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素材专题 “博学专精”的写作
【古代文学素材专题】“博学专精”的写作
●多闻以为富。
《孔子家语·儒行》见闻广博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博识:学识丰富。弘:光大。海因汇集百川而浩阔,君子因博取诸家而有所发扬。
●学者,贵能博闻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学习崇尚广听博闻。
●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求学者要明白六经的要旨,历览百家的典籍。
●能多种谷,谓之上农;能博学问,谓之上儒。
汉·王充《论衡·别通》儒:学者。好的农民多产粮食,好的学者学问渊博。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汉书·王充传》学术上要博通各流派之所长。
●人言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含:包容。要注意吸取各家之长。
●腹中贮书一万卷。
唐·李颀《送陈章甫》形容博览群书。
●时无远近,事无世巨细,以成博识。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时间不分远近,事情不分大小,都要通晓,以便成为学识渊博有人。
●兼总众说,巨细不遗。
宋·朱熹《朱子全书·诗·纲领》包括各家各派的学说,大小无漏。
●坐集千古之智。
明·方以智《通雅·考古通论》要广为收集久远古代的智慧(指著作)。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宋·欧阳修《赐翰林学士吴奎乞知青州不允诏》强学:努力学习。博览:广泛阅读。努力学习,博览群书,就能够通晓古今事理。
●多识由博学。
宋·欧阳修《和圣俞唐书局后丛莽中得芸香一本之作用其韵》见识多是因为学得多。
●不局于一家,必并收并览。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学习应不限于一家,而必须各家典籍都读,以便兼取众长。
●习医者当博览群书,不得拘守一家之言。
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学医的要各类典籍都读,不能局限于一家的学说。
●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是谓圣学之极.
清·颜元《存学编》所有东西都要求个明白,这是所谓圣学的最高目标。
●博见为馈贫之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广博的见闻是赠给知识贫乏的人的精神食粮。
●学贵博,非博无以集众美。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众美:各家的精华。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第81章有真知者不自诩其博,自诩其博者不是有真知。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宋·苏轼《又答王庠书》书籍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因此读书要有有目的,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去精读。
●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
汉·扬雄《法言·吾子》守:掌握,保持。约:扼要。卓:卓绝。博闻广识要掌握要领,有高明的见解才好。
●综学在博,取事贵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事:指引用成语和故事。综合学问在于广博,选取事例重在简约。
●学不博不能守约。
宋·扬时《二程粹言·论学》学不广博则无法掌握其要领。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约之。
《孟子·离娄下》广泛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以后,再加以简约。
●学者博览而就善。
汉·桓宽《盐铁论·申韩》治学者要广泛地阅读,但要吸取其中正确,有用的内容。
●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见闻广博而善于选择,由此增长智慧。
●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做学问要见闻广博,但要体会它的要点,善于有选择地吸收正确有用的内容。
●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
唐·魏征《群书治要·新语》见闻要广博,而选择吸收则要谨慎。
●博观而约取。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书要多看,但要善于摄取精华。
●博收而约取。
清·林纾《论文十六忌·忌肤博》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提炼精华。
●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清·汪琬《传是楼记》约:简约,引申为精练概括。善于读书的人,首先是博览群书,最后加以提炼浓缩。
●多闻,择其善才而从之。
《论语·述而》多听,然后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师法。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吕氏春秋·异宝》个人懂得的知识越精细,他所取也越精细;反之,懂得的知识越粗浅,他所取也很粗浅。说明一个人的取舍标准是与他的知识水平分不开的。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为理未精矣。理精,则须记了无去处也。
宋·张功《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读书多了而容易忘记,是因为没有精通书中的道理,精通了,就会记住。
●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宋·朱熹《学规类编》精:精思。熟:熟读。
●观书贵要,观要贵博,博而知要,万流可一。
南朝·宋·颜延之《庭诰》读书贵在掌握其要领,而掌握要领须以博览为基础,既博览又能抓住要领,即使材料纷繁也可以被集中掌握。
●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
明·王延相《慎言·见闻》学得广博才能约取,对事情有所见闻才能知其要领。
●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于杂。
宋·朱熹《答汪大初》只有在多闻博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学到知识才不流于驳杂。
●不求于博,何以考验其约?
宋·朱熹《朱子语录》卷十一不使学问广博,怎么能考查他的学识是否精约呢?
