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令”之后清朝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别被电视剧骗了!
“剃发令”之后清朝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别被电视剧骗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的汉族男性,自周朝开始15岁就束发为髻,这一点,从出土的一些文物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束发,在古代的中国,不仅代表着成年,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但是,到了清朝,由于满人入关,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习俗,其中,一项就是将“束发”改为“留辫”。在很多清朝的影视剧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清朝的男子都留着“阴阳头”,就是头的前半部分剃光,而后边编着长长的辫子。
当然,在港台的一些清宫剧当中,也有不剃头的,只是在后面留着一条长辫子。那这两种梳头的方式,到底哪个对呢?其实,这两种梳辫子的方法都不对,如果在清朝,哪个男的敢这么梳辫子,那么,必定是人头不保的。
那么,清朝男人的辫子到底应该怎么梳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清朝由原来居于东北的女真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了“剃发”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作为臣服的标志。
其实,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梳法。顺治作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其统治时期,对于辫子怎么梳,有着非常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刚入关的时候,满清政府把愿不愿意留辫,与肯不肯当顺民同等看待,当时就流行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剃发令”,也就是说,不按照朝廷要求剃头梳辫子的人,会被视为叛民,是要被杀头的。但是,即便如此,剃发令颁布之后,还是遭到了江南地区众多民众的反抗,更因为清政府强制推行剃发令,而激起了众多民变。
话说,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陈确集》卷三十)杀戮之多,可以想见。而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说三百多年之后,先生的小学历史老师讲起来还“眼含泪花”。(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在清朝初期,辫子的样式有一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就是只在脑门心处留一小撮头发,然后,将其梳成一条细细的小辫子,而其他头发则一律剃光。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形象,笔者认为:这不亚于曾经的杀马特造型,也难怪,大家会因为剃头而奋起反抗了。
为了让民众剃头留辫,清政府可以说是软硬兼施的。
他们一方面称“金钱鼠尾”是一种美化,是新朝的雅政,另一方面则威逼利诱,不剃头,就杀头。而且,头剃的不对,也会招来杀身之祸。
在顺治四年,一个叫做丁泉的老百姓,只在头顶周围剃了少许头发,然后,留了一个小辫子,虽然,他剃了头,留了辫,但是,因为不合规,还是被处斩了。不仅他自己被砍了头,连带着他所在县城内的官员、家属、邻居都一并受到了牵连。
所以说,在当时,留辫和剃头是一套动作,不能断章取义蒙混过关,否则,也同样人头不保。这个鼠尾巴造型的辫子,人们一梳就是一百多年,直到清朝乾隆时期,这款发型得到了些许的改良,在头顶留下的头发面积扩大到了巴掌大小,辫子也粗了不少。
那个时候,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境内,看到中国男人都梳着这样的发型,还给起了一个形象而亲切的名字,叫“猪尾巴”,而这个造型也成为了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男人的第一印象。至于,老鼠尾巴和猪尾巴相比哪一个更好看些,我觉得真的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了。
到了清朝的晚期,也就是周星驰电影中苏乞儿生活的时代,清朝的“辫子”造型又发生了变化,就是头上留下的头发更多了,而当时的男人们,也为能拥有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而感到光荣,人们对这条辫子的称呼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形象地称之为“牛尾巴”。
这个时候的辫子,与我们现在在影视剧当中看到的辫子,其粗细程度大体相同了。就这样,中国人的辫子一留就是三百多年,无论在外国人眼中是多么的可笑,我们却一直以辫子为美,以辫子为荣,从当初的逼着留,到后来的,不让留都不乐意了。
这就像是鲁迅先生在《风波》中写的那样:七斤因为有人要剪他的辫子,吓得连城都不敢进了。到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首由军政府贴出剪辫告示:“自武昌起义推翻清帝,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但即便这样,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将其剪掉。
满清入关,统治了中国三百多年,而关于辫子的演变也大体如上所说。所以,回归到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清宫戏里的男人们留的辫子造型,其实,是与历史有出入的,并非绝对的还原。但影视剧之所以没有按照历史的实际情况来做造型,想必也是从美观角度加以考虑了。
试想一下,让英明神武、风流倜傥的乾隆爷,梳着一条“猪尾巴”辫儿在观众面前晃悠,相信,再流量的英俊小生做主角,也难逃让观众笑场换台的命运吧。所以,还是那句话,历史是历史,影视是影视,有参考,也有演绎,真心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