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热点观察
圈内事记

中国网络文学起源说的质疑与辨正

2022/2/21 8:15:00100 个作者有用
关键词:

近日,学界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之争引发了各方关注,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类:一是代表作起源说,主要是以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和1997年罗森的《风姿物语》为起点的代表作判别之争;二是事件影响起源说,是研究者根据《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引发的创作热现象以及2008年“网络文学十年盘点”、2018年“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评选等事件产生的广泛影响而进行的回溯性认定;三是平台功效起源说,具体是由1997年创建的榕树下网站、1998年创立的黄金书屋与1996年开设的金庸客栈三家平台所产生的不同功效而进行的起源判定之争;四是“网生”起源说,主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与文学制度而诞生的华文网络文学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标志。以上四类观点学界在几番论辩之后相互僵持,并未达成统一。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判定不仅关涉网络文学的史料、史实、史证与史观,是研究网络文学史无可回避的问题,而且与网络文学的定义、性质、基本要件、定位等具有重要关联,不同的持论基点导致起源说理路纷呈,研究者极易从中迷失航向。

中国网络文学三大起源说的问题质疑

代表作起源说、事件影响起源说和平台功效起源说分别聚焦中国网络文学的作品层、现象层、组织层,从这三种角度进行溯源都具理论与史实论证的可行性,但就具体选取的例证来看,目前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不同持论派的专家学者之间无法说服且论争升级的原因。

第一,代表作起源说暴露了研究者的网络文学认知谱系与发展定位观的局限。《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无疑是我国网文史上第一部叫得响并且改编出圈,引发全民关注的作品。而以《风姿物语》为起点的持论观点认为,该作从内容上更接近于当下的网文形制与故事创设,并从小说的长篇连载、世界设定、叙事模式等方面判断其对后来的网络作家更有启发性[1]。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均为台湾网络作家,作品也都发表在大学的BBS上。不过,无论是选择哪部作品作为网络文学的起源,研究者都要面临的风险在于,以单部作品作为网络文学整个文学样式诞生的标志是否会陷入局部性和偏狭化思维模式当中,从而忽视了网络文学更大的可能性。如果以小说类型论作为判别标准,那么《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姿物语》作为早期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和网络玄幻小说的代表作无可厚非。但是,网络文学是否完全等同于网络类型小说?网络的诗歌、散文、杂文等其他文体是否属于网络文学?网络类型小说只是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的体裁性标志。笔者曾针对100家文学网站做过小说类型跟踪调查,从2011年到2018年间,网络小说的主要类型由37类增至70类,细分类型品种由133种增至544种,其新增的33类主要类型为推理、末世、丧尸、异形、机甲、豪门、乡土、知青、海外、图文、女强、宅斗、传奇、动漫、影视、真人、重生、异能、童话、魔幻、二次元、N次元、娱乐、评论、自述、传记、短篇、爆笑、剧情、衍生、无CP、召唤、直播等33项[2]。纵观这些新开辟的类型,有的将网络小说的既有类型进行细分,有的将传统小说的类型照搬上网,还有的将影视、动漫、游戏等元素杂烩,创新程度不高。传统文学的网络实践、玛雅人世界末日的预言以及各类影视动漫的热播等现象催生出这些新类型,它们披上不同流行元素的外衣,实际上同质化严重。类型的批量催生与无限制滋长已经不再是网络文学创造力的展现,而是昭示着在“内卷”生态下网络写手艺术才能与想象力的枯竭、生活体验和文学积淀的匮乏。反观网络小说的优秀之作,如江南的《此间的少年》、酒徒的《家园》、阿越的《新宋》等入选2008年“网络文学十年盘点”的“十佳优秀作品”,读者很难用单一的类型将其标签化。《此间的少年》是一部融合了校园、青春、言情等诸多类型的同人小说。江南将乔峰、郭靖、令狐冲等金庸笔下的人物放入了大学校园生活中,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给武侠人物注入浓郁的青春朝气,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感受。《家园》是历史与架空融合的小说,而酒徒本人就是“历史架空”的开山鼻祖。这部作品跳出了以往穿越小说的创作设定,将真实与虚拟相互交织,一个边塞小镇的懵懂少年最终成为当世英雄,历史的厚重感、英雄的传奇感扑面而来。《新宋》是一部糅合穿越、架空的历史小说,阿越不再沿用军事武力手段和攀附“科技树”[3]来改变历史命运,而是将儒家文化托古改制,开创了一条文官路线来改变历史命运[4]。与同类小说相比,它具有历史写作的严肃性,读起来更像一部宋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网络文学名篇100》中,曾繁亭教授选取了100篇优秀的网络小说,并以“官场·世情”“都市·情感”“校园·青春”“历史·架空”“穿越·言情”“玄奇·科幻”“武侠·战争”“戏仿·搞笑”“悬疑·惊悚”作为小说分类方式[5]。由此可见,这些类型小说虽以某一类型为主,但仍然糅合了其他类型的元素,并不好做单一的类型框定。尤其是近几年,网络小说刮起了一股“反类”“跨类”“类型融合”的写作之风。在起点中文网小说分类中,“现实”类小说已经将军事、悬疑、言情、乡土、生活、青春等类型全部囊括进来。随着网络文学主流化与精品化趋势的加强,未来的网络文学将进入文学精耕期。许多细分门类能否在历史淘洗中存留很难预测,类型性能否作为网络文学恒久不变的文学属性也未可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术概念、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方向,不应该被网络类型小说的局部形态框定,网络诗歌、网络散文与杂文、网络非虚构写作、网络少数民族文学等都应纳入网络文学的组成部分。如果以单部的网络类型小说作为整个网络小说甚至是其他网络文学体裁的作品起源,将陷入作品单一、片叶障目的判定误区。

第二,事件影响起源说存在命名合法性危机。评论家马季先生认为,不能将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单纯地看作一部文学作品,而应该将其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第一个创作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因为这部作品“不仅短时间内不断创造小说出版记录,销售过百万册,先后改编成多种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成为众多网络写手效仿的对象,形成了一股‘亲密接触’的旋风”。而且“‘榕树下’和‘红袖添香’当年推出了一大批时代气息浓厚的都市情感类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和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6]。由此,作为2008年“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的操持人与亲历者,马季先生将网络文学的起始年定在了1998年。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2018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阅文集团联合主办了“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并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为1998年的代表作。笔者认为,这两个活动由中国作协等官方机构牵头主办,在官方话语主导权的逻辑之下,多家期刊和媒体以新闻印记的形式对其进行了命名合法性加持。但细而思之,网络文学的源头、起始年与年度代表作之间所涉及的范畴并不相同。网络文学的源头可以早于或等于起始年。基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所产生的轰动性影响以及1998年前后创建的榕树下、红袖添香等平台产生的网络文学扩张效应,以1998年作为网络文学的起始年是成立的,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为1998年的年度代表作也是成立的。但要追溯网络文学的源头,不能将1998年之前网络文学的史料、文学活动轨迹以及积淀下来的成果忽略不计。

