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是谁写的?《汴京之围》讲了什么内容?
《汴京之围》是谁写的?《汴京之围》讲了什么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汴京之围》完整的还原了靖康之难的历史细节,这场战事直接导致北宋灭亡,一个朝代从盛世到毁灭也就短短三年时间。《汴京之围》的作者是著写过“帝国密码三部曲”和文化游“亚洲三部曲”的郭建龙,这次郭建龙把北宋末年宋、辽、金三方之间的关系立场以史料为基础,想要尽量通过文字还原出靖康之难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期间太探讨了北宋由盛转衰的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就来看看这本书的短评吧。
《汴京之围》短评一:
作者:晓林子悦(来自豆瓣)
1126年,在中国历史上是靖康元年。金兵逼近汴京,大宋风雨飘摇,经历一年苦苦挣扎,终于沦陷,金人裹挟徽、钦二帝等宗室成员与大批妇女、钱财北去,史称“靖康之耻”。
王朝兴亡乃常事,但1126年的诡谲波澜与惊心动魄,超乎寻常。后世人们经常感叹:一个太平盛茂、人物繁阜、看上去很牢固的政权,到底是怎样“作”死的?在它向着终局走去的那些关键的时刻,它的决策者为什么会错误至此的呢?
尽管相关作品浩如烟海,郭建龙的《汴京之围》仍然值得品读。作品展现了1123~1126年北宋的外交、战争和人,建立在大量史料基础上的叙述极其细致,结合叙事的评鉴精简到位,寥寥数语就能引人深思。很好地揭示了,“汴京之围”这张大网到底是怎样织成的。
1.艮岳论
全书以太湖石进京为切口,开启这一场祸事的肇端。
作者列明了巨石体量和当时的河道、城池建设概况。这一路,过桥拆桥,过城拆墙,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皇帝自鸣得意,作御制《艮岳记》歌颂自己的功德;臣属挖空心思媚上欺下,进谀诗说逢迎奉承,统治危机迫在眼前,朝廷却毫无意识。
《红楼梦》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有言:大族的衰败,常由子孙败家败业始,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北宋王朝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大体上的稳定发展,至徽宗而趋于巅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盛极而衰,古有言之。
巨石抵京,朱勔加官进爵,石头获封盘顾侯,并赐“神运石”。这一年,宋徽宗还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收复了幽州。这一年,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花团锦簇。
2.徽宗像
《汴京之围》绘群像,徽宗是关键人物。本书集中讲述徽宗最后的两三年,不过,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其思想踪迹,若想全面了解徽宗其人,可以结合美国汉学家、宋史学者伊沛霞的《宋徽宗》一起阅读。
伊沛霞对宋徽宗的诠释要比传统的历史学家更具同情心。1100年,年仅24岁的哲宗病逝,无子,赵佶继兄位,他的继位牵涉宫斗,有点意外,他从前没有接受严格的帝王训练,以一个闲散王爷的身份游戏人间,因此造成他在政治谋略上的“天真”。浪漫艺术气质,对君主来说不仅无益,甚至有害。伊沛霞说徽宗有两个性格缺点,即虚荣与过分自信。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精力充沛的聪明人往往不甘平庸。徽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而在政治上,渐渐也相信自己能成为英主明君,把收复燕云十六州视为建功立业超越前人的目标。
外强中干,不务实事,骨子里的懦弱和耳根子软的毛病,就是赵佶的性格。这也解释了徽宗在1123年之后对辽、金态度的反复。他作为“佞道昏君”永远挂在了耻辱柱上,假使1123年之后的历史是另一番图像,或者徽宗殁于1123年,对他的评价又会是怎样的呢?
