。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比喻没有矛盾就不成其为事物。
●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
汉·徐干《中论·治学》嘉膳:美味的菜肴。单一的味道做不成美味的菜肴。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后汉书·崔传》柯:树枝。单独一枝树枝,不能成为树木;单独一棵树,不能成为树林。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第22章曲:片面,偏颇。枉:弯曲。洼:低凹。敝:凋敝。惑:迷惑。偏反而能全,弯反而能直,低洼反而会充盈,凋敝反而会更新,少反而能多,多反而全迷惑。比喻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的一方无不向另一方转化。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周易·泰卦》陂:不平,斜。往:向前。复:回复。没有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直平坦而不陂斜的,没有永远向前而不返复的。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
《庄子·田子方》生必有所由始,死必有所归终,始和终循 环交替,是无穷无尽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必然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物极则反。
《冠子·环流》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淮南子·泰族训》向对立面转化,是事物发燕尾服的必然规律。
●极则反,满则损,故君子弗满弗极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君子懂得“极则反,满则损”的道理,所以永远不自满,不过分。
●物极必反,事极则变。
宋·程颐《程氏易传·困卦》说明向对立面转化的必然性。
●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
清·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鲜:有朝气。活:生动活泼。板:死板,保守。通:发展。滞:停顿。新生事物必然发燕尾服壮大,又逐渐走向没浇,最后为更新的事物所代替。新事物朝气蓬勃,必然取代腐朽、保守、停滞的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庄子·知北游》臭腐与神奇可以互相转化。
●有无相通,盖为常理。
宋*欧阳修《与焦殿丞》有与无等对立面互相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极而返,盛而衰,天之道也,人之理也。
《经传·四度》道、理:规律。向对立面转化,不仅是自然界(天地)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南朝·齐·张融《白日歌》盛与衰既对立又统一,所以能互相转化。
●坚则毁,锐则锉。
《庄子·天下》锉:同“挫”,折断。过分坚硬的东西易破碎,过分尖锐的东西易折断。
●太经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三疑》张:张开、扩张。过分坚硬定会折断,过分张开定会缺损。
●乐极则忧。
《礼记·乐记》过分行乐就会转化为忧患。
●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
晋·傅玄《明月篇》忧和喜,乐和悲,到了极点,就会互相转化。
●至哀反无泪。
唐·孟云卿《古乐府挽歌》悲哀过度了反而流不出眼泪,极悲变成不悲。
●人言快意难得时,世间乐事须生悲。
宋·刘过《古诗》乐可以转为悲。
●喜至极无言,笑余翻不悦。
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翻:反。狂喜会变成沉默无言,笑得多反而不愉快。
●乐极必生悲,泰来由否极。
唐·白居易《遣怀》泰:平安。否(pǐ):不吉。乐和悲,平安和不吉,到孤孤独的行路者极占,会互相转化。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26回欢乐到了极点转化为悲哀,坏事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了尽尽会变成好事。
●否极则承之以泰,晦极则清辉晨耀。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晦:夜晚。不好的事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好事,黑夜到了尽头就会迎来光辉早晨。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明·共自诚《菜根谭》薄:冷淡。恩爱过分了反而变成分怨,冷淡过分孤孤独的行路者反而变为喜欢。
●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重 于安。
汉·王符《潜夫论·浮侈》贫是由富转化而来,是弱是危生于字,亡生于存,乱生于治。
●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明·冯梦龙《智囊·上智部》征:征光。物贵极了做是贱的征光,贱了便是贵的和
●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
《庄子·则阳》事物发展到尽头,则向反方向走;运行到终点,则又重新回到始点去,这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
●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吕氏春秋·大乐》天常:自然的常规。
●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向。
《淮南子·原道训》向:趋向。积柔会刚,积弱会强,看它积矛变化,便 可推知祸福变化的趋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塞翁:边塞上的老翁。用塞翁失马的寓言,说明祸和福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将噬者抓缩,将文者且朴。
清·沈德潜《古诗源、古谚古语》伏:收拢。奋:鸟类振翼飞翔。(jù):弯曲。噬(shì):咬。文:文采,色采华丽。且:姑且,暂且。朴(pǔ):质朴无华。鸟类要奋飞,先要伏翼足;兽类要捕食先要缩爪;要文采灿烂且朴质无华。比喻事物的发展要经过曲折的过程。
●虎之跃也,必伏乃厉。
明·刘基《诚意伯文集*连珠》厉:猛烈。老虎起跳之前,必然把身爪收缩起来。比喻前进必须后退。
●人间万事塞翁马。
《淮南子·人间训》人间的呈情都象“塞翁失马”所讽喻的道理那样,无不向对立面转化。
●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明·王守仁《与薛尚谦》得与失可以互相转化。
●物或损之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第42章事物会使它受损而得益,也会使它得益而受损。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伤:伤害。比喻好的过了头主会转化为不好的。
●祸福之胚胎也,其动甚微;倚伏之矛盾也,其理甚明。
唐·刘禹锡《因论七篇·儆舟》祸福处在萌芽状态,变化是很微小的,但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矛盾是很明显的。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黄帝内经》甚:极。冷极会转化为热,热极会转化为冷。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国语·越语》至:极,到了极点。日困:日没。月盈:月圆。匡:通“枉”,弯曲。阳极转化为阴,阴极转化为阳;日落转化为日了,月圆转化为月缺。
●月既满而犹亏,日将中而如昃。
唐·张仲素《管中窥天赋》昃(zè):日西斜。月圆了就会缺,太阳到孤孤独的行路者中天就会西斜。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宋·苏轼《贺欧阳修致仕启》怯(qiè):胆小。大勇的人表面上看似胆小,大智的人表面上看似愚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老子》第45章最完美的似有缺陷,但它的作用不会完结,最充实的有如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
《老子》第41章昧:暗。夷:平。明道好象黑暗,进道好象崎岖。相反才能相成。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庄子·天下》睨:偏斜。太阳才是正中又告偏斜;生物才是生成又告融会贯通灭。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彼”由于“此”而成立,而“此”又因“彼”而成立,即:“彼”此相互依存。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万物回薄,震荡相转。
汉贾谊《鹏鸟赋》水激:聚石遏水。矢激:使箭急飞。薄:相逼。水受阴则旱,箭急发则远,万物回施相转,受着矛盾交参的作用。
●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牙。
汉·扬雄《太玄·玄》萌:萌动。阳不达到极点阴不会产生;阴不达到极点,阳也不会出现。
●理极而通,数穷而更,势尽而反,气滋而息。
宋·胡宏《胡子知言》理到尽头会转向通达,数到尽处会转而另起,势到尽头会走向反面,气到极会走向息灭。
●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
-清·龚自珍《壬癸之际胎观第五》凡物有三变:一是生成,二是否定,三是再否定,恢复如初。
●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韩非子·解老》智识:意识。乱:昏乱。感官和心官用过度会出现迟钝和昏乱。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清·洪秀全《原道醒世训》对立面的互相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顺水舟,多狂澜,人人只知涉险之为险,谁知至险有在平与安。
唐·查淑英《行路难》人们只知大风大浪中有危险,却不知最危险的东西却隐藏在平平安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