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需要深耕
至少在
2014年之前,没有像现在这样强调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虽然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不乏现实题材的文本,但从题材比例构成看,客观地说现实题材并不是平台所致力推动的。举个例子,2018年在上海评出的“网络文学20年20部”,入选的作品大多数还是幻想和穿越类的。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网络文学和传统纸媒文学的不同之处,往大处说,是网络文学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承认这一前提,我们才能理解近几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倡导,某种程度上是网络文学的题材纠偏和矫正,也可以说在穿越和幻想题材取得突出成绩的基础上,拓展网络文学在现实题材方面的可能性。
现在各种评奖和排行榜所推出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综合考量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完成度高的作品并不多,更不要说有共识度的经典作品,大量所谓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只是“写现实题材”而已。因此,当下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的空间很大。
2014年之前网络文学生态依靠写作者和读者自我调节。未有盈利模式之前如此,资本介入之后,还是读者优先原则。无论是平台,还是写作者,网络文学的粉丝经济特征决定了它的获利建立在写作者和读者的契约关系。有一个读者才能多一份收益。2014年是一个转折点,国家宏观的文化决策和管理介入到网络文学生产。网络文学不仅满足国民日常文学消费,同时也要承担国家主旋律文学生产。在充分尊重网络文学特征的前提下,题材选择和引导只能是“有限度”地划线调控。更大的空间则在决策和管理者经由政策扶持、评奖和排行榜来引导网络文学向现实题材方向走,进而拓展网络文学新疆域。从这几年的情况看,这种引导的效果相当鲜明,网络文学领地慢慢地崛起了写现实题材的作者群体,这些作者许多是从传统期刊和网络文学的其他题材类型被吸引迁移过来。
如果从类型文学的角度看,并不能完全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来框定近几年网络文学出现的现实题材热,这些写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类型”。这种“新类型”,从我接触的作品看,现在大多数还停留在填补现实题材空白的阶段。其中,行业故事和回应国家宏大决策的占了很大份额。回应国家宏大决策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这几年出现得不少,但往往是停留在简单“图解”层面的多,文学地表达的少。在这方面,传统纸媒现实主义文学是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的。每个行业或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行业内部的体验性写作对行业外读者先天有吸引力,尤其不少自带神秘性的行业。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行业揭秘式的填补题材空白,这样的空白会越来越少,行业故事会自我稀释。因此,现实题材的行业或职业故事也需要深耕,比如我们看到的当下网络行业故事的“职业人”并没有几个称得上文学意义的“典型人物”。这应该是一个常识:现实题材文学不等于现实主义文学。从现实题材文学到现实主义文学有多远?现实题材红利还能吃多久?网络文学能不能成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地?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