第三,平台功效起源说存在评价域不对等的问题。纵观榕树下、黄金书屋和金庸客栈这三类平台,实际上分属创作、阅读和评论三个不同的功能区域。榕树下网站有益刺激了网文创作的繁荣,黄金书屋对于当时网民电子阅读习惯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金庸客栈的知名度虽然相对前二者较低,但其论坛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自由精神,并且与后来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创作以及“爽文”模式包含了一种孕育和启蒙关联[7]。如果从平台设置的功能定位来看,将创作类平台的功效等同于阅读或者评论平台的功效,难免有指鹿为马、张冠李戴之嫌。因此,这三类平台所指涉的评价域和评价指标均不相同,在同一评价层级进行比较有失偏颇。不过,邵燕君教授和吉云飞博士基于“中国网络文学的主导形态是商业化类型小说,其生产机制是起点中文网于2003年10月成功运行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这一制度将消费经济的基因和互联网的基因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中国网络文学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文学模式,即基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粉丝经济模式和‘以爽为本’的‘爽文’模式”这一事实,推导出金庸客栈所代表的论坛模式属于最接近当下网文生态的模式,从而认定网络文学的起点是金庸客栈[8]。这一论述实际上是从论坛模式中讨论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及生产机制问题。单从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启蒙性功效来看,金庸客栈确实优于榕树下网站。但笔者存疑的是,以当下网络文学的主导形态来逆推历史起源,是否会遮蔽掉早期网络文学发展所贡献的可贵品质?早年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都市爱情与生活、海外见闻与文化冲突、怀旧与乡愁等书写都反映了网络文学的自由精神与现实品格。这与近年来网络文学作品中呈现的现实关切似乎形成了某种呼应与回归[9],同时也是当前网络文学摆脱商业化泥淖,重新迎接传统、顺应主流之举。

论“网生”起源说何以成立

比较上文提到的作品起源说、事件影响起源说、平台功效起源说而言,笔者认为“网生”起源说是一种目前最为恰切的中国网络文学起源判断。如果单从时间来看,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诞生节点无疑在所有起源说的历史回溯中占据高位。但从“网生”起源说的辩驳意见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质疑:一是“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与本土网络文学是否为同一个网络文学?二是华文网络文学诞生的标志性刊物《华夏文摘》是否具备“网生”性?三是华文网络文学是否有本土网络文学的“世界网络文艺联通性”与“出海”影响力?[10]实际上,这些质疑关涉网络文学定义、性质、基本要件与定位等关键性问题。

只有弄清楚网络文学的定义,才能对其性质进行判别。网络文学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文学是指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主要包括三类:电子化的印刷作品、网络原创文学和网上文学信息。而狭义的网络文学指网络原创文学,是网民们在电脑上创作后直接通过互联网发表的文学作品。笔者认为,要认识网络文学,不能将这两种定义区隔开来,而需进行整体观照。因为电子化的印刷作品、网络原创文学、网上文学信息实际上存在内生关联性与发展阶段性。早期的网络文学并非原创文学的天下,网络文学发表阵地也经历了综合性内容平台到模块式文学平台再到垂直式文学平台等不同发展阶段。大量电子化的印刷品和文学信息一定程度上为网络原创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少君回忆,追溯华文网络文学的历史可从1988年谈起。“1988年10月,美国肯塔基大学网站建立《未名湖》中文存档账户;1988年11月,挪威奥斯陆大学建立《北极星》中文交流文档网站,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立《三岔口》中文账号;1989年2月,日本东京大学建立《东北风》网站;1989年3月6日,CND《新闻文摘》创刊,以listserv的形式向留学生发送,它也是《华夏文摘》的前身。”[11]而《华夏文摘》作为全球第一家网络中文电子刊物,它的稿源主要来自海内外各家中文杂志。这也就能理解为何《华夏文摘》的一些作品不是网络原创,也能解释为何早期的网络原创文学中包含了印刷文学的基因。当然,《华夏文摘》除了摘转,还会发表原创文章。譬如,1991年4月16日,《华夏文摘》第3期发表了张郎郎的杂文《不愿做儿皇帝》,这是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网络原创文学作品。1991年11月1日,《华夏文摘》第31期发表的《鼠类文明》是最早的网络原创小说[12]。当我们了解网络文学的印刷文学基因和网络基因二者具有混合性、交互性、生成性时,我们就不会将网络基因或“网生”性局限于电子游戏、日本ACG等文化。

华文网络文学中的自发性、情感性、现实性构成了早期网络文学独特的“网生”性。少君在谈及华文网络文学的特征时提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句构成简单、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13]华文网络文学的自由精神、抒情表达以及短制形式可作为书写经验与文本范式来启迪网络文学后来的发展。在这方面,榕树下网站的散文、杂文所呈现的文本风貌与早期华文网络文学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是印刷文学基因与网络基因结合的产物。榕树下网站举办的网络文学大赛曾一度吸引许多传统作家加入,余华、苏童、王安忆、王朔、阿城、陈村、麦家、邱华栋、李敬泽等都担任过大赛评委。我们不能因为《华夏文摘》、榕树下网站所展现的“纯文学”气象,或者说不符合“爽文”标准的经营理念而将它们的网络基因一笔勾销。网络文学的文学属性与网络属性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处于不断更替、交融、扩展和生成的状态。我们应当容许网络文学在不同的时代与环境中呈现不一样的风貌。不论是当下网络小说的世界设定、升级系统、金手指、爽点等类型装置,还是华文网络文学中的乡土意识、现实关切、家国情怀、自由精神等都应该被网络文学的属性包容进来,由此才能展示出网络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同时激发它未来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在讨论网络文学的“网生”性时,读者需求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而目前几种起源说对此关注相对较少。学界以往将早期网络文学的创生归因于“我手写我口”的作家主导性创作。笔者认为,在早期的华文网络文学中,作者的地位与传统文学的“作家中心论”有比较鲜明的区别。华文网络文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是“推”与“拉”的双向互动关系,而这正是当下的网络作家与网民读者最渴望回归的一种状态。据统计,1990—1999年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的数量如下图所示[14]:

