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素材专题 “丹青画论”的写作
【古代文学素材专题】“丹青画论”的写作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贤遇成败,靡不载叙。恶以世,善以示后。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品类:万物。绘画包容广大,具有惩恶扬善而世示后的功用。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宣物:指记叙事物。记叙事物以言辞的作用最大,保存形神以绘画为最善。
●图绘 者,莫不明劝,著升沉,千载寂静;披图可。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劝:劝善。著升沉:记录历史发展的变化。
●无从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无从、无以:没法可以。说明书用来传意,画用来传形。
●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有国之鸿宝:立国的法宝。理乱之纪纲:治理动乱的法制、伦常。比喻绘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图画者所以,怡悦 情性,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卷六·宋·王微》意表:意想之外。神变:神秘莫测的变化。天机:自然万物的奥秘。
●丹青不知老将至,宝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绘画可使画者不知老之将至,视富贵如浮云。
●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唐·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绘画艺术能比得上自然的创造化育之功。唐·鲍照《画》有“匆谓青笔,能移造化功”语。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宋·苏轼《宝绘堂记》物:指玩物、癖好等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悦人:使人高兴。移人:动摇人的志向。书法绘画可以陶治心性,又不致让人沉迷其中面失本志,实为一上佳爱好。
●画山水之流于世也,隐造化之情实,论古今之,发挥天地之形容,蕴藉圣贤之艺业。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指出流传于世的山水画,能隐含自然的实情,论述古今的深奥微妙之理,发挥天地万物的形体容貌,蕴蓄凭借着圣贤的技艺功业。
●绘画之事,……足以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
明·汪珂玉《跋画》高致:高尚的志向。浩气:浩然正气。绘画可以提高人精神境界。
●莫把丹青等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明·徐渭《独喜蒙花到白头图》无声诗:指图画。
●学画所以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清·王昱《东庄论画》烦襟:胸中烦恼之事。习画有修性的功用。
●腕底风情,陶然自得。
清·董《素居画学钩深》腕底风情:千年历史的遥想。
●能尽天地万物之情状者,莫如画。
清·叶燮《赤霞楼诗集序》尽:描绘之意。莫如画:没有比得上图画的。
●人品既已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语出《庄子·天地》原意为神秘莫测的“道”能随处显示出它的作用。此处极言人品与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等的重要关系。
●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无法:没有法度。人品不高尚,动笔就不会有法度。
●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既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
清·沈宗《山水画·会意》胸襟:抱负,志趣。凡近:平浅近。
●赵雪松云:“右军人品甚高,故书人神品”。
清·薛雪《一飘诗话》右军:即王羲之,右军是其官衔。书:书法。神品:出神入化的品级。
●学画者先贵立品
清·王昱《东庄论画》立品:敦励人品。学画的人先要重视培养高尚的人品。
●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清·王昱《东庄论画》有然:相同之意。此谓画亦如其人。
●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人品的高低会影响到笔墨的优劣。
●胸中无尘滓,下笔如有神。
清·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人品高洁、胸无念,下笔自然有神采。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
清·松年《园论画》品节:品行。
●胸中元自有丘,故作老木蟠风霜。
宋·黄庭坚《题子瞻(枯木)》元自:原来。丘壑:山川。比喻学识与艺术修养的深广。蟠:盘绕。胸臆间有深广的修养与常识,所以能画出这样风霜盘、气概不凡的图画。
●不行万里路,不读万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明·莫是龙《画说》画祖:有成就的大画家。读书万卷书以提高文化修养,行万里路以开阔胸襟,舍此是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的。
●要得腹有百十卷书,落笔免尘俗耳。
明·王绂《书画传习录》(传)尘俗:尘世间的俗气。
●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
清·周亮工《读画录》镂研:镂刻、研磨。匠作:工匠。
●于书无所不读,于理无所不通,斯得画中三昧。
清·唐岱《绘事发微*读书》斯得:才得。
●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哉!
