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之下:网络传播中的话语修辞
修辞是人类心灵一种古老的沟通术,正如莱尔德所说:“修辞不仅蕴含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中,而且它组织和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人不可避免地是修辞动物。”
[1]古典时代的语言是很难过时的,它传递的是一种明确的指向性。古典时代的人们生活在自然节奏之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感官的平衡尚未被打破,面对的是一个与生命体验直接相关的世界。这种整体性体现在社会实践的每一个领域中,一株麦子、一块石头的来历全都有迹可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坚固的。当古希腊的“伊索克拉底们”走上广场,他们的语言伴随着肢体动作,或激扬或低沉,引导听众随时随地做出反应。在萨福与阿尔开俄斯的对话中,当阿尔开俄斯说:“我有话想说,又羞于启齿”,萨福回答道:“如果你想说美好、高尚的话,你的舌头不说坏话,你的眼睛就不会有愧色,正直的话会脱口而出。”
[2]广场上的修辞首先是一种雄辩的技巧,为了在沟通中发挥效力,它必须保证自身是一种“有说服力的东西”。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修辞术的定义可以这样下: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说服方式的功能。”
[3]广场上的演说本质是一种说服艺术,使听众相信话语中所包含的真理性,来达到以支配语词来支配人的主体性行为的目的。“我们应当企图证明我们的英雄行动是按照他自己的选择而决定的。”
[4]因此,在诞生之初,修辞尚能维持着自身语言的有效性,而在之后的传播过程中,则不得不面对作为一种技巧而存在的被滥用的风险。这个问题在现代人那里,变成了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内在冲突。
新媒介时代的年轻人正在经历这一切。正如居伊·德波所说:“现代工业对利润的追求及其实现的方式改变和玷污了文化以及自然界的一切。尽管先人们留下来的古老书籍和建筑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仅存的意义也注定会不断走向衰减……”
[5]媒介改变了现代人的感官平衡,带来了一个拟真的、没有源头的世界。在这里,到处充斥着媒介影像所构筑的幻觉景观,人们沉醉在迷人的、虚构的影像世界之中。在这个表演性的世界里,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与以往的语言相比,流传在他们之间的语言似乎更像一种假面的自白,一种眩晕的语言。我们可从流行的两个“梗”——“凡尔赛文学”与“网抑云”中得以一窥。
“凡尔赛文学”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炫耀式发言。它以在社交平台流传浮夸造作的文案形式,来抒发自己对爱情或财富的生活想象,被称为“凡学”。如“凡学”一姐蒙淇淇的微博语录:“有阵子难过得要死,特别想哭,给他打电话,他说哭吧,我说一个人在家哭太惨了,要去维多利亚港哭。他说好,于是订了最早的机票。当晚我们就到了香港,维港闪耀又温暖,我从没哭得那么痛快过。”
“凡学”的精髓在于,它的修辞于明贬暗褒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在原作漫画《凡尔赛玫瑰》里,哪怕真实的凡尔赛贵族也要经历爱恨情仇。而“凡学大师”在幻想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剔除了所有不稳定的、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元素。在这里,没有那些惊险刺激的情节,可以尽情享受买名牌包、拥有完美的爱人、在大房子里忧伤地喝下午茶的“上流”生活。那些细腻、幼稚的小心思很快能被理解和包容。只有小小的争端、小小的麻烦,都可以很快被解决。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大量举例,被以无数幻想元素装点起来的“凡尔赛”成为了一个完美世界,一个“幸福到有点无聊”的爽文世界。
而“网抑云”则是另一种关于爱情和生活的伤痛式表达。深夜的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留下了大量铺陈的伤春悲秋式句子,讲述自己对往事的感伤,怀念曾经的青春伤痛: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