▲1990—1999年中国海外留学人员数量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华文网络文学的创生阶段,中国留学人员的数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1991—1994年间的同比增长率较高。中国海外留学人数的增加,势必会提高对华文读物的需求量。如果以《华夏文摘》的读者用户作为华文网络文学的一个案例来考察,可以发现其订阅量在1991年到1994年增幅最高,具体如下图所示[15]:

▲1991—1996年《华夏文摘》直订用户数量统计图

据黄绍坚博士调研,在这些直接订阅用户中,读者所在国家和地区由20多个增长到近50个[16]。《华夏文摘》之所以能在华语文化氛围薄弱的北美生根发芽,读者是重要助力。譬如,此刊最早的电脑工作站是由读者募捐而建成;刊物的一些内容主题策划甚至稿源也来自读者的建议和帮助;刊物首次被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入藏,也是在读者的帮助下完成的[17]。其实,华文网络文学不仅是海外华人和大陆留学生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强烈思念与渴望而创生的文学,而且是他们以中国本土文化获得身份认同、建构趣缘文化社区的重要纽带与标识。因此,华文网络文学所承载的不止有情感宣泄、心灵慰藉功能,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身份归属与圈子文化,从国族层面建构情感与文化共同体。

技术基础与文学制度是欧阳友权教授论及“网生”起源说时谈到的两个基本要件[18]。而邵燕君教授提出:“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华语网络平台,其文学制度恰恰尚不具备网络基因,甚至,当时还不具备支撑文学制度发生变革的技术基础。”[19]笔者认为,以《华夏文摘》为代表的电子刊物模式是网络文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尽管它与现在的文学网站经营模式相去甚远,但它所推行的电子刊物制度在网络文学萌芽之初树立了典范,并被后来的《新语丝》《花招》等电子刊物以及榕树下等网站等纷纷效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刊物制度所蕴含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具备一定的传承性。而且,它所提供的试错经验对于整个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及其历史书写具有重要意义。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研究者不能以当下网络文学的“网生”性去锚定30年前的“网生”性。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网络文学的平台组织与人员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什么样的技术基础与文学制度立身。纵观网络文学史上的平台组织兴衰演替,从榕树下到起点中文网,从盛大文学到阅文集团,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平台组织背后都有不同的技术支撑与文学制度。在网络文学的拓荒期,读者所期望的可能仅仅是有一个满足他们情感诉求和身份归属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在海外,华文作品并不如国内这般琳琅满目,网上的华文读物更是难寻踪迹。在1993年以前,国际上通行的UNIX网络运行系统不支持汉字传输,想要读到华文作品必须有额外的技术加持。因此,《华夏文摘》的创生并不是偶然的,它背后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汉字读写程序“下里巴人”(1988)的开发者严永欣、汉字编码“HZ码”(1989)的设计者与ZWDOS汉字操作系统(1989)的研发者魏亚桂、汉字处理软件“南极星”(1991)的开发者倪鸿波均是《华夏文摘》的技术咨询专家。他们将自己研发的各类汉字软件第一时间拿去《华夏文摘》试验并免费使用,为早期华文网络文学的机上读写、转换、传输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魏亚桂不仅担任了《华夏文摘》的组织机构CND“中国电脑新闻网络”(China

News

Digest)的第二任总编,而且也是“中国新闻组”(Alt.Chinese.Text)的创始人。据少君回忆,在1988年到1994年间,大部分留学生都使用“下里巴人”进行华文网络写作,这一软件只需打1到4个键即可输出1个汉字[20]。1989年,黎广祥、魏亚桂、李枫峰等人设计出HZ码,解决了汉字在英语世界的传输问题。国标码由于是双字节8位编码,使用E-mail传输的乱码现象较多,使用双字节7位编码的HZ码不仅减少了这种乱码概率,而且与英文软件的兼容性强。因此,HZ码流行于海外华文圈。为了能输入和显示HZ码,魏亚桂又开发了ZWDOS汉字操作系统。这种软件内存只有26K,能与国标码的汉字软件兼容。由于早年网络上使用HZ码的汉字资源较多,ZWDOS汉字操作系统的研发不仅有利于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传播,而且对于我国大陆获取海外华文消息,尤其是采用电话拨号上网的微机仿真终端用户提供了极大便利[21]。在汉字输入技术与比特(Bit)传播技术的基础上,“以机换笔”的创作方式应运而生。它不仅以“工具性”变革了文学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与文本形态,提高了作者的写作效率,而且以功能主体性对创作者的主体身份、书写习惯与字词运思方式以及文学的价值功能等发挥了多重影响。比如以文学作品的篇幅来分析,为何华文网络文学作品大多篇幅较短,少有超长篇之作?这与电脑网络屏幕阅读、电子刊物无法进行超链接翻页等技术限制有关。

以电子刊物为代表的文学制度所提供的宝贵贡献之一是读者免费制。在华文读物稀缺的海外国家,读者能在每周末定时收到一份免费的华文电子刊物,这和需要付费购买的传统读物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读者免费制背后包含了一种理想主义与情怀。即便是在后来的国内大陆地区,也有海外华文电子刊物的拥趸者。黄绍坚博士在2000年时曾表达过他对电子刊物近乎狂热的喜爱:“我开始几近疯狂地搜集、下载资料。我攒了几百张2M、4M的软盘,里面装满自创刊以来全套《华夏文摘》《新语丝》和《榕树下》。我终于如地主老财般等到了丰收季节,我得好好清点我的财富。”[22]少君在回顾华文网络文学盛况时说:“华人要书写和阅读华文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网络,仅《华夏文摘》一天的点击量就有几万人。”“如我的《人生自白》、阎真的《白雪红尘》、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等一批描写中国人在美国生活的作品,都是国内同胞通过国际网络先读到的,当时这些作品在国内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98年到2001年期间,我每天都会接到200到500封中国读者的来信。”[23]尽管这种电子刊物的免费制度与当下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中的付费、免费模式的核心驱力不同,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华夏文摘》在海外推行的是读者付费制,那么电子刊物可能不会有如此大的用户群体,后来也可能不会有《新语丝》《橄榄树》《花招》等电子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在母语资源丰厚的国内,华文网络作家更不可能获得如此多的粉丝读者。与传统刊物的印刷、投递相比,《华夏文摘》所采用的电邮分发方式不仅不受时间、地点、空间和内容储量的限制,而且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种文学生产方式比纸质刊物中的编辑、刊发等流程要便捷许多。《华夏文摘》的编辑理浩曾说:“刨根究底,‘《华夏文摘》编辑部’在物理意义上不过是(美国)圣地亚哥超级计算中心的那台SUN工作站(CND.ORG)硬盘上一个微小的区域而已……《华夏文摘》的印刷厂既无厂房又无印刷设备,然而遍布全球的读者们只要乐意,在半小时内都可以自行印出精美而统一格式的PS版本。”[24]当然,电子刊物也有值得诟病的地方,譬如邵燕君教授提到的编辑审稿制度。她说:“编辑部的‘把关系统’就像给网络的汪洋大海装上了一个水龙头,使互联网去中心化、多点互动的技术特性没有发挥出来。”[25]不过笔者认为,这种编辑审稿制度远没有纸质刊物那般严格。少君在访谈中曾提道:“我和绝大多数早期的网络文学作者一样,都是‘理工男’,所以只有网络这个载体才会接受我们的作品:不太讲究文句修饰,不太考究表达方法”,“这样的作品如果当时投稿给平面媒体或专业文学期刊,是不可能被采用的。”[26]而且,这些电子刊物的编辑基本都是兼职,没有劳务报酬。按理来说,这种义工式的采编机制难以维系长久,但《华夏文摘》近30年来不仅保持着平均每周一期的出刊速度,而且还开辟了《华夏增刊》《华夏快递》等读物[27]。由此可见,《华夏文摘》虽然没有商业化运营,却依旧具有“为爱发电”的强大能量。