清·唐岱《绘事发微*读书》腕下:指笔下。天趣:天然生动的情趣。绘画作者具有千古之思与万里之势,能够挥毫自如,皆得益于读书之功。
●我辈作画,必当读书明理,阅历事故,胸中学问既深,画境自然超乎凡众。
清·松年《颐园论画》读书明理与阅历事故,对得高艺术造诣有着重要影响。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造化:指大自然、天地万物。心源:画家本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内外体察自然万物,向内挖掘自己的内心感情。
●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
宋·李澄叟《画山水诀》画山水画先要到自然中开阔眼界然后才能了解笔法的运用。
●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
元·赵孟《题(苍林叠岫图)》儿戏:小儿嬉戏。作画须严肃认真,以自然为师。
●与其师人,不若诸造化。
元·汤《画鉴》与其师承于人,不如向天地万物方面下功夫学习。
●岂云笔底有江山,自是胸中蕴丘。
元·王冕《题山水画》笔下绘出江山来是因为作者胸中蕴藏有丰富的山川形象。
●胸中备万物,笔端有造化。
明·李开先《闲居集》备:蓄积,具备。造化:创造化育。
●万里江山笔下生。
明·唐寅《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孙思和》生:产生,生发。妙笔把万里江山活生生地勾勒出来。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明·王履《华山图*序》意谓以华山为师来进行创作。
●凡写生必须博物,久之自可通神。
清·屈大均《题画》博物:博知广识万物。通神:通神灵,指创作进入运用自如境界。
●以天然图画,开拓心胸。
清·王昱《东庄论画》到自然万物中去开拓胸襟,陶冶情性。
●既应法古,尤在于以造化为师。
清·松年《颐园论画》既应向古人借鉴,尤其重要的是要以创造化育的大自然为老师。
●天地真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清·华翼纶《画说》天地真实的境界是创作无尽的源泉。
●欲求高手,须多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法。
清·松年《颐园论画》欲求成为高手,必须新自体验生活,以善于创造化育做为学习的准则。
●变化在心,造化在手。
清·华翼纶《画说》心:内心的凝神结想。手:动手运作。
●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生机:自然的生息变化。运:运作,灵活运用。
●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千岩独杖藜。
清·弘仁《画偈》杖藜:策杖而行。以天地为师,即使有千难万险也勇于前行。
●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
清·李方膺《墨梅图卷》意谓以庭前梅花为师。
●黄山是工师,我是黄山友。
清·石涛《题(黄山图轴)》以黄山为师,体察自然。
●搜尽奇峰条草稿。
清·石涛《画谱》遍游天下名山以孕育艺术构想。
●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
清·郑燮《题兰石二十三则》造物:古时认为万物是天造的,故谓之造物;常泛指天地万物。师:学习的对象。
●凡吾画,无所师承,多得于低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清·郑燮《题画*竹》粉壁:白壁。此谓以自然之竹影为师。
●画山水必须将天地浑涵胸中。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浑涵:浑然涵蓄。
●五缶储心胸,峥嵘出笔底。
清·吴昌硕《勖仲熊》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峥嵘:雄强险峻的山势。
●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
宋·黄庭坚《题子瞻画》东坡老人:苏轼。苏轼酒醉后落墨挥毫,抒写的全是自己的心声。
●许生虽学李营丘,墨路纵横多自出。
宋·文同《题许道宁》许生:北宋画家的许道宁。李营丘:北宋画家李成。许道宁虽然学李成的画,但其笔墨风格多是自己独创。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清·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画家要有自己的个性与独创。如只是照搬前人则无异于将古人的肺腑、须眉安在今人的身上。
●不泥古法,不执已见,惟在活而已矣
清·郑燮《题画·竹》不拘泥于前人的法则,也不故步自封,而要灵活变通。
●掀天揭地之女,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末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清·郑燮《题画·乱兰乱乱石与汪希林》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意 指非凡的艺术创作是不能以寻常的法则来衡量的。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与难处夺天工。
清·李方膺《潇汀风竹图》 与:于。 画史 上从 未见过 画风的 人,我偏要在 这难处显夺天工本领。
●画当出己意,摹仿堕尘;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
清·吴昌硕(引自《吴昌硕画集序言》) 尘: 尘埃。画家要有独创精神,不步古人后尘。
