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先生蒲松龄婚姻生活怎么样:他很爱妻子吗
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蒲松龄的祖辈是中小地主阶级,后来以较为丰厚的家底用来经商,所谓经商蚀本,在经商的道路上家族渐渐的败落之后,蒲松龄便刻苦读书,希望以后能有一番作为。这是蒲松龄简介中的家庭情况介绍。
蒲松龄雕塑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一时间声名大噪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在以后的科举考试中,却是屡试不第,这使得蒲松龄很是气馁,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屡试不爽而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在逆境中前进。黄天不负有心人,蒲松龄71岁时考成贡生。这是蒲松龄简介中的仕途介绍。
为了维持生计,他同时做了很多份工作,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蒲松龄还在村里给人家做私塾先生教书,以这两项工作来维持生计,常常的饮食就是自炊自啖,小米白粥,佐以菜蔬,这便是一天的伙食。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将近42余年。蒲松龄由于自小的生活环境所致,一生中很少外出旅行,济南算是他居住时间较长的城市,这也是在济南可以找到许多蒲松龄所留下的诗作的原因。清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挡住他的创作的脚步,他的大量的诗作流传至今。这是蒲松龄简介中的他的生活现状的介绍。
蒲松龄之妻
蒲松龄之妻是刘氏,刘氏是离蒲家庄二十多里的道口村的一位乡村秀才的女儿。刘氏从年轻的时候就很勤快,善于做家事,是一位贤内助,刘氏的防线织布,搓麻绳的活络比其他的家庭妇女都要拿手,由于操劳过度,还落下了胳膊疼的病根。
蒲松龄画像
刘氏这个人在生活上将蒲松龄的父母,以及蒲松龄照顾的无微不至,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女子。对于丈夫也是言听计从,百般疼爱。蒲松龄之妻刘氏在家庭的维持上很是节俭,与蒲松龄生活的这几十年里总是省吃俭用,把好的总是留给在外教书的蒲松龄。这使蒲松龄很是感动于感激。一直到刘氏去世,蒲松龄很是对她念念不忘,甚是心疼。
蒲松龄之妻刘氏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妇女,她基本上不认识几个字,兢兢业业的照顾着蒲松龄的起居生活。蒲松龄的很多诗词和著作都是来自于刘氏的本身,对于刘氏来说,在蒲松龄的创作上,两个人几乎是没有任何交流的,因为刘氏没有文化,不认识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两个人彼此间的生活。
蒲松龄在十九岁考试第一获得认可之后,之后的几十年里总是名落孙山,蒲松龄之妻刘氏在蒲松龄五十岁左右的时候,曾劝解蒲松龄放弃科举考试,她认为这么多年了都没中举,这就说明蒲松龄没有高官福禄之命,可以看出刘氏是一个非常懂得知足的人。
蒲松龄后人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蒲松龄后人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从现在发现和可以查证的资料来看,蒲松龄女儿的相关记载是很难找到的,而关于蒲松龄的四个儿子的资料则有一些记载。蒲松龄的四个儿子中长子叫做蒲箬,第二个儿子叫做蒲篪,第三个儿子名为蒲笏,而第四个儿子则是蒲筠。其实,除了这四个儿子的记载之外,能够从诗文中看到的还有蒲松龄的长孙也就是蒲箬的长子,姓名叫做蒲立德。
蒲松龄与儿子画像
蒲松龄后人中很多人都受到了蒲松龄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蒲松龄早年忙于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少亲自教育他的的子女们因而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另一个原因则是蒲松龄的一生都没能实现自己的对科举和仕途的梦想,因而他就把自己想要取得功名的心思很多地寄托在了自己的后人身上。根据蒲松龄曾经写下的《聊斋诗集》,从中间能找到20多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而写下的诗篇,这些诗篇的内容就是试图教育蒲松龄后人在钻研科考方面的技巧以及表达他呼吁子孙们博取功名的强烈愿望,从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自己后代教育的严格。
蒲松龄对后代的严格也并非没有收获,蒲松龄的长子蒲箬就曾经成功地通过了秀才的考核,之后还做了贡生,成为贡生之后当地的知县还曾经为其亲自题匾,虽然蒲松龄后人蒲箬并没有在科考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但他在功名之路上比蒲松龄走得更远,而且之后也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蒲松龄的意志。
蒲松龄儿子
作为一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儿子并没有可以与父亲匹敌的文学成就,但是关于蒲松龄儿子的记录还是可以从古代典籍上看到一些的。根据典籍的记载,蒲松龄一生中有一共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按照年龄的大小排序,分别叫做蒲箬、蒲篪、蒲笏、蒲筠,而蒲松龄一生中花费最多经历的两件事,一是从事文学创作,二就是全身心投入古代科考中,反观他的四个儿子,大儿子蒲箬最高做到过贡生,二儿子没有任何功名,三儿子和四儿子分别是廪生和庠生。
蒲松龄形象画
蒲松龄早年的人生经历并不顺利,而常年的奔波也让他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很少有时间顾及。之后蒲松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接下来的时间蒲松龄把很多的经历和关怀都分摊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从蒲松龄的文学著作上来看,有据可依的就是蒲松龄所创作的《聊斋诗集》,其中有多达20篇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诗歌的主题也始终没有离开劝诫自己的儿子考取功名这个主旨。
在蒲松龄儿子中,大儿子蒲箬和蒲松龄的性情和人生际遇最为相似。因为蒲松龄常年在外面游学很少回家,所以他的大儿子蒲箬很小的时候变担负了管理家中的事务以及教育下面几个弟弟的责任。蒲箬经过多年的苦读之后,不仅仅成功通过了秀才的选拔考试,之后还做到了贡生这一级别并且得到了当地知县亲自送来的牌匾,而蒲松龄的其他儿子中除了老二以外都在科举的道路上有了一定成就。即便如此,最为突出的蒲箬最终也没有能够在文学上得到像蒲松龄一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