在明晰网络文学的定义、性质及其形成的基本要件之后,我们接下来可以探讨网络文学的定位问题,主要包括网络文学起源的“国界”勘定与发展定位两方面内容。笔者认为,华文网络文学与本土网络文学都是中国网络文学的组成部分。虽然华文网络文学诞生地在海外,但其读者和作者不仅有海外华人华侨,而且有中国本土居民。据《华夏文摘》1996年12月数据,它的GB码版每周被提取12000次[28]。而当时海外华人圈主要使用的是HZ码。GB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码,主要适用于中国大陆及新加坡等地。《华夏文摘》除了读者来自中国本土,它摘转的许多作品也都是中国大陆或港澳台的作家。这种现象在华文电子刊物中并非个例。《新语丝》的读者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大陆,“美国的阿瑟、亦歌,北京的老猫、洪亮,上海的一华,天津的Sunny,长沙的Dove,哈尔滨的叶振宪等都对它的建设颇有贡献。”[29]从作品内容来看,华语网络文学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杂糅异域经验的文学书写。这主要表现在作者普遍存在乡愁、亲情与家园的书写倾向,在文化冲突、生存困境中大多选择抒发苦闷,以中国文化进行自我疏导、抚慰和理想表达,或将本土记忆与他者视域融合,展现出社会现实性与多元文化性。如果将华文网络文学放在整个网络文学发展史中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华文网络文学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最早的中国文化“出圈”经验。许多思乡感怀之作并不是单调的顾影自怜,而是一种以本土经验为中心的外在探索与磨合,在奋斗者、飘零者、发掘者的群像背后,个体生命关照、本土文化认同与世界真相探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民族性与世界性交融的一种文学样式。从这个方面来说,不论是早年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还是现在的大陆“网文出海”作品,实际上都是建构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表征,同时它们也都面临了如何阐释中国的焦虑。当我们将中国网络文学放入全球文化语境中定位时,尤其是在地理标识模糊的赛博空间里,判断文学的国别归属不能单纯以域名做评判依据,最为关键的还是要看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内核是否具有本土文化属性。有人将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相提并论,面对这种“世界四大文化奇观说”,我们需要反思的不仅是网络文学的外在形制与商业模式是否具备世界通用性,更重要的是反思网络文学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对此,早期的华文网络文学已做出探索与尝试,它不仅成为当时海外华人与留学生中的流行文化标识与心灵家园,而且在西方技术霸权与话语霸权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尽管这种影响力在今天看来有时过境迁之感,但它所贡献的路径范式和试错经验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史料、史实、史证是无法忽略和抹除的。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来看,中国网络文学的本土文化书写应该要超越地理空间的限阈,打造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的文化与精神内核。也许只有当人们不再争论中国网络文学的出生地之时,网络文学才真正成为被各个国家和地区读者广泛认可的世界文学。

“网生”起源说背后的中国网络文学生命演化路径

以华文网络文学为起点的“网生”起源说背后蕴含了文学史研究的生态取向,具体来说是一种以生态系统理论作为持论逻辑的文学史观。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单位。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Arthur

G.Tansley,1935)提出,他认为:“我们不能把生物和其特定的环境分开,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个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具有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位,这就是生态系统。”[30]“网生”起源说以生态系统的思维来阐释文学的历史发展演变,打破了以作家作品、事件效应、平台功效等起源说的单点或单面思维,将网络文学与其所在环境作为整体进行观照。由此,网络文学不再是被静观的对象,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体。网络文学史也就不仅仅是一种史实的认定,还包含了文学生命演化的周期性规律。一般来说,生态系统遵循“萌芽—成长—繁盛—衰退或自我更新”的生命演化路径,不同阶段的中国网络文学具有不一样的发展特点与风貌。

(一)自生阶段(1991—1996):作品型发展路径

在自生阶段,网络文学主要遵循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从1991年全球第一家华文电子刊物《华夏文摘》的创立到1996年《涩橘子的世界》的创刊,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了电子期刊、网络论坛等为主导的时代。参与网络写作的作者普遍为白领、高级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具有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思维和非功利的创作导向,走的是“单点极致”的发展路向。据笔者统计,自生阶段的网络文学站点及分布主要如表1所示:

在以上站点中,1991年4月5日《华夏文摘》作为全球首家华文网络周刊在美国创刊,张郎郎在第3期发表的杂文《不愿做儿皇帝》是第一篇华文网络文学作品。1992年6月建立的“ACT”(Alt.Chinese.Test)是首个华文网络论坛,其鼎盛时期的活跃用户达5万多人。一些论坛活跃者受作品模式主导,开始另辟文学阵地。此后,《枫华园》(1993年创刊)、《新语丝》(1994年创刊)、《橄榄树》(1995年创刊)、《花招》(1996年创刊)等华文电子刊物大量出现,北美地区成为华文网络文学最大的孕育与扩散基地。其中,《新语丝》开设的《网络文学奖》《电子文库》《鲁迅家页》等栏目是早期网络文学精品化、数据库化的有力证明,在海外华文作品匮乏的年代发挥了重要价值。而1995年8月建立的“水木清华”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BBS,它代表了中国高校最早的网络社群文化,同时也表明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学与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发展起点均具有校园文化活力和知识分子气息。