●妙司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唐·王维《 画学秘诀》 妙悟:领会深切而达融通。多言:多说话。 从:依随。
●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 博览前人作 品, 为我所用,以形成自己的风 格。
●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
宋·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仆赋诗十四韵》 山中人:指生 活在山区的 人。 非:偏偏,一 定要。 知 田: 懂得田 间 知识。获得画技并非 事事都要亲身体验,正如创作农歌田谣不一定非要知道如何种田操作不可一样。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犯错误雪图。
明·孙承宗《渔家》识:意识体会。钓雪:雪天钓鱼。渔家人只为谋生计的冰雪渔作,在画家笔下变成一种闲逸乐事。
●不读万卷书,不知道理之渊博;不行万里路,不知天地之广大。
元·黄公望(引自谢《书画所见录》)创作既要行万进而路,又要读万卷书。
●作画贵有古意。
元·赵孟(引自《清河书画舫》)古意:古代的优秀技法和传统。
●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
清·董《养素居画学钩深》笔墨:指笔墨技法。
●初则依门傍户,后则自立门户。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依门傍户:师承前人的 法 度。自立门户: 创立 自己的风格。
●始人手须专宗一家,得之心而应之后。然后旁通曲引,以知其变;泛滥诸家,以资我用。 须心手相忘,不知是我还是古人。
清·方薰《 山静居画论》专宗:专门学习。泛滥:博览、博 取。学习绘画有 三个阶段:从专宗一家进到触类旁通,然后是 博采众长,为我 所用。
●摹仿古人,始乃唯恐不似,既乃唯恐太似。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谓摈落筌蹄, 方穷至理。
清·方董《 山静居画论》筌蹄:筌,捕鱼用的竹器;蹄,指 捕兔用 绳网 之 类。摈落筌蹄:意谓既得真谛便可忘其凭借。指学习古人要从学尽其法进到不知有法、法我相忘的境界。
●画山水,守法须活,变法须活。
清·郑绩《 梦幻居画学简明》守法:遵循法则。活:灵 善 解。变法:变 通 运用法则。活:灵活,不拘泥。
●画有法,画无定法。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绘画创作有法则,但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则。
●画法之妙,人各意会而造其境,故无定法也。
清·方薰《 山静居画论》绘画技法的奥妙,只能由作者各自心领神会,并凝神结想而创造出自己的意境,所以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规范。
●画无定法,物有常理。
清·方薰《 山静居画论》绘画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度,而客观事物却有一般不变的规律。
●画有尽而意无尽,故人各以意运法,法亦妙有不同。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画可达到极限而构思创新是无 穷的,作者都是通 过 构思来运用创作法则的,因而运用之妙也就各有不同。
●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书卷气:博览群书所散发出 的气 味。言画:谈论绘画。
●凡作画,要有书卷气方佳。
清·查礼《 画梅题记》凡是作画,必具有博览群书的气 味 才为佳美。
●迁想妙得。
晋·顾恺之《论画》意谓把画家的思想感情注入对象之 中, 以认识、 体 验 对象的特质,从而七妙而恰切地表现出带有独创性和典型性的艺术形象。
●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
唐·李嗣真《续画品录》要求生动就要构思而谋划天地万物,要得到妙悟则须在心领神会上有所开窍。
●李成作画,惜墨如金。
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李成:字荣舟,以善长于刻印见称。能用最简洁的笔法来作画表意,是为极其严谨认真的作画风格。
●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意谓苦心经营反而失去绘画意趣。
●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佩文斋书画谱·唐太宗指意》书法的意趣、神思如同 自 然万物一样,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宋·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兔起鹘落:鹘,打猎用 猛禽。兔子才动起来,鹘就俯击下来。比喻动作敏捷、迅猛。作画时对所画对象要酝酿 成 熟于胸中, 下 笔时形象如浮现在画纸上,于是放笔直追,下笔迅捷而有生气,便 不 会有呆滞之弊。
●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划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
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机缄:开闭,指大自然气运的变化。当提笔画草早虫之时,其专注忘神就如浑不知是我画草虫抑或是草虫画我,就如与对象融而为一, 与创造化育一样变化自然, 并夫人为的法则可言。
●自然入手称神妙,所以举世称良工。
明·曾鲸《赠笔工陆继翁》所以:因此。举:全,皆。 工:画工。画艺首先要求自然,不能刻意求凿,为画而画,这样才可能得到一致公认的佳作。
