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韵:积淀历史的羌族音乐
羌族的历史究竟有多远?有研究称羌族乃是汉民族的前身,属炎黄一系西羌之后。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即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当时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西北部。唐时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部分同化于汉族。而今,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等县的一支,则是古羌人留下的后代。他们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许多人认识“羌”字,都是源于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现今流行在羌人中的羌笛早已经过多次改良,是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双管双簧,竖吹,多为六孔,但并无严格的形制,因此音律各异。一个“怨”字,似乎概括了羌笛独特的表现力。其声清脆高亢,多用连续的大二度颤音,徐缓悠长,听来有悲凉之感,使人恍如回到唐朝荒凉的西北边塞之地。
而事实上,今天羌族的居住环境已与古代有很大不同,这里风峦叠嶂,河川密布,有很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著名的黄龙风景区所属的松潘县内,有一个小姓乡,生活在这里村寨的人们除了有着山民共同的淳朴、坚韧外,还拥有一种特别的才能——演唱古声部民歌。羌族古声部民歌又称羌族多声部民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歌唱时,先由一人起调,随之有人和音、补音,少则几是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气势恢弘。
羌族的民歌种类繁多,由于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复杂的唱法与唱词仅靠祖祖辈辈的口传心授来传承。有的歌谣历时极为久远,如《大禹受命继承鲧之父业治理洪水》,歌词中唱到:“禹啊大禹,你是属于天下的大禹。你是一轮五彩烘托的红日,已经冉冉从地平线上升起……”
由于羌族历史上曾连年征战迁徙,因此民歌中也不乏鼓舞士气的战歌,如《出征歌》,旋律哀怨、悲怆,即使听不懂唱词,也会被他们虔诚沧桑的唱腔打动,体味到沉重的历史感。“莎朗”是羌族的锅庄舞,喜庆的日子里,全寨人着盛装围火塘或场院边唱边舞,气氛欢快而热烈。
对羌人来说,有歌必有酒,有酒必有歌。“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因此羌族男人皆有海量。羌族中还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接待礼仪——饮咂酒。饮前,主客轮流以细竹入坛中吸酒而饮。《晏》,意为酒歌,是羌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歌载体。演唱时主客并排而坐,由主人和客人轮流对饮对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遗风重重,古韵律袅袅,想是不难觅到临江横槊,胸容天下的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