3.内外策
伊沛霞的《宋徽宗》也以艮岳落笔。不过,她认为后世以花石纲批徽宗骄奢主要体现了中国历史惯有的道德教训。这个看法有些轻淡。从《汴京之围》可得,北宋连年支付辽和西夏的银、绢岁贡,国库本就负担沉重,花石纲激发民怨沸腾。1120年爆发的方腊起义就以反对花石纲为号召。假如方腊起义与稍后的宋江起义没有在这个敏感时刻爆发,军费开支等一干用项就会大幅减少,大宋北境就不会如此空虚。为了应付民间舆论,徽宗决定采取攘外以安内的方法:利用对外矛盾来化解民意,把百姓的不满从内引到外。
契丹兴而辽天祚帝昏衰,两族仇怨日久,宋室若坐山观虎斗,让北境的敌人相互缠斗消耗,即可渔利。然而徽宗听从童贯、蔡京等人的怂恿,联金抗辽。宣和元年(1119年)遣马政等使金,相约合力攻辽。次年,又遣赵良嗣使金,与金人约定,金攻辽中京,宋攻辽燕京,灭辽之后,宋只求收回五代石晋贿辽的故地,而将输辽的岁币,转输予金。约议既成,然而大宋战力乏弱,燕京反为金人攻下,随后宋廷只得以钱财换取燕京,力图以扯皮的外交辞令争取利益,拙劣的外交政策反而让金人摸透宋室的纸老虎气息,燕京及六州财富皆被金人席卷而去,留给宋的只是几座空城。
1123年,阿骨打死,弟吴乞买立,是为金太宗。攻宋提上了日程。
4.群臣相
本书出场人物众多,其中一大群体,就是北宋的文臣武将。身为臣子,他们要履践职责,他们的表现也是人性复杂的多样化呈现。
马扩因勇武而获得金人的尊重。赵良嗣的长袖善舞虽然为北宋争取到了燕京,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老将种师道戎马倥偬,无力回天,病逝于1126年。张孝存率太原民众死守孤城,团结自律,粮绝而城破。
降将张觉,这个不算起眼的人物,却被作者放在一处聚光灯下。张觉是辽国时期的平州节度使,叛辽投靠金,复叛金投宋,而宋在金的压力下,杀了张觉,递交首级。而张觉是被宋军之中最能打仗的常胜军统帅郭药师收留的,因此这一事件招致了郭药师和常胜军的不满。后郭药师投金。
李纲,汴京保卫战,时势造英雄。本书并未极力刻画李纲的英智,尽管他抵住了第一次围城,却无法再次创造神话,因为他手中无兵马,因为他也是一枚棋子,就算有好的计谋、好的建议,皇帝听不进去,他就是无用的。
“战”和“守”,两派势力争论,两种对敌概念。最怕举棋不定、朝令夕改,而徽、钦二帝都犯了这个大错,既让臣子无所适从,军事进度遏止,也让金人鄙视宋人的不诚信。这样的做法也寒了有作为的臣下的心,最后围绕皇帝周围的就只有一群小人。
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在1126年末暨之前先后伏诛,虽然挽回了钦宗的一点威仪,然后有信仰的人心和有秩序的官僚阶层已经没有了根基。越到后来,越是咄咄怪事,君不君,臣不臣,气节尽丧,谄媚偷生。
5.钦宗冤
书中详细描写了钦宗继位的场景。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金军兵临城下,徽宗慌急称病,太子被哄骗到大殿,然后被众臣强拉上位。一直生活在宫廷内院的这个年轻人,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迎来了他的帝王生涯,而且必须担负挽救国家命运的重任。
至靖康二年(1127)四月北宋亡,钦宗在位不过一年有余,但他承受的唾沫星子与他的父亲毫无轩轾。人们说他和他的父亲一样优柔寡断,反复无常,没有政治判断力。但是,公正而言,并没有时间给他培养政治经验,大船已漏,掌舵的就成了罪人。这是宿命。
钦宗之失,在于用人和策略失误。他在位仅一年多,就走马灯式地换了二十六名执宰大臣。在汴京局势缓和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处理好宋金关系,也没有挑动金内部不同派系斗争的能力,反而附耿南仲、排李纲,专主合议,后期信任的几名大臣也都是怯于公战、勇于私斗,或者头脑僵固愚笨不晓变通的老臣,该战时未战,该议和时未和,该逃时未逃,终至于让自己陷入绝境。若在正常情势,或能守成之主,亡国君王哪有人权?
