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可不能乱穿!看看历史上的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汉服,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汉服规矩很大,乱穿不得,其重要标志是什么?别被影视剧所误导
汉服是我国古代传统服饰。近几年随着汉服热,一些人都有穿着汉服的习惯。但汉服是有规矩的,由于受古装剧的影响,我们对汉服有很多误区,特别是一些不懂汉服的人,把古装剧戏服当成汉服。甚至有些古装剧中人物,汉服都穿错了。那么区分汉服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一、衣襟右衽是重要标志
现在汉服的重要标志,研究或者推广汉服的同仁,都把“衣襟向右”,也就是所谓“右衽”作为区别汉服与游牧族服饰的一重要标志之一。为什么“右衽”才是汉服呢?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这句古文,唐朝孔颖达曾注释:“‘皆左衽’者,大敛小敛同然,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结绞不纽’者,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
可以看出右衽对使用右手便利,而左衽则是死去人的服饰。因此,历史上一真认为“右衽”代表着先进,而落后的民族使左衽。
历史上,中原文明一直排斥左衽。虽然清朝出现后,汉服一度中断,但汉服文明并没有断,一直有人试图复兴汉服,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随着汉服热的兴起,有些不懂汉服的人,穿着汉服时不小心“左衽”,有时被人嘲笑。这在古代是大忌。既是一种侮辱,也代表一种大不敬,因为死人才会“左衽”,或者落后的异族才是“左衽”。
二、孔子定性陆游诗句明
历史上,中原文明一直排斥左衽,关于左衽与右衽,《史记》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并遏制夷族放侵,就要穿异族的左衽,不带衣冠而披头散发了。
唐朝颜师古注《汉书》有句记载:“右衽,从中国化也”。明末方以智记载:“戎衣或从边塞之制,故有曰左衽者”。左右衽的辩论的精神文化因素要大于种族狭隘的之义。
陆游的《剑南诗稿》中,有6处提到“左衽”,之所以提左衽,表达陆游对中原故土怀念以及收复失地的意志。从陆游的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以“左衽”代表着灭亡,而“右衽”则是一种文化传统与传承。
陆游诗稿中关于“左衽”记载:“尔来十五年,残虏尚游魂。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冤。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仲。遗民久愤污左衽,孱虏何足烦长缨。霜冈初高鹰隼击,天河下洗烟尖清。夷吾非王佐,尚足救左衽。中原消息断,吾辈何安寝。中原堕胡法,背望但莽莽……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河洛可令终左衽,刍荛何自达修门。王师一日临榆塞,小丑黄头岂足吞。”
王夫之也在总结汉族历史教训时,多次提到了“左衽”,以此表达中原文明沦落。但中原文明并没有“左衽”面消失。
三、排斥左衽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汉族衣领相交是右衽是理所当然,而对于左衽一直排斥。但有考古学者认为,我国历史考古中和档案绘画中,也有“左衽”服饰,有学者认为这是少数的,或者受异族的统治而不得不穿的。这一现象也被引申到“汉服也可以左衽”的学校争论中。但学术与历史上说法不一样,从历史演变来看一直排斥左衽。有何原因呢?
一是落后文化。
之所以排斥左衽,主要因为穿左衽都是北方的落后部族。而中原一直是富有而先进的,他们也一直瞧不起北方那些落后的民族。这种内心的排斥也引申到服饰,也是一种区分。虽然历史上有“胡服骑射”之说,但更多的还是战争需要,与学习引进胡服还是不同。“左衽”也可看成是一种落后文化“代名词”。
二是故土难忘。
历史上我国内部战争,大都从北向南,也就是北方游牧部族与中原政权的对决。而中原政权失败的居多,特别是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宋被金朝所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被后人认为“左衽”战胜了右衽。其实金朝灭北宋后,统治中原,并廷都北京,深入汉化,一切都效仿中原文化。因此,“左任”也是故土被占的一种屈辱。
三是侮辱之义。
之所以历史上一直排斥左衽,还因在中原地区,只有人死后穿的衣服才是“左衽”,因此如果左右衽不分,那就意味着,活人被辱为死人,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有些影视剧中,由于不太理解我国古代“右衽”与“左衽”的含义,因此有的古装穿成了“左衽”被人笑话。这也看出,即使到到汉服兴起阶段,“左衽”也遭到排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