自生阶段的网络文学涌现速度快,灵活性强,但存活率不高。少君说:“中文电脑网络杂志已成为传播华文文学创作的最佳途径,其影响力远远超过报纸和文学杂志的作用,成为海外华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汲取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32]电子刊物主要依靠电子邮件、新闻组、BBS等方式进行传播,网络页面设计清晰、制作精良,与传统文学刊物相比具有极大便捷性。不过,在变幻莫测的网络空间,电子刊物也极易死亡。技术的瓶颈、核心人员的流动与退出、网络作家与读者的数量变化给电子刊物的经营带来了很多不稳定性因素。

在创作群体方面,网络作家呈全球化分布趋势,海外华人与留学生、高级知识分子以及白领阶层人士较多,且写作素养较高。少君、张郎郎、阿贵、方舟子、散宜生、图雅、王伯庆、阎真、马悲鸣、鸣鸿、诗阳、鲁鸣等是活跃在北美华文圈的知名网络写手,也是海外初生代网络作家群体,他们大多为高知分子和白领阶层人士,写作素养较高[33]。例如,少君就是德州大学的博士生,张郎郎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访问学者,图雅是奥利根州立大学的博士生。他们的作品抒写自由,情感真挚,都市爱情与生活、海外见闻与文化冲突、怀旧与乡愁是作品常见的主题。少君的系列人物小说《人生自白》、图雅的小说《小野太郎的月光》《寻龙记》、阎真的小说《白雪红尘》(国内版即《曾在天涯》)、方舟子的系列历史散文《博物馆中的古墓》《功到雄奇即罪名》《严嵩的末日》、散宜生的评论集《乍吐集》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精品力作。这些网络作家的作品与其生活经历、身份、阶层息息相关,我们既能看到他们光鲜亮丽、才华横溢的一面,同时也能体会他们在文化迥异的资本主义国度生存的巨大隔阂与心理落差。因此,漂泊无根的网络作家们迫切地需要寻找一块精神与心灵的栖息地来恣情挥洒,关注祖国故土现实的作品成为他们的创作重点,同时也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华语读者群的阅读。

(二)扩展阶段(1997—2007):平台型发展路径

中国网络文学的扩展阶段以1997年榕树下的建立为发端,形成了以平台为中心的发展路径,网络文学也由此进入了长达10年探索与发展的“网站时代”。笔者统计的主要网络文学站点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1997年12月,美籍华裔朱威廉回到大陆创建榕树下个人主页,他的主页比很多BBS更火爆,多的时候每天有几百篇投稿。到了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迎来了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一年。台湾网络作家痞子蔡(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BBS上一炮而红,并迅速席卷世界华语网络文学圈。这部小说的成名昭示着中国网络文学已积累到一定阶段,开始步入快速扩张轨道。原本活跃于北美华语文学网站的用户开始向港台和大陆分流。1999年8月,榕树下改个人主页为网站。此后,榕树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每天数千篇的作品发表速度,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原创文学网站。中国大陆的文学网站也开始了探索各种经营模式,同时也涌现出邢育森、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黑可可、俞白眉、韩寒、蔡骏、今何在、慕容雪村等大批网络写手。2003年则是网络文学的产业性骤增的一年。起点中文网吸收了读写网的付费阅读制度和明扬·全球中文品书网的VIP概念,创立并试行了VIP付费阅读模式。2004年,盛大集团收购起点中文网,此后,商业资本开始大举进军网络文学领域,网络文学也开启了类型化时代的大门。

和自生阶段不同,扩展阶段的网络文学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从发表阵地来看,主要的网络文学站点由电子期刊变为文学网站,并逐步出现专业化和细分化趋势,拓展出了门户网站文学频道、博客文学、电子书库、专业性原创文学网站等多种经营类型。自生阶段的电子期刊所代表的是一种作品思维,而扩展阶段的文学网站代表的是平台思维,这是生长方式由单点到平面的扩展。文学网站是一种典型的平台型组织,它使网络文学不再依靠邮箱订阅式的点对点发放,也不再依靠论坛张贴式的点对面发放,而是建立了一种双边和多边的交流与价值系统,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同时也显示出了创造性颠覆和赢家通吃的威力。

从发展理念来看,网络文学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创作与经营模式,商业属性日趋显现。在扩展阶段的前5年,文学网站一直在摸索和尝试不同的经营模式,处于试错期。榕树下网站坚持纯文学的品格,后又探索了“贝塔斯曼”式的商业出版路径,均告以失败。幻剑书盟在“商业性”与“文学性”之间摇摆不定,虽最终走上了商业化道路,但仍不敌起点中文网的经营模式。起点中文网的强势崛起使得“得草根者得天下”成为网文平台的成功法则。文学网站强调“用户至上”,兜售参与感,制定了网络文学的免费模式和VIP付费阅读制。免费模式是为了获取足够的用户流量,提高用户黏性,直到用户已习惯这种免费模式之后停止赠送。简言之,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而VIP付费阅读制则直接将用户流量转化为资金流。免费模式与VIP付费阅读制实际上是将用户既当作消费者,又充当消费转移者,由此实现商业价值链的扩展。不过,“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势必导致网络文学作品风格与读者定位的转变,原本属于海归、高知、白领阶层的精英文学、小资文学向平民草根的通俗文学、大众文学转型。

从全球局势来看,本土的网络文学发展速度反超海外,市场竞争激烈。大陆地区点击率较高的文学网站达300多家。其中,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红袖添香、榕树下、逐浪网、多来米中文网、晋江文学城实力强劲,呈现多头竞争的局面。与此同时,港台地区的文学网站发展迅猛。香港小说网[34]、小说村[35]、台湾鲜网[36]、小说频道[37]、冒险者天堂[38]、炽天使书城[39]、日光温暖文学报[40]、羽毛网[41]、精品文学网[42]等网站的阅读流量激增,讨论区热火朝天。新月家族[43]、禾马文化[44]、狗屋/果树天地[45]、飞象印象[46]等许多出版社、报纸杂志都纷纷建立网络站点。除黄易、倪匡、莫仁、罗森、苏逸平、手枪、原振侠、亦舒、席绢、古灵、寄秋、于晴、金萱、楼采凝、黑洁明、季璃、四月、凌霄、千风等港台作家的网络作品火爆外,萧鼎的《诛仙》、玄雨的《小兵传奇》、明寐的《异人傲世录》、自在(WADE)的《异侠》、冷钻的《赫氏门徒》、胡鳕的《恶魔狂想曲之明日骄阳》、客居仙乡的《半仙闯江湖》、泥人的《江山如此多娇》、端木的《风月大陆》、焚摩的《狡猾的风水相师》、贵竹的《纵意花丛》等大陆的网络作品传入港台也大受欢迎。相比之下,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受本土文学网站崛起的强势冲击,转为以兴趣圈为主的散点分布,虽然热度明显下降,但仍有《新语丝》《国风》和文学城等老牌电子刊物、网站的持续发力,也有《火凤凰》《纵横大地》等新电子刊物接连创办,出现了艾米的《山楂树之恋》、张翎的《交错的彼岸》、施雨的《纽约情人》、李彦的《嫁得西风》等小说佳作。

