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肇始于何时?
公元前1122年(更流行的说法是公元前1046年),姬发攻陷朝歌,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姬发抛弃“帝”的称谓,改称为“国王”,被人们尊称为“天王”,姬发也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史称周武王,他父亲姬昌称周文王。周王朝的社会结构,分为四个阶层。第一层是国王;第二层是贵族,包括诸侯、卿、大夫和士(武官);第三层是平民,即自由民,被称为“庶人”;最底一层是奴隶,即商王朝遗民跟其他被征服的部落或俘虏。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周王朝创立了它的封建政治制度。
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这大片领土,成了周武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建立诸侯国。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的广大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封国君主对封国内的平民奴隶,具有绝对的权力,对国王则每年到首都觐见,用进贡代替赋税。当中央政府征兵从事战争时,封国君主有率领部队,听候调遣的义务。封国君主绝大多数是国王的亲属,少数是建立功勋的官员,如姜子牙就被封到齐国。从此,部落一词逐渐消失,而以封国代替。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于是,周朝建立了宗法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嫡子继承制度”,也就是对于王位或者爵位(爵位自周朝开始,分公侯伯子男五级,以侯爵为最多,所以将所有的封国君主统称为诸侯),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一制度,一直执行到中国专制王朝结束。
公元前1116年,周武王死,其子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旦不满,联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调大军亲征,用了三年时间,平定叛乱,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危机结束后,周朝在黄河以南,洛水以被地区兴建了两个相距20公里的双子城,东称王城,西称成周,也称洛阳。成周建成,周公旦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周成王死,康王继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康王死,昭王继位。昭王死,穆王姬满继位,命他的大臣吕侯制定刑法。这是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史学家称为《吕刑》,比《汉谟拉比法典》晚1200年。但穆王好大喜功,痴迷游行,朝政松弛。他在位55年,周朝实力逐渐削弱。以后,历经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到第十任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他又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BC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邑(养猪的地方),朝中由召公和周公两大臣共同摄政,史称“周召共和”,也称“共和政治”。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开始有明确的纪年,历史的文字记载开始获得保存,并从此进入信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