李纲《梁溪全集》评价钦宗“忧勤恭俭”而“英明不足,不能分辨忠邪”,“为小人所惑,故卒误大事”。印证《汴京之围》钦宗所为,冤,也不冤。
6.宫娥恨
第十六章名为《战争中的女人》,读来尤其滋味难言。
男人之罪女人偿。汴梁的金银无法满足金人欲望,皇亲后妃公主宫女折价所得,竟然抵得上缴黄金数的两倍半还多。正如作者所言,从这个意义上,汴梁城是女人们救下来的。
“幼富贵兮厌绮罗裳,长入宫兮陪奉尊阳。今委顿兮流落异乡,嗟造化兮速死为强。昔居天下兮珠宫贝阙,今日草莽兮事何可说?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誓速归泉下兮此愁可绝!”据说这首宫词出自不堪羞辱投水而亡的钦宗朱后之手。北路崎岖,有女无数病故途中,亦有女无数抗暴自戕或被残害,更多女子身如浮萍,辗转于威权的摆布。
作者没有一味歌颂女子的节烈,把她们摆放在冰冷死寂的祠堂神坛。作者列明详细的皇帝后宫报告,开封府将她们登记下来,并非出于怜悯,而是为了核对货物“数量”和“品质”,更好地执行“卖钱”的工作。图表显示了这些正常现实生活里不能拥有完整姓名的女子,在那种诡异的历史情境里反而拥有了“自我”,呈现了鲜明的个体的遭遇。
从列表来看,后来有些女子成为了正妃、次妃和夫人,作者也从文化差异和人类学视角指明,掳掠妇女是游牧民族的习俗,这种习俗事实上也带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和人类基因重组。但是,这并不是战争和掠夺的借口,更不是女子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借口。
除了以上这些线索之外,本书还有许多支线,比如战事的进程、战况和兵马安排,以陈东为领袖的太学生运动,狂热崇奉道教、撒豆成兵以抗敌的可笑场景,汴梁围城之时的吃人惨况、治安乱象,金国内部的王族派系,后来成为南宋高宗的赵构去向,等等。在作者的妙手之下,经纬交叉,罗网密织。一条条线构成图像,所有图像构成全景,描绘了中国历史黑墨淋漓的一页。在其中,我认为作者写出了最核心的一点,即:北宋君臣怎样同心协力地运转庞大的官僚机器,织成了这张网,就这样把自己困在其中,而后世需要怎样抽丝剥茧去解读其中的历史密码。
《汴京之围》短评二:
作者:文若(来自豆瓣)
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不可遗忘的一段“痛史”中国北方再次沦为异族之手。这个责任宋徽宗赵佶要负全部责任,此人被掳到北方后好吃好喝做囚徒太便宜他了,他那两个儿子也是混账王八蛋,死不足惜的窝囊废。“海上之盟”后宋金外交联合灭辽的同盟两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宋徽宗言而无信,阿骨打贪得无厌,归根结底宋在军事上的极度无能助长了金的野心和胃口。赵佶在取得燕京后一系列的操作断送了中国和他的王朝。受降张觉和结交天祚帝都给了金人进攻的口实,处死张觉又寒了军士们的心。赵佶沉浸在恢复故土的“不世功业”中,阿骨打去世后的完颜家族卸下了道义的包袱,冷静的调集军队,闪击战开始了,十二月一日金军从燕京进军,二十三日赵佶甩锅退位,次年(靖康元年)正月初八,金兵就已攻到开封城下。宋朝武备松弛,河北毫无抵抗之力,这个时间(一个月左右)和安禄山起兵到攻到洛阳的时间差不多。如果赵佶在灭辽之后能够听取马扩的建议加强武备,金兵南侵的速度慢一些的话,事态会不会有不同的发展?
钦宗无奈接过父亲的烂摊子,好在大宋还有李纲。第一次汴京之围钦宗相比于其父并没有好上多少,慑于金人兵锋,主意在和。最终以赔款和割三镇为结束,然而钦宗又和他父亲一样短视,不愿履行合约的他让金人失去了耐心,于是又一次斩首行动、又一次汴京之围,然而这次和谈只有耻辱,汴京也没有李纲。宋廷外交和军事上的双重失败,赵佶赵桓父子的短视与无能惊破了东京梦华。在粘罕一步步的安排下,那一支皇族俘虏浩浩荡荡北上了,汴京繁荣不再,耻辱一千年间仍然铭记。
北宋的灭亡,宋徽宗赵佶毫无疑问是负主要责任:
一、宠信奸臣,耽于享乐,闭塞言路,民怨沸腾。
二、花石纲劳役逼反方腊,东南动荡,北境不宁。
三、没有用人能力第一条已经说了
四、军事无能,对辽战争一直判断失误,对金判断也是。
五、毫无外交能力,敌弱则自大,敌强则一味忍让。
六、金人来侵只想撂挑子逃跑,毫无责任感,且宋之西京、南京不去却一路跑至扬州,懦夫之至。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懦夫却能在东北安享晚年甚至还有空生子。读完我丝毫没有对书中为了显示敬重用的“皇帝”字眼感到神圣,相反只会感到恶心。这种天命的把戏就像郭京的魔术一样被捅破了只剩下千古笑名。但这四个月的围城、大雪下人相食的残状、北去路上妇女尽为人辱的悲景,不忍卒读。
本书内容详实、叙事简洁明快、引用有据、议论不多,是相当不错的读本。另外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游牧民族军队以劫掠为生,所以生命力和战斗力都极强,但一旦正规化、帝国化后以薪俸为收入来源战斗力必然下降,这是金、辽、元、清前后作战能力差异巨大的原因。金人北归后也会渐渐走上辽国的命运,南宋王朝也会幻想着联合蒙古收复失去的土地,当然临安的事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