(三)引领阶段(2008—2013):产业链发展路径

当中国网络文学不断地扩张发展后,迎来了产业链发展的引领阶段,据统计,本土的文学网站总数已达1.4万,其中综合性网站7150个,小说网站5500多个,诗歌网站365个,散文网站223个[47]。除了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小说阅读网、红袖添香、潇湘书院、晋江文学城、逐浪网、言情小说吧、飞库网、17K小说网、飞卢小说网等老牌文学网站持续发展壮大,纵横中文网、半壁江中文网、起点女生网、红薯网、磨铁中文网、塔读文学、蔷薇书院、大佳网、黑岩网、趣阅小说网、3G书城、创世中文网、百度多酷文学网等新创建的文学网站也大有后发先至之势。与此同时,移动阅读也成为网络文学的新业态,掌阅iReader、QQ阅读、书旗小说、熊猫看书、网易云阅读、豆瓣阅读、多看阅读、懒人听书等网络文学移动阅读及听书APP的用户量激增。盛大文学作为网络文学产业链机制的开创者,在网文帝国中实现了长达6年的霸主统治。早在2004年10月盛大集团收购起点中文网时,就开始布局网络文学产业领域。2008年7月,盛大文学成立之时旗下已拥有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50%股权)、红袖添香网站。随后,言情小说吧、潇湘书院、榕树下、小说阅读网、悦读网、天方听书网等多家大型知名文学网站以及中智博文、聚石华文、华文天下三家出版公司都被盛大文学收入麾下。此外,盛大文学还开发了电子书产品锦书(Bam

book)和云中书城,向移动端阅读领域进军。截至2013年底,盛大文学旗下已拥有200多万网络写手,600多万部作品,占据了国内78.2%的网络文学市场份额[48],其注册用户更是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达4300万人[49]。这一阶段的网文行业普遍遵循以盛大文学为主导的全版权运营模式,建立了囊括电子阅读、实体出版、游戏、影视、音乐、动漫等业务经营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运营的具体操作环节首先是签约网络写手,接着建立原创作品库,获取付费阅读收益和广告收益,然后进行版权售卖与分销,通过移动阅读、有声阅读、线下出版、影视动漫游戏改编等方式实现整个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大陆地区的一些大型文学网站也开始向亚太市场发力。盛大文学自2009年起便陆续参加海外书展,而且还建立新加坡站点进行版权分销,并向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多国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出版,仅2012年盛大文学的版权输出收益就达上百万美元[50]。晋江文学城自2011年签订第一份越南版权合同以来,已与40余家港台出版社、20余家越南出版社、2家泰国出版社、1家日本企业达成合作,海外版权签署量达到了每个工作日1本的速度[51]。据统计,2009—2013年间,越南翻译出版中国图书841种,其中网络文学图书达617种,占总数的73%[52]。影视改编热加快了中国网络文学在亚太地区的传播速度,顾漫的《何以笙箫默》、fresh果果的《仙侠奇缘之花千骨》、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小说火爆畅销,这些作品或传递至真至爱的情感渴望,或反映都市生活与社会现象,纯爱、虐恋的情感叙事模式与“玛丽苏”式的人设屡试不爽,受到广大读者热捧。

(四)自我更新阶段(2014年至今):生态型发展路径

从生态系统的发展观来看,网络文学在经过了引领阶段之后,要么是走向衰亡之路,要么是走向变革之路。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不同,生物的生命是有限的,具有不可逆性。而网络文学的衰亡不是必然选择,它在经历动荡颠簸之后,改变了产业链发展路径,焕发出新的生机。其实早在2013年,盛大文学的高层已出现离职风波。3月,曾开创网络文学VIP付费阅读制的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率团队集体请辞。12月,盛大文学CEO侯小强也辞去职务。他们的出走带动了盛大文学大批高层的离职,这并非是偶然现象,而是昭示着盛大文学长时间的管理模式已使整个集体陷入核心刚性之中无法跃迁,颇为熟悉产业运作的人已经最先洞察到了盛大文学的大厦将倾矣。2014年,网络文学迎来了行业格局急剧变化的一年。4月,腾讯文学成立,吴文辉被任命为腾讯文学CEO,全权负责腾讯文学的管理和运营工作。腾讯文学一方面以男频主打的创世中文网和女频主打的云起书院作为旗下两大内容垂直网站和原创源头;另一方面重点发力移动阅读,建立QQ阅读、QQ书城以及以手机QQ阅读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内容拓展渠道。11月,百度文学成立,旗下主要有纵横中文网、百度多酷、91熊猫看书为主导的原创阵地,以及百度书城客户端、页面站为主导的内容分发阵地,并依托百度全平台资源,如百度阿拉丁、百度视频、百度移动搜索、百度PC搜索、百度客户端、百度浏览器、爱奇艺、PPS、百度贴吧、百度新闻、百度移动游戏、hao123、百度手机助手、91手机助手、安卓市场等,全面建立包括动漫、游戏、影视、周边产品等增值业务在内的文学生态矩阵。由此,网络文学形成了盛大文学、中文在线、腾讯文学、百度文学诸强争霸的行业格局。2015年1月,盛大文学与腾讯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原本诸强争霸的局面瞬间打破。阅文集团吸收了盛大文学的资源优势与腾讯文学的渠道优势,一跃成为行业新霸主,开始推行以IP运营为核心的泛娱乐生态战略。2020年5月5日,网络作家发起“5·5断更节”。这场网络运动的爆发并非偶然,它表明网文行业延续了10多年的付费阅读制已呈现疲软趋势。阅文集团以吴文辉为代表的高层退位和腾讯影业CEO程武的接棒,意味着网络文学由VIP付费阅读为主导的“起点模式”朝IP泛娱乐生态模式深度转型。在自我更新阶段,中国网络文学的生态型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在市场格局方面,网络文学行业形成了“一超多强”的竞争局面。此前,以盛大文学为霸主的引领阶段类似于“猛虎生态”,而以阅文集团为霸主的自我更新阶段则如同“狮王生态”。猛虎喜独居,而狮子喜群居。当网络文学的生态系统进化到“狮王生态”,虽然阅文集团依然具有霸主权威,但狮王的身份存在轮流坐庄现象。而且群居的狮子在社会分工方面十分明显,它们会共同捕猎,共享食物。这一时期,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掌阅、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成立网络文学公司,中文在线、掌阅科技、阅文集团相继上市,创别书城、甜悦读、作客文学网、不可能的世界小说网、盛世阅读网、神起中文网、爱读文学网等一批文学网站陆续成立。与引领阶段相比,此时系统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它们不是一种对立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竞争的关系。以阅文集团为超级霸主,中文在线、掌阅科技、阿里文学、咪咕数媒、纵横文学(前身为百度文学)为“诸强”的市场格局形成。