●作画须有解衣般礴旁若无人之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 为先匠 拘, 而 游于法度之外矣。
清·恽寿平《南田画跋》解衣般礴:语出《庄子*外篇》。解衣,脱衣;般礴,箕坐,即舒展两足而坐,状如簸箕。这是一种旁放不羁的状貌。在 作画时 须不 受 世 俗礼法和前 法 束 缚,才能创作好的艺术作品。
●每画图一幅,忘坐亦忘眼。
清·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题画山水》忘坐亦忘眼:极 度专注的精神状态。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唐·王维《画学秘诀》凡:但凡。意:立意,根本的总体思想。做事需要胸有成竹,画水墨山水更不例外。
●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唐·王维《画学秘诀》写:摹画。赞绘画中通过艺术概括达到的非常效果。
●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唐·卢照邻《释疾文序》概括书画寓意传神的高度艺术的容纳能力。
●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南史· 昭胄传》咫:八寸为咫,形容近短。为:有。 形容国画的包罗万象,画出天地高远之势, 令人品味隽永。
●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唐·徐安贞《题襄阳图》图书:书画作品。空:大小空 间。 真正的书画艺术应能予人以回味无穷的深远意境。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下笔前先要立意,方能做到画有尽而意无穷。
●袖中短轴才半幅,惨淡百里山川横。
宋·苏辙《书郭 熙横卷》短轴:画轴,借代图画。半幅:二尺二寸为幅, 半幅形容尺寸很小。 惨淡: 构思深至。 形容一帧小画由于构思深至而使百里山川巧妙横架隐现。
●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像应神全:形神兼备。
●非人磨墨墨磨人。
宋·苏轼《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表面是在磨墨,其实是墨在磨,其实是墨在磨人。写出文人呕心沥血、匠心经营的苦楚。
●萧条澹泊,此难画之意。
清·孙缶颁《佩文斋书画谱》寂寥、淡远的意境是难以描画的。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
元·汤《画鉴·画论》九方:春秋时秦国人,善相马。曾为秦穆公找马,回来报告说找到了一匹雌性黄色的,差人去牵回来,却是雄性黑色的,但果然是非凡的骏马。只要立意好,就不必苛求于颜色的形似,就如九方相马一样。
●生绡仅尺无穷意,谁识经营惨澹间。
元·吴镇《题董源小幅》生绡:生丝或生丝织品,指画幅。经营:意匠的构思。画幅虽小,却有无穷的意趣,谁人知道构思与立意的苦心探求呢。
●莫言短幅仅盈咫,远势固当论千里。
元·戴良《题何画山水歌》盈:满。固:必,一定。画作虽小,也要表现出远大雄阔的精神气势。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水性情》在创作活动中要把山水草木都赋情性。
●作画必先立意,……意高则高,意远则远 ,意深则深。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作画必先立定主旨意境,立意的高妙、远大和深邃,决定了作品的深选和深刻。
●意在笔先,趣以笔传。
清·沈宗《山水论*用笔》酝酿确立意旨应在动笔之先,而意趣则要运笔来传扬。
●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清·方士庶《天慵庵笔记》构思中的立意要高于自然。
●在画时意象经营,先具胸中丘,落墨自然神速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作画时先有了成熟的构思,下笔就自然神速。
●全局布于胸中,异态生于指下。
清·笪重光《画筌》异态:变化的形态。指下:笔下。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清·郑燮《题屈翁山诗札、石溪八大山人山水小幅、并白丁墨兰共一卷》意谓笔下图画充满国破家亡的痛苦情怀。
●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穿凿景物,摆布高低。
五代·宋·李成《山水诀》画山水画,构图布局应立定主次远近,摆布错落有致。
●今论画,须剪载。
清·蒋和《学画杂论》论画:论述绘画的技法。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宋·郭煕、郭思《林泉高致》绘画要收到山峰高峻、水流长的艺术效果,那就不能尽行绘出,应善于锁掩蕴含,使之笔笔藏锋而情深意远。
●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
清·王原祁《雨窗温笔·论画十则》指出创作应先行凝神精思,讲究布局,纵横开合,严丝合缝和错落有致,做到胸有成竹。
●与可画先胸有竹,庖丁解正目无牛。
清·赵翼《编校文端师集感赋》与可:文与可,宋代人,擅画竹。正:表示动作的连续进行状态。写出两者炉火纯青的高超 技艺。
●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
清·石涛《石涛画语录*脱俗章》尺幅:短短的画幅。管:包容。
●起如奔马绝尘,须勒得住,而又有往而不住之势。
清·王昱《东庄论画》起笔要迅猛而有力,须把握得住,而又能顺势放笔驰骋。
●画者谨毛而失貌。
《淮南子·说林训》作画的人如果拘泥于皮毛便会失去大的形象。意谓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正确地描绘对象的形体。