●学博而不精,则流于驳杂,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如果只多闻博识而不专精,那么一定会流于庞杂。
●彼徒博而不知反约者,望其入道,诚亦难矣。
明·罗钦顺《答欧阳少司成崇一》入道:指治学有所建树。诚:真,确。那些在学问上只求多而不知求精的人,很难有所建树的。
●万事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至微:细微。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者必钩其玄。
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记载事物。提要:提出 纲要。纂zuǎn言:编纂言论。钩玄:探索精微。记载事物要提出它的纲要,编纂言论要探索它的精微。
●学者必品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
宋·朱熹《四书集注》守约:掌握要领。做学问必须在博览有基础上力求提纲挈领,这样才能掌握要领。只要掌握了要领土完整,而其他则无所不晓了。
●学欲博,不欲杂;守欲约,不欲陋。
宋·胡宏《胡子知言·仲尼》研究学问,要博而不杂,精而不薄。
●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做学问不以能贪多求杂,而要注重专精,才有长进。
●至博而约于精,深思而敏于行。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书签》治学的方法,应是博见多闻,掌握要领完整,深入思考,敏捷行文。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荀子·大略》知识多而不知择善而从,诸多涉猎而无一定的方法、趣味广泛而无一定的目标,这些都是君子所不取的。
●读之者专而不贵博。盖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
宋·朱熹《学规类编》读书重在专而不重在博。专能深知其意而懂得应用;只博不专,就反为杂乱所困惑而无所得。
●古人之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宋·程颐《文集》卷八专:专一。贤:高明。
●读书贵精炼,不贵贪多。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读书要博览,但最重要的是求精炼,不能贪多。
●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
明·王延相《慎言·潜心》读书一方面在博,但更重要的是求精。一方面要研究书中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道理去了解实际事物。
●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清·郑燮《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攻:比喻专精。扫:比喻博收。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清·郑燮《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读书很多,但不知其要领,便如暴发户因钱多不会用而苦恼一样。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不集中攻习一种艺术就难以有专长 ,没有专长就难尽其才能。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宋·扬时《二程粹言·论学》一:专一。学习贵在专一,专一就能理解从而取得成果。
●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物物:杂多的事物。善于学习的人重视穷究一个事物的道理,不善学的人则贪求穷究一切事物的道理。
●圣人 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原理去贯通一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主要不在于他博学多识,而在于能用一个基本原理去贯通一切。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宋·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专:纯一。贤:好。学习贵在专一,不以驳杂为好。
●学必求其心得,业专无以见自得。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专精:专一精通。
●学贵专,非专无以见自得。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做学问重在专一而不追求驳杂,不专一就无法实现自有所得。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东原先生谱》到地:领会,精通。做学问:精深比广博更为重要。多而不精不如少而精。
●贪多嚼不烂。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回贪婪多吃却不能消化。比喻贪求多得而不能运用。
●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清·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读书不专心精读一门就不能成就,不博览群书就不能旁通。
●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
《喻昌医门法》读书非精读不能领会其道理,非多读不能融会贯通掌握其要旨。
●一事精,百事精;一无成,百无成。
元·王实甫《西厢记》精:精通,精熟。
●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
清·曾世霖《论学问》研摩:研究切磋。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做到专一和精通。
●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淮南子·精神训》过于多求,所得反少;所见广阔无边,所知反之。
●识书之法,须识得大义,得他滋味,没要紧处,纵理会得也无益。
宋·朱熹《朱子类语》卷一零四大义:要义,要旨。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毁:失败。
●人之于学,不专则不能,虽百工其业至微,犹不可相兼而善,况君子之道也。
宋·沈括《长兴集》百工:古代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学而不专一就不能进步,即使象手工技艺这样极小的事也很难熟练地兼做几项,更何况是做学问呢。
●人之学力有限,术业贵乎专攻。
元·黄溍《唐子华诗集序》学力:学问的功夫造诣。术业:学业,学术技艺。
●千虑之计,有劣于一虑之得;百艺之能,有粗于一技之习。
宋·崔敦礼《刍言》考虑千般,有时比专精考虑一事效果还差;百般技艺都会,不如专攻一技那么娴熟。
●大道貌岸然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列子·符说》歧路亡羊:丢失了羊,因多歧路而找不到。歧:岔路。亡:丢失。多方:纷杂,不专一。丧生:喻失败。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
《韩非子·功名》比喻做事必须专心致志,方有成就。
●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荀子·解蔽》及:到。两:兼。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心思两用而能专精技艺的。
●多能者鲜精,多虑者鲜解。
明·刘基《郁离子·省故》鲜xiǎn:理解。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贤者不可能也。
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一个人而担负两重任务,纵是圣贤也难胜任愉快。
●一矢不能中两的,一车不能赴两途。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矢:箭。的:箭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