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军队为什么能从几万扩充到几十万?
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军队为什么能从几万扩充到几十万?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最根本的原因,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平民崛起。春秋时期诸侯只能向下级贵族征兵,战国时诸侯可以直接向数量庞大的平民征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分封制贵族社会向郡县制平民社会转变的重大历史时期。这个转变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变化又使生产关系随之变化,最终,诸侯征兵的兵源随之大幅度扩大。一、背景:生产力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春秋时期,土地与经济的形式还是“井田制”。到了春秋晚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不用在井田上干活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于是好多农民就从贵族的土地上离开,出去自己开垦一块地,这样不但自由了,还活得比原来更好。从井田制的土地约束,到私田制的平民自主生产,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化。铁器与牛耕的普及,使这会的构成关系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原来的贵族庄园渐渐衰落,而农民聚居的村落日渐增多。贵族的力量在衰落,平民的力量在增强。
(井田制)二、变法:层层分封改成国君直接面对平民百姓,兵源大增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改变,催生了社会治理随之改变。这就是战国开始各国变法的逻辑。原来,诸侯国君向下分封大贵族,大贵族再向下分封小贵族。提供军队是各级贵族对上级贵族的义务。(国君到贵族的层层分封制)国君如果想打仗,就需要向下级贵族提出要求,让他们提供军队。下级贵族自身有一些人马,然后再向下一集贵族征兵。春秋时还有一个特点:打仗是贵族的事情,平民没有资格参与。因此,各级贵族子弟构成了军队,从军官到士兵都是有贵族组成。贵族人员组成、自负装备成本,因此,国君所能征集来的军队是有限的。因此,常见上古以及西周时的战争,有几千人的军队参战,这规模已经算得上庞大了。
既然兵源是贵族构成,还要自己负担成本,这样下级贵族对战争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国君无法组建大规模的军队。但是,现在社会生产关系变了,贵族衰落、平民崛起了。社会的结构大致变成这样:(社会由国君直接面对平民)这样一来,原来的政治制度就不适应新的社会关系了,因此,各国先后开始变法。变法越彻底的,国君力量就越强。变法就是用各种制度激励平民参与国家的各项活动,主要就是“耕和战”。耕还好说,战是玩命,老百姓不愿意怎么办?那一个是国家暴力胁迫,另一个就是制度激励。
比如商鞅的军功爵位制。根据杀敌数量给予不同的爵位,简单明了。而爵位就是经济利益和地位的代名词。这样,兵源成百上千倍地扩大,平民产业打仗的积极性也有了,几十万数量的大规模军队就能建立起来了。三、扩大军队的必要性:战争目的变成了灭国,战争方式变为尽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国君因此有必要设立几十万规模的军队。
春秋时期的战争,各国依然还有道义可讲,战争的目标主要是大国维持当时的国际秩序,即“尊王攘夷”。大国强国的战争目标并不是侵占别国领土或者灭国,而是为了当时人们心中的道义:尊崇周王室,反对夷狄对中原各国的侵害,帮助弱小国家反抗侵略甚至复国。春秋时期战争具体形式也与后来不同。由于军队是由贵族组成,战争方式是按照一定的“礼”进行的,按规则开打之后,打到一方认输为止。春秋时战争并不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几乎类似点到为止。而到了战国时,战争规模急剧扩大,战争目标也变为占领别国土地。这种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人口大量增长,各国都觉得有必要扩张领土;其次,国君的个人野心和征服欲望在膨胀。这导致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大不相同。战争的方式从点到为止改为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一直杀到一方无法承受为止。
同时,士兵来自受到变法激励的平民,也有杀敌的动力。战争的目标就是占领领土、直至灭国。既然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地步,那当然要拼尽全力。因此,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惨烈程度也空前提高,动辄数十万人厮杀,一场战争下来双方可能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战国时的惨烈战争)结语:从春秋到战国时代,诸侯扩大军队的规模,既有条件也有必要春秋到战国时期,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剧变的时候。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思想有了大的突破,百家争鸣;社会的力量需要重新整合,平民崛起,诸侯因此变得更有力量。再加上诸侯的征服欲望,以及定天下于一以止战的最高目标,各国军队就开始膨胀,从几万扩充到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