在行业变革与经营模式方面,网络文学行业变革不再由一家网文企业主导,而是由多家网文企业自发主导,经营模式实现了从产业链到泛娱乐生态的发展转变。阅文集团、中文在线、百度文学、掌阅文化、阿里文学等多家网文企业均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文学IP,重新变革了经营模式。这种变革呈现出自组织性,即无须外界力量压迫而自发有序形成。导致这种自组织性变革的深层原因是由于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由生态圈层向生态系统的进化,具备了自我更新能力。系统自组织性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系统属于开放系统;二是系统远离平衡;三是系统内部关联处于非线性关联。显然,处于更新阶段的网络文学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具备了自组织演化功能,由此也具备了变革力量。这种变革具体体现在以网络文学IP为核心的泛娱乐生态矩阵的经营方式上。网络文学IP所涵盖的范围比版权更为广阔,它是根据网络文学作品版权延伸出来的形象、故事以及不同形态的文化艺术样式[53]。因此,全版权运营与IP运营相比,是链式思维向网式思维的进化。IP运营的业务不仅比全版权更为宽泛,而且兼容性更强。这种经营模式使得网文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上下游企业之间是一种开放、友好的关系。2015年被称为网络文学IP元年。《花千骨》《琅琊榜》《何以笙箫默》《芈月传》等网络文学IP剧创下收视高峰,其衍生品拓展到游戏、动漫、音像、电视节目以及线下产品等诸多领域,显示出了IP的巨大价值。为何IP会如此火爆?因为它突破了版权交易渠道的限制,IP可以变换各种形式出现在现实世界与赛博空间里,例如茶杯、盘子、衣服、钱包、笔记本、手表等产品,影视、动漫、游戏、音乐、音乐剧、舞台剧、电视节目、主题乐园等艺术形态……由此,网络文学也彻底从链式生产中解放出来,以不同的空间维度延展其生命力。人们不再需要依靠阅读来了解网络文学作品,而是可以从社会化渠道来知晓网络文学作品。在群聚效应、粉丝经济的助力下,网络文学的泛娱乐生态显现,泛娱乐战略也成为目前网络文学业界公认的经营模式。网络文学通过IP打通了文学、艺术、娱乐、产业之间的壁垒,一个网络文学的生态系统俨然成型。

从全球局势方面来看,网络文学在海外竞争中初露锋芒,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创世中文网、17K小说网、起点女生网等多家文学网站已开启了海外输出之路。晋江文学城是最早发力海外市场且卓有成效的文学网站之一,它在全球网站排名中位列1992位,日均访问PV量518464,日访问IP量90000,其中海外用户访问量约占21%,访客来自美国、俄罗斯、柬埔寨、越南等国家[54]。2017年5月上线的Webnovel(起点国际)目前已翻译上架了1000部中国网络小说,它以英译版为主打,将逐步覆盖泰语、韩语、日语、越南语等多语种阅读服务,支持PC端、Android和iOS版本阅读,并提供跨平台互联网服务。与此同时,掌阅科技也推出“网文出海”计划,将内容渠道扩展至东南亚市场。中文在线在北美市场持续发力,旗下的17K网正式授予Gravitytales网站《混沌剑神》与《斩龙》的翻译与数字出版权。随着《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出台,网络文学海外市场环境不断拓展和优化。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0000部,出海市场规模11.3亿,用户规模8316.1万人。相较2019年,市场规模增速达145%,用户规模增速160.4%[55]。未来中国网络文学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输往海外,网络文学带来的经济红利与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效应还将陆续显现。

通过以上4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得知网络文学不是单一的作品层、现象层、组织层能够概括完整的,它是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系统。“网生”起源说并不意味着中国网络文学史是一条以华文网络文学贯穿始终的发展脉络。实际上,网络文学的作品型、平台型、产业链型、生态型发展路径是网络文学沿“点→面→圈→系统”不断进化的生命演变史。

【注释】

[1]吉云飞:《制作起源:中国网络文学的五种起源叙事》,《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年第2期。

[2]信息来源:起点中文网、17k小说网、起点女生网、晋江文学城、纵横中文网、潇湘书院、红薯中文网、红袖添香、言情小说吧、小说阅读网、蔷薇书院、塔读文学网、黑岩网、榕树下、铁血读书、逐浪网、豆瓣读书、长江中文网、凤凰书城、大佳网、阿里文学、云阅文学、汉王书城、猫扑中文、多看阅读、飞卢中文网、3G书城、顶点小说网、掌阅书城、追书神器、简书、爱读文学网、看书网、酷易听网、懒人听书、龙的天空、一本读、八零电子书、风云小说网、2k小说、笔趣阁、文章阅读网、美文网、品书网、短文学网、妙笔阁、酷匠网、鬼姐姐鬼故事、斗破苍穹小说网、我听评书网、骑士小说网、TXT小说下载网、听中国、听书网、小故事、书包网、连城读书、我看书斋、落秋中文网、幻听网、大家读书院、奇书网、奇塔文学网、百书楼、大主宰小说网、恒言中文网、新鲜中文网、吞噬小说网、知轩藏书、读书网、小小书屋、散文吧、欢乐书客、第八区小说网、墨缘文学网、SF轻小说、羁绊网、狸猫小说网、紫琅文学、书海小说网、八一中文网、读书网、23文学网、看书啦、乐读窝、书阁网、乐文小说网、文学迷、轻之国度、上书网、紫幽阁、天津小说网、万卷书屋、印摩罗天言情小说、找小说网、SoDu小说搜索、我的书城网、权力巅峰、黑岩阁、散文网,调研时间跨度:2011年7月至2018年7月。

[3]科技树:技术流小说的惯用手段之一,在穿越小说中指主人公利用现代科技与文化,开展挖矿、炼钢、造兵器、建现代军队、办报纸、办学校、革内政、造海船、发展经济与贸易等各种旨在提高个人地位或促进社会变革的渐进式活动。

[4]黎杨全:《网络穿越小说:谱系、YY与思想悖论》,《文艺研究》2013年第12期。

[5]曾繁亭:《网络文学名篇100》,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第1-5页。

[6]马季:《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文艺报》2021年5月12日。

[7][8]邵燕君、吉云飞:《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文艺报》2020年11月6日。

[9]许苗苗:《网络文学:再次面向现实》,《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3期。

[10][19][25]邵燕君、吉云飞:《不辨主脉,何论源头?——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问题》,《南方文坛》2021年第5期。

[11][13]少君:《回望华文网络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0年第3期。

[12]李大玖:《全球中文网络文学的发端》,CND官网,2017年4月18日,http://hx.cnd.org/?p=139095.