●以形写神。
晋·顾恺之《论画》意谓以描绘形体来表现精神。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晋书·顾恺之传》阿堵:六朝、唐人词语,意为“这个”。此外特指画中人物的眼睛。人物画传神的关关键在于眼睛。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
唐·白居易《画记》似:此处兼指形似与神似。意谓绘画以形、神兼有为佳。
●韩干画马,毫端有神。
唐·杜甫《画马赞》韩干:唐代画马名家。
●意得神传,笔精形似。
唐·张九龄《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立意得当,笔精墨妙,便可以形神兼得。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腾骧:马昂首奔驰。磊落:体姿俊伟。三万:极言其多。筋骨:马的内在特色。力赞奔马图将骏马驰骋的气势及神态气质活现于纸上。
●动笔形似,画外有情。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描绘物象必须做到形似,而要形似,必须充分表现物象的骨气。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骨气和形似都来自于立意,而又依靠笔墨来体现。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书画的妙处,只能从风采神韵方面去领会,不可仅从外形的肖似与否去探求。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宋·苏轼《东坡集》士人画:文人士大夫画的画。看士人的画,如同检阅天下马一样,只须着眼于马的意气风神。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宋·宋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如果仅以形似来评论绘画,这与儿童的见解一样肤浅。
●古画画意不画形
宋·欧阳修《题盘车图轴》画意着眼于表达意匠、风神。
●作画形易而神难。
宋·袁文《瓮闲评》作画形似不难,传神却很难。
●写形不难,写心惟难。
宋·陈郁《藏一话腴》心:内在神韵。
●写其形,必传其神。
宋·陈郁《藏一话腴》绘画自然要描写事物的形貌,力求形似,而更要紧的是必须生动地传达其神情意态。
●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
元·杨维桢《图画宝鉴序》高下:优劣。传形:外形极似。传神:神韵生动。
●画以托意,意以传神。
元·吴从先《倪云林画论》绘画是用来寄托某种意趣,意趣则用来生动地表达精神情态。
●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
元·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在形似之外还要有神韵,但是说可以不要形似。
●画形似可以力求,而意思与天者,必至于形似之极,而后可以心会焉。
元·刘因《田景延写真诗序》意思与天:即神韵。形似可以在画面上努力探求,但神韵却要在形似之上用心神去领会。
●画贵神,诗贵韵。
明·杨慎《论诗画》绘画重在能传神,诗歌重在有韵味。
●写生者贵得其神,不求形似。
明·陆师道《跋画》写生:指描绘现实中的人物、景物。
●画皮画骨难画神。
明·董其昌《跋画》外表的皮骨易画,内中的神情难传。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明·徐渭《题画(梅)》梅花谱:教习画梅花的画谱。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清·袁权《品画》品评绘画以神韵为首要,评论诗歌要注重其内在性情。
●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
清·石涛《题画跋》作画前要先领会对象的内在精神。
●以形写画,情在形外。
清·石涛《题画跋》在写形之外还要有情致。
●神出于形,形不开则神不现。
清·沈宗《芥舟学画编》开:具备之意。神不能脱离形而独立存在。
●不灵之笔,但得其形;必能灵变,乃可得其神。
清·沈宗《芥舟学画编》不灵:呆板、呆。形:形似。灵变:生动而富于变化。神:神似。
●画竹不如真竹真,枝叶易似难得神。
清·刘岩《题小颠墨竹》画竹要真切,形似较易,最难的是传神。
●笔墨贵气足神完。
清·钱杜《松壶画忆》气足:气韵充足。神完:神韵完备。
●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
清·邹谟《远志斋词衷》取:采取,选用。艺术是对于生活的创造性加工和提炼。仅仅取形用事,那只是无意义的机械重复而已。只有找到内在的神韵,才是真正的艺术方法。
●观天下山水,眼光所射,即当射其幽灵之处。
清·林《春觉斋论画》幽灵:幽深隐秘。
●气韵生动。
南朝·齐·谢赫《画品》意指生动地表现出形象的气质、神韵。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以气韵来要求,指导作画,那么形似的问题也就会解决了。
●形似备而无气韵,虽似而死。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具备形似但缺乏气韵,就如同死物一样。
●凡书画当观韵。
宋·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观赏书画以气韵为最重要。
●韵者,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
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陡然:突然。驻思:苦思。生动的气韵只能神游意会,突然领悟,而不能靠苦思冥想来得到。
