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 谈中世纪饮食文化
中世纪时平民会在居室中央堆起柴火煮食,以求暖遍全屋;用炖炉烹调则为了省柴火,也减少肉汁流失。
中世纪饮食文化泛指欧洲中世纪(从5世纪到16世纪)的饮食习惯、烹调方法和餐桌礼仪,这套饮食文化跨越近千年,涵盖严寒的北欧和酷热的地中海,屡经转变和更替,成为今日欧洲菜系的基础。随着欧洲文明的扩张,其影响见诸世界各地。
从古时起,面包已是欧洲的主食,面条、麦片亦常见于民间;常用调味料有浓酸果汁、酒和醋,伴以白糖和蜜糖,令当时的菜式偏向酸甜。一如不少古文明,肉类同样是富人之食,而以猪肉和鸡肉最常见,牛因为有农业价值而较少入馔。当时的欧洲人亦喜好杏仁茶,在四旬节更会用来代替动物奶。
虽然外界往往视欧洲为一个文化单元,但它幅员广阔,而且古时交通不便和保鲜方法不周,各地会因应不同就近的特产而发展出不同的饮品习惯。
当时虽然有“进口”食品,但价格高昂,只限于贵族享用。这种以食物区分贵贱的传统,在古欧洲十分常见。当时只有贵族有资格“浪费”食物,享用不同香料,而未进身贵族的富商却要受制于禁奢令,不得滥用食物。社会上亦普遍认为食物质素与进食者有一种神圣和自然的联系,下层人民应当吃粗糙、廉价食品,而富人要享用精致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