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萧绎究竟为何要焚书?理由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焚书”。“焚书”是对文化的践踏。因为书籍上所记载的各种思想不统一,有的甚至相互对立,所以统治者通过焚书可以消除异己思想。专制时代不仅政治上,文化也逃脱不了被专制的厄运。
提起焚书,一般人马上会想到秦始皇和清朝的文字狱。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焚书不止这几次,发生在南北朝的一次焚书就同样是文化史上的浩劫,只不过其他朝代焚书是为实行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这次焚书的起因则完全不同罢了。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年代,朝廷走马灯似地更换,但和三国时期一样,政治、社会的动荡并没阻滞文化的发展,这时期的一些统治者的文化修养也较高。比如南朝梁的几个皇帝,虽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一塌糊涂,却都酷爱文学,周围聚集了一班文士,看起来一派风雅。萧绎,也就是这次焚书的主人公,是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与父兄一样爱写诗论文,尽管他们热衷的宫体诗格调低下,为后人所不齿,但在当时却风行文坛。萧绎为人“多猜忌,于名无所假人,微有胜己者,必加毁害”,“虽骨肉,亦遍被其祸”。梁武帝末年侯景叛乱,萧绎心怀鬼胎,拥兵观望,坐视父兄围困敌手、先后遇害。接着,他又杀戮了好几个兄弟,终于在公元552年夺得帝位。可惜好景不长,皇帝只当了两年,北朝的西魏就攻进了梁都城江陵,他也被俘丢了性命。
做为一个残暴昏庸的君主,萧绎的死没人感到惋惜,可他临死前的焚书之举,却让有识之士扼腕不已。史载江陵城破时,萧绎将宫中十余万卷藏书付之一炬,还将宝剑在柱上击断,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被俘后,西魏人问他为何焚书,他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萧绎的焚书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境地而做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区别,因而后人也往往对其此举抱以宽容的态度。但从客观角度看,大规模的焚书必然是一场文化灾难。可以想见,一个醉心文学的皇室的浩瀚藏书中定然有一部份民间罕见甚至全国独一无二的珍贵典籍,这些珍品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对文化而言,无疑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有人说其罪甚于项羽之焚阿房宫,并不为过。
萧绎回答为何焚书的话则令人玩味。南朝时近乎病态的宫体诗盛行,文人普遍精神空虚堕落,萧绎也不例外。他一生写的诗文不少,可根本看不到反映动乱时代人民疾苦的作品,全都是些风花雪月之作。可以推想,他所读的所谓万卷书,其内容也不会出此范围。身为乱世中的统治者,毫不关心国计民生,而是成天沉迷于这类无聊腐化的文学中,不亡国才是怪事。这不是书的错,而是他读错了书。可是他至死执迷不悟,国破身死之日,还不反省自己的昏聩无能,反将亡国归咎于书。他这番话是不是后来常在神州暗流涌动的“读书无用论”的滥觞不得而知,仅以其所为所言而看,他确实是被所读的这万卷书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