●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园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
清·唐岱《绘事发微》取:表现为。气韵产生于笔墨,有些显得雄壮,有些显得畅快。
●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
清·唐岱《绘事发微》真气:潜藏于万物中的元气、精华。
●气盛则纵横挥酒,机无碍,其间韵自生动。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机:天机,即机趣、真情。只要气质壮盛,那么气韵在纵横挥洒的笔墨间就自会生动。
●若以临见妙载,寻其置阵布势,是达画之变也。
晋·顾恺之《论画》临见妙载:把所见的景象作巧妙的剪载。阵布势:、在构图中对形象的情态和变化加以布,以取得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定的气势,近则到其质。
●远则取其势,近则到其质。
梁·五代·荆浩《山水节要》远景要表现其气势,近景则要表现其形体与质感。
●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
宋·郭煕、郭思《林泉高致》意谓作山水画时总要先留出天和地的位置。
●大都画法,以布置气象为第一。
明·李日华《竹嫩画》气象:指大体的气势、象貌。
●作画先定位置,次讲笔墨。
清·五昱《东庄论画》位置:人或事物所处的位置,指构图的安排。
●先要将疏虚实,大意早定,洒然落墨。
清·沈宗 《芥舟学画编》在落墨前要考察到画面上景物的疏密虚实的安排。
●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
清·沈宗《芥舟学画编》疏密必须得当,做到密而不塞、疏而不松。
●参差错落无多竹,引得春风人座来。
清·郑燮《竹右图画》画不在多,而在错落有致,神韵生动。
●高下参差,石之灵者出自天成。
清·沈宗 《芥舟学画编》石之灵者:山石的灵气。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有中诗。
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欣赏品味的意思。诗的艺术魅力产生画一样的视觉感受,画的丰富韵致和意境则造成浓烈的诗意。摩诘即维字。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宋·苏轼《韩干十四马》赞画师画马神态逼真,文写诗生动职画的高超艺术功力。
●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
宋·苏轼《书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风流:才华出众。文采:绘画文艺方面的才华。研:美。赞美画家才技出众,艺术生命之树长青,以及其可与好诗媲美的杰作。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宋·孔武仲《东坡居士画怪石赋》意谓苏轼的文章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候有句不肯吐,谈墨写作无声诗。
宋·黄庭坚《山谷集》李候:指宋代画家李公。意谓李公以画代诗,吐露心声。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宋·张舜民《画墁集》意谓诗画相通。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天工:自然而不见人为痕迹。清新:清纯新颖,不落俗套。
●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
宋·李颀《古今诗话》画与诗相通,所不同的仅是有声与无声。
●东坡戏作有声画,叹息何人为赏音。
宋·周孚《题所画梅》苏轼作诗如作画,只是知音难觅。
●自古词人是画师。
宋·张舜民《题赵大年奉议小景》自古创作诗词的人象画师一样善于描绘。
●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宋·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诗、画各有长短,二者应互为补充。
●画者,文之极也。
宋·邓春《画继》极:至极。
●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
元·杨维桢《无声诗意序》以:认为。诗可诵咏,画供观赏。诗要有画境,画必藏诗意。
●能诗者必知画,而能画者多知诗。
元·杨维桢《无声诗意序》知:懂得,明晓其理。若诗人不知画,诗作就不成真正的诗。而画者中没有诗情也不能算佳作。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少陵:唐代诗人杜甫。韩干:唐代画家。
●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声之画。
清·叶燮《赤霞楼诗集*序》诗与画皆可相通。
●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意谓善于作诗、作画的人都懂得诗画相通的道理。
●诗格画品一也。
清·邵梅臣《画耕偶录》诗的格调与画的品性是相同的。
●书画用笔同。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书法与绘画的用笔是相同的。
●余作画每取古人佳句,借触动,易于落想,然后层层画去。
清·孔衍《石村画诀》好的诗句可以启发作画。
●书画用笔同。
唐·张远《历代画记》书法与绘画的笔是相同的。
●善书者往往善画。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善于书法的人往往也善于绘画。