“我曾赤诚天真地爱过你,除了伤心难过,一无所得。若干年后我想起,能够说出‘我曾赤诚天真地爱过一个人’,这是一生之中,我最为安慰的事情。”
“总有一天你会静下心来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着自己的故事摇头。”
这种抒发自己浓重伤感情绪,寻找心灵共鸣的评论内容,很快引起了刷屏级的讨论,被戏称为“网抑云”。
当主体活跃在大众媒介构筑的虚拟社区之中,面对的却是一个分离的、充满幻觉景观的世界。于是视觉开始取代触觉,成为最富特权的人类感官,人们理解和体验世界的方式也变得虚无。当现实与表征的界限变得模糊,现实的原则被拟真的原则所取代,为了服从被催眠的主体的幻想,语言的修辞也随之动荡、变化。与不厌其烦地列举生活细节为例的“凡尔赛”世界相比,以大量铺陈的修辞组装而成的“网抑云”世界则是一个浓墨重彩的情感世界。它们的修辞各有其特点:“凡尔赛人”试图通过列举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细节,建构其漫画式的自我形象——有着高级生活方式和田园牧歌般的心态,从而改写那个在真实世界中充当“社畜”的自己的命运。而“网抑云人”则在无尽感伤的、忧郁的铺陈中,从无处寄托的生活中营造出一种失落的浪漫。如果说,舞台上的“凡尔赛人”在演出尽情挥霍的喜剧,那么“网抑云人”则忙于排练着大哭大笑、把情感的浓度激荡到最高处的悲剧。
由此,可以发现,网络语言是一种最彻底的狂欢语言,它和虚拟世界的表演性质密不可分。作为一种备受模仿的修辞实践,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充满了讥笑和欢呼之笑。最早的“凡学”创始人小奶球,就是在微博上收集并点评朋友圈的“凡学语录”,来邀请网友一起开展“凡尔赛文学研究与实践”。在众人对不合时宜的炫耀欲与自恋型人格的吐槽中,催生了“凡学”的诞生。以网易云的评论为载体的吐槽中,也到处活跃着“反矫”达人戏谑的身影。
“我吹你吹过的晚风,在这错位时空我们是不是也算相拥?”
——“我喝你喝过的西北风,这算不算很穷?”
——“好想变成雪啊,这样就可以落在先生肩膀上了。”
“那你万一落在大马路上怎么办啊!!!”
[9]
眩晕的主体们戴上各自的假面,在手舞足蹈的模仿中,白天“凡尔赛”,深夜“网抑云”。尽情嘲弄着“凡尔赛人”假装不经意间流露的良好感觉和“网抑云人”伤春悲秋式的矫情做作。而下一刻,他们可能又换上了新的假面,成为“凡尔赛人”与“网抑云人”中的一员,在社交平台上展示心灵与这种修辞的某种契合状态,收获来自他人的赞美或怜惜。当人们生活在表演性的真空状态中,每个人只是他自己的拟像,在假面的保护之下,扮演着表演者和观者的不同角色。修辞实际上从一种说服的技巧变为一种逃避的技巧,当你拥有一万次改头换面的机会,寻求共鸣将会变得轻而易举,你总会得到想要的回应。
网络传播中的话语修辞并没有体现出技术进步的宏大叙事,相反,它被眩晕的主体所劫持,服从于个人的神话。一方面,它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乔装的保护,在将其与危险重重的现实世界分离、与摇摇欲坠的人际关系相隔绝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在当下对自我身份的各种想象,从而吸引人们在有限地暴露自己的同时去参与社会交往;另一方面,它在持续不断的压力下,按照人们的欲望与动机不断重塑自己的形态,将每个人的经验纳入其中。为了更贴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把旧词的粗胚再次拼贴成吸引人的模样。在感官加速的时代,它冷眼旁观着一个个苍白的梦游者,试图借助生机勃勃的语词恢复对生命的官能刺激。而随着时间的排出和流失,在这些语词很快失去了活力之后,他们就抛下它,若无其事地寻找下一个。
注释:
[1]姚喜明等编著:《西方修辞学简史》,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载《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载《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第151页。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载《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第178页。
[5]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