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里的一幅彩色画卷
近年来,现实题材快速崛起,在历史仙侠、青春爱情等传统优势题材的合围下逐渐闯出了自己的路,网络文学多元化的格局已粲然可观。月壮边疆创作的长篇现实题材小说《不负韶光》就是一部在时代号召下诞生的作品。当一群背景迥异的青年被互联网所编织,一切平行线都在远离主城区的新城交汇,成长的喜怒哀乐宛然在目,基层的辛酸苦辣跃然纸上。费难的是,无论叙事还是现实,《不负韶光》都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但作者巧用了群像化的叙事,呈现出一代社区青年“不负韶光”的生活和工作画卷。
《不负韶光》中的故事小到楼道垃圾、邻里纠纷,大到安保治安、社会配套,看似离生活很近,但又需要作者有大量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高度提纯的能力,这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也是这些真实的经验才有了群像化叙事的基石。
作者从2012年开始接触党群事务宣传工作,近十年来参与了众多高校的基层社会治理项目调研,这让她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她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就是文中东江新城的原型,青年人来自四面八方,像作品中描写的高考落榜女孩儿新小孜、心系家乡发展的本土民警谭鸣声、高校网络创客季陶然、喜欢网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苏香、外省市来学习技术的熊家兄弟、合作创业的同学饶琳娜等年轻人,在社区生活或调研活动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原型,可以说是有了这些有血有肉的人才有了如今小说中的群像。群像叙事本不算特别新颖的手法,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和影视创作中都时有运用,为了多角度呈现社会治理,表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反映改革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会不可避免地将涉及的人物对象泛化和立体化,不再囿于人物的“主角性”,而是全面地呈现时代的群像景观。
起初,文中几个主要角色对于“新城”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但深探其背后都有原因。男主夏棘青是一个归国侨眷,因为长期生活在国外,对国内新兴城市的发展知之甚少。文章开篇,他的跑车就卡在了农田边的灌水石渠里,看着周围尚未铺装完毕的路面和大片原始的土地,这种强烈的落差感让他在“花样共享时”上开始花式吐槽。父母口中欣欣向荣的新城竟成了“画大饼”,这种强烈的落差所产生的愤恨便有了夏棘青眼中的“新城”。“新城”一方面代表着城市还未开发完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切建设方兴未艾。新小孜眼中的“新城”却是上升的空间。这满栽绿植、设计别致、道路干净的城市,不是生长在边疆厂矿的她所能渴及的。夏棘青眼中简陋的房子是女孩父母倾尽一生积蓄才能换得的家。在新城建设的初期,监控安装不完整,小偷偶有出没,面对这样的窘境,民警谭鸣声担心这片“新城”没能迎接好新来的居民,也会反省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他是“新城”的原住民,是真正目睹农田变平地、土方变高楼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守护者。双重身份的叠加,使得这个角色对“新城”的感情更为复杂。夏棘青的奶奶是见证新中国沧桑变化的一代,正所谓经历过苦的人更珍惜甜,她眼里的“新城”定会像自家门前的花园一样生机盎然。类似这样的角色还有许许多多,每个人的背景不同,致使他们看到的“新城”也迥然不同。群像化的人物编写不是为了突出阶层意识,也不是有意刻画矛盾,这只不过是数十万迁入人口的缩影,是在这些角色的合力下才让读者看到一座有苦有乐、切切实实的“新城”。
整部小说几乎就是围绕东江新城的建设展开的,新区相对滞后的公建配套建设和服务资源短缺,令百姓的生活有些不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夏棘青以“毛毛虫”的网名在网络上发文抱怨,一时间成了“网络刺头”,他的网络空间成为影响、聚集市民情绪的平台,很快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而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打破“新城”困境的过程。
作者在情节、语言、笔法上做了诸多尝试,试图打破现实题材偏于严肃的印象。就情节而言,文中新小孜的妈妈想买孜然、草果、辣椒面来做边疆小吃,夏棘青的妈妈想买芝士和罗勒碎做西餐,两种饮食习惯在“新城”遇到了相同的麻烦。这种相对特殊的调料在商超遍地的老城区自然不难购买,但对什么都在建设中的“新城”来说,却是个实实在在的难题。作者顺势让做不了早餐的两家人“坐到几张擦不尽油腻、面粉、残渣的矮桌上,和一堆着急抢到早餐、塞饱肚子的居民一起吃早餐”。这样的极具“烟火气”的描写手法,一下子就把早晨七八点的早餐店推到了读者眼前,既展现了两家人的对比,又可以带出后续解决购物问题的剧情。除此之外,语言上的智慧也被作者巧妙地记录了下来。书记项葵生在走访特殊群体的时候被塞了几块饼干,他吃出变质之后,并没有立刻说出来,而是故意说“饼干好吃,全带走了,晚点再还双份的”,这样的语言艺术既真实,又富有智慧。笔法上,作者创作了大量卷首诗,诸如“努力飞翔的翅膀,加速度激起微尘,暗蒙了新域的轮廓,硌疼‘新城’沙砾中的模样”,几句简单的话就把新城的环境交代清楚。虽然文笔和韵脚还有待润色,但看得出作者是在努力融入这种创作形式。相似的创作尝试在一众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中也能看到,如《在群山之间》里兼具诗性的环境描写和求真尚情的叙事散文等。
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不应是一个纯独立的文体,它可以从报告文学中取材,从剧本中提取起承转合的节奏,从诗词中学习辞藻,从旅行文学中参考纪实和抒情的比例,如此来说它确实是写作难度非常大的一种文体。这类题材的创作容易出现客观真实性过剩而艺术性、文学性、叙事性相对不足的情况,《不负韶光》中作者做出了规避的努力,但仍然能看到一些进步空间。作者的工作经历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但对于素材的高度提纯、剧情节奏的把控、精准的台词书写等才是实现现实题材小说转化更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