[14]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至1999年出国留学人员人数统计整理,2021年9月11日查询,https://data.stats.gov.cn/search.htm?s=%E8%87%AA%E8%B4%B9%E7%95%99%E5%AD%A61990.

[15][16]数据来源:黄绍坚《第一份中文网络杂志——〈华夏文摘〉研究》,《华夏文摘》第1412期,2018年4月18日,http://hx.cnd.org/?p=153312.

[17]信息来源:详见黄绍坚《第一份中文网络杂志——〈华夏文摘〉研究》(《华夏文摘》第1412期,2018年4月18日)。文中提到,1993年6月,《华夏文摘》购买的电脑工作站主要靠的是读者的募捐款;1993年7月,《华夏文摘》出版了增刊第22期“中文新闻组ACT文选专辑”,据该期编辑李晓渝介绍,为ACT出文选,其主意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读者王锋;在该期编辑过程中,又得到在加拿大的读者黄宇的帮助;1996年3月,在读者尹汀的帮助下,波士顿的Brookline公共图书馆Coolidge

Corner分部,将《华夏文摘》打印本作为馆内的一种杂志提供给公众阅读。这是《华夏文摘》第一次正式被公共图书馆收藏。

[18]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文艺报》2021年2月26日。

[20][23]蒙星宇、少君:《网起网落:新移民与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北美华文作家少君访谈》,《华文文学》2019年第5期。

[21]朱江:《微机仿真终端在Internet上使用和传输汉字的方法》,《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年第4期。

[22]黄绍坚:《“黄金一代”与“华夏文摘”》,《华夏文摘》第1413期,2018年4月26日,http://hx.cnd.org/?p=153631.

[24]理浩:《一期〈华夏文摘〉是怎样诞生的》,《华夏文摘》增刊第34期,1994年4月5日,http://www.cnd.org/HXWZ/ZK94/zk34.hz8.html.

[26]张娟:《站在“五四”的延长线上——海外华文作家少君访谈录》,《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27]信息来源:笔者查阅CND网站,最近一期为《华夏文摘》第1590期,更新于2021年9月16日,http://hx.cnd.org/?p=201113.

[28]黄绍坚:《〈华夏文摘〉大事记(1991—2002)》,CND官网,2018年4月20日,http://hx.cnd.org/?p=153473.

[29]黄鸣奋:《网络华文文学刍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0]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3页。

[31]自生阶段网络文学主要站点一览表:表中站点统计以域名注册所在地作为地区划分标准。

[32]钱建军:《第X次浪潮——华文网络文学》,《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3][47][48]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第296、1、164页。

[34]香港小说网:香港文学网站,创建于1998年10月,2003年3月开通论坛板块,于2010年10月1日后停止更新。网站分为出版社、小说网、论坛3个部分,小说网提供在线投稿平台,以武侠为主打类型,论坛分为公告栏、香港小说论坛、香港小说网、名家作品、广告区、联盟论坛几个板块。

[35]小说村:香港文学网站,创建于2002年2月,站内有上1000部线上小说、个人创作和名著讨论的文章。

[36]台湾鲜网:台湾原创文学网站,创建于2000年6月,网站含奇幻小说、推理小说、同志小说、言情小说、耽美男女、散文、诗歌、评论、书籍排行等,作品以玄幻、武侠、言情为主打类型,为作家提供写作平台,网站推行VIP收费阅读制。

[37]小说频道:台湾文学网站,创建于2001年4月,收录不同类型的原创小说,并提供在线帖文区,主要有奇幻故事、武侠科幻、言情小说、短篇故事、散文新诗、侦探推理等。

[38]冒险者天堂:台湾小说论坛,创建于2002年3月,网站作品主要分为诗词、童话、玄幻、武侠、侦探、恐怖、文艺、同人、科幻、奇幻、历史、网游、修真、耽美、杂记等,有简体站点。

[39]炽天使书城:台湾文学网站,创建于2001年3月,站内分为武侠小说、科幻作品、文学与小说、诗词歌赋、古典小说类、诸子百家类及张爱玲文集等板块。

[40]日光温暖文学报:网络作家杰维恩等的创作网站,创建于2005年11月,提供线上各类文学的投稿。

[41]羽毛网:台湾网民阅读与交友论坛,创建于2006年8月,书评共享是该网站的主打特色。

[42]精品文学网:台湾文学网站,创建于2007年6月,站内有中文网络小说上10000套,为读者提供全本免费观看服务。

[43]新月家族网站:台湾的言情小说出版社新月家族建立的文学网站,创建于1999年8月,主要推广旗下签约作品。

[44]禾马文化:台湾言情小说出版社禾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建立的文学网站,创建于2002年10月,主要推广旗下签约作品。

[45]狗屋/果树天地:由狗屋出版社、果树出版社、林白出版社三家台湾言情小说出版社共建的网站,主要推广旗下签约作品。

[46]飞象印象:台湾小说出版社建立的网站,创建于1999年12月,主要出版罗曼史小说,提供言情小说、奇异小说连载以及购书等服务。

[49][50]郭研:《网络文学全媒体版权运营发展模式研究——以盛大文学为例》,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4。

[51]李朝全:《网络文学“走出去”异军突起不容小觑》,《文艺报》2014年7月25日。

[52]章建华、闫建华、乐艳娜:《特写:中国文学在越南受欢迎》,新华网2015年3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3/15/c_1114645137.htm.

[53]马季:《IP的实质:网络文学知识产权漫议》,《文艺争鸣》2016年第11期。

[54]数据来源:Alexa全球网站排名查询,2021年9月16日查询,https://alexa.chinaz.com/jjwxc.net.

[55]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2021年9月3日,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840.


觉得这篇写作素材对您有用?您可以 ——

复制本文地址
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