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文化历史百科
资料查询

契丹辽朝:是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开山鼻祖

2022/5/12 8:42:48680 个作者有用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一国两制”早已耳熟能详。但是说起千年前辽朝就已实行“一国两制”,恐怕很多人并不知情。有人认为,辽朝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它推行的“一国两制”,它为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朝代,如元朝、清朝等,提供了一个最早的成熟的参照样板。说起辽朝的“一国两制”,有一个名为韩知古的汉人不能不提。他是辽朝最早受到朝廷重用的汉人之一,而他的家族也是辽朝势力最为显赫的汉人家族,他的孙子韩德让甚至一度把持了辽朝的实质大权。

让汉人管理汉人,是辽朝立国之初就有的一个创举。当时契丹境内汉人很多,一部分是因避唐末之乱逃去的,一部分是被契丹掳掠的。韩知古6岁时就被掳去北方,但“因祸得福”,后来作为陪嫁的奴臣,随述律平(淳钦皇后)一起进入辽朝皇宫,得到皇帝耶律阿保机的赏识,成了高级参谋。之后阿保机又委任他总知汉儿司事,负责管理境内的汉人和制定礼仪。不过,境内日渐增多的汉人以及汉文化的冲击,让阿保机有些始料不及。而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和“车马为家”的生活习俗,以及长城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也让阿保机不可能完全复制汉人的生活方式。于是他接受另一位汉人谋士韩延徽的建议,在境内建立了许多州县城堡(又名“头下军州”),将汉人集中起来,保留他们原有的习俗。头下军州是辽朝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

早在唐朝末年,日益强大的契丹族屡屡南下侵扰汉地,并以俘掠的汉人建置城寨,这些早期的城寨大都隶属于各级军事贵族,成为头下军州的早期雏形。《辽史·地理志序》在解释头下军州的缘起时说:“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这里的“投下州”就是头下军州。可以说,头下军州管理模式的成功,为辽朝在征服的渤海国和燕云十六州实行“一国两制”奠定了基础。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给他的“父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献上一份大礼——登记燕云十六州田产和户口的“图籍”,从此辽朝按籍索赋,按图征税,正式成为该地的新主人。燕云十六州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北部的范围,它的最北面是以北太行山、长城与游牧的契丹人为界,汉人人口超过40万户,人口总数远远超过了辽朝腹地的10万多户契丹族,成为辽朝第一大民族。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汉人,成为辽朝统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因俗而治”的政策出炉:燕云十六州启动汉人管理模式,契丹则延续部落式旧制,这就是《辽史·百官志一》里所记载的“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朝自此正式开始了“一国两制”的管理模式。“官分南北”是“一国两制”的基本行政框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也就是说,“北面官”统领契丹各族,“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便是辽朝“一国两制”实行后最早任命的一批汉官之一,从上京留守到南京(今北京)留守,最后做到西南面招讨使。

辽朝灭亡100年后,契丹皇族后裔、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耶律楚材,已成为一个地道的儒者。当时蒙古贵族以征服者的姿态驾临中原,有人向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建议:“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幸亏耶律楚材极力劝阻,中原才免遭成为蒙古人马场的厄运——耶律楚材老祖宗的治国理念在百年之后依旧产生着影响。辽朝的“一国两制”,也为后来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某种制度基础,在元朝、清朝乃至今日中国的“一国两制”上,也能看到辽朝的影子,比如说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清朝在蒙古推行的“盟旗制度”,都被视为辽朝“一国两制”治国思想的延续。

让习俗迥异的民族在社会进程中自然融合,辽朝较好地把握了分寸,从而延续了200多年的国运,“一国两制”的治国理念注定会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而它留给世人的诸多惊叹,也以壁画的形式得以留存,成为值得后人挖掘、借鉴的珍贵遗产……


觉得这篇写作素材对您有用?您可以 ——

加入我的收藏 复制本文地址
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

查阅资料SC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