●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书画其实一事尔。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辨》一事:道理是同一的。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元·赵孟《秀石疏林图卷》飞白:书法中的一种风格样式,其笔划中丝丝露白,如用桔笔干墨写成。这种书法在汉魏时广泛用于题署宫阙。籀(音“宙”):籀书,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一种书法字体。人们常将“八法”引申为“书法”的代称。意谓画石、画树、画竹的笔法都与书法用笔的道理相通,能明白这点便明白书画本来是相同的。
●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
明·朱谋《画史会要》草圣:写草书有高度成就的人。工笔画就如笔划工整的楷书,写意画就如写草书一样。
●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法为之。
明·董其昌《画旨》草隶:草书、隶书。
●余尝泛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学画必须掌握书法,从中领会用笔的方法。
●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
清·郑燮《题画竹》山谷: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东坡:苏轼。从黄诰坚的书法和苏轼的墨竹中可知书画的道理是相通的。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仞,古代长度单位。“千仞”,极言的高耸。在画面上竖着划三寸长短的线条,可以代表高耸的峻岭横着划数尺,足可以体现百里之远的景色。
●望秋云,神飞物;临春风,思浩荡。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仞,古代长度单位。“千仞”,极言的高耸。在画面上竖着划三寸长短的线条,可以代表高耸的峻岭横着划数尺,足可以体现百里之远的景色。
●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
南朝·梁·萧绡《山水松石格》以奇幻巧妙的构思、气势,描写出山水纵横变化的景色。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咫尺、方寸:皆指小小的画幅。瞻:观瞻。寻:古代长度单位。在小小的画幅中可以观赏到万里河山,领略到高峰峻的雄奇。
●山水之象,气势相生。
五代·梁·荆浩《笔法记》山水画中的山水景色,因山形水势而产生气韵,,又因气韵而更显示出形状、气势。
●李成笔夺造化工,荆浩开图论千里。
宋·沈括《图画歌》李成:五代、宋初山水画家。荆浩:五代山水画家。
●咫 尺画图千里思,山青水碧不胜愁。
元·王蒙《题范宽山水画》山水画蕴含着无限愁思。
●山水 所难,在咫尺之间,有千里万里之势。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要在画幅上包容万里河山之势,诚非易事。
●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画山水最重要的是要所握住山水的品性情韵。
●古人于一滴墨水中,吐吞天地山川之变。
明·李日华《竹嫩画》吐吞:融会而包容。
●笔尖剧却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
清·华《题恽南田(画册)》画笔能洗涮掉人间的尘埃,使山河景物更为清新。
●目中有山,始可作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
清·汤贻汾《画筌析贤》在作山水画时,要把山、水、树、石同时考察进去。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凝有声。
唐·白居易《画歌》画很难,但眼前这幅图却逼真得令人低耳静听,仿佛会发出声音。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宋·苏轼《书晃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作画时物我两忘,画家与竹融合为一,所以能有无穷清新之意。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技》幽人:幽居之人,即隐士。隐士的品格、气节如瘦竹,幽雅的花如未婚女子。
●眼人毫端写竹真,技掀叶举是精神。
宋·黄庭坚《题子瞻(墨竹)》毫端:笔端。画面上的竹子枝叶生动,表达出竹子的品格、精神。
●笔端造化出天巧,写出江南雪压枝。
宋·海野老《题杨补之(雪梅卷)》雪压枝:指冰天雪地里的梅花枝。
●喜气写兰,怒气写竹。
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以喜悦之情画兰花,以愤怒之气画竹子。
●画鸡欲画鸡儿叫,唤起人间为善心。
清·李鲜《秋柳雄鸡图》画鸡要生动,仿佛能唤起人们的善良心肠。
●写花草不徒写其娇艳,要写其骨气。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花卉总论》不徒:不但。
●良工善得丹青语。
元·黄公望《写山水决》只有好的画师才能领略绘画的语言。
●多则熟,熟则专,专则精,精则悟。
清·丁皋《写真秘诀》意谓必须勤画,由多画而熟练,由熟练而专一,由专一而精通,由精通而颖悟。
●不到铁砚磨穿之时,未易超凡入圣。
清·松年《颐园论画》铁砚磨穿:喻 勤学苦练之功。超凡入圣:喻 达到绘画的神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