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有哪些习俗?雍正乾隆都要在这天下田耕种,当一天农民
很多人都不了解春分时该做什么,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度曲犹存玉茗堂,钗头妙语斗新妆。春分昼夜无长短,风送窗前九畹香。”3月20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春分。这一天,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春天。
春分,一个看上去就写满阳光、暖风、诗歌和鲜花的日子。
春分,一个说起来就充满好心情的词语。
春分,一首唱起来就停不下来的歌曲。
春分的关键词里,还有“劳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古代,这一天到来之后,再懒惰的农民,都要忙碌起来,来到田地里耕种;再懒惰的商人,都要背着自己的行李和货物,告别家人外出经商;再懒惰的学生,都要在清晨时分起床,摇头晃脑地朗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皇帝,都要在春分这天下田耕种,当一天农民。
比如,清朝皇帝。
中国古代属于农业社会,耕种是农业社会的命根子,士农工商,农民排在第二位。清朝也不例外。有清一代,农业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甚至出现重农抑商的情况。
每年春分到了,皇帝首先会率领文武百官,来到位于北京旧城朝阳门外的朝日坛,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神)。清朝皇帝的祭日礼仪有9项议程,包括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非常隆重。
祭日礼仪后,皇帝一定会浩浩荡荡地来到正阳门外的先农坛。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有庆成宫、神厨、神仓、俱服殿、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等建筑,占地面积2000亩,与其东面的天坛遥相对应。
在观耕台前,有一小块田地,不多不少刚好一亩三分耕地。这块耕地,属于皇帝的“自留地”。当皇帝在先农坛宰杀牲畜,祭祀先农神后,就要到俱服殿换上亲耕服,随后在一亩三分耕地里耕田。
当然,与其说是“耕田”,不如说是演戏。
皇帝下到田里,左手执鞭,右手握犁,前面有若干官员牵着牛,旁边有若干老农协助扶犁,往返犁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正常仪式就结束了。皇帝耕田完毕,接下来是王公大臣。皇帝会坐在观耕台上,观看王公大臣的“表演”。
为了配合皇帝的“演戏”,内务府和地方官员必须提前很久进行准备,包括从各地选取老农,帮助皇帝扶犁。老农没见过世面,还得给他们进行礼仪培训,以免在皇帝面前失礼。
显而易见,皇帝耕田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传达重视农业生产、不忘立国之本的意思。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是真的耕田。
《养吉斋丛录》记载,在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亲自耕了一亩田,吸引了1万多人围观。随行的直隶巡抚李光地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感叹不已,命令在场的博野知县杜开铨在康熙皇帝耕地的边界处立碑,自己亲笔撰写了碑铭“皇帝亲耕处”,还写了一篇文章《皇帝亲耕处恭记》,毕恭毕敬地记录:“圣驾次于博野,因东作之兴,念稼穑艰难,躬秉犁器,即功竟亩……”
皇帝当了一天农民,回到了皇宫大院后,他这一亩三分地也并没有闲着,有专人帮助他插秧、除草、灌溉、施肥。到了秋天,有人会将稻谷收割,存放在先农坛的神仓院,供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清朝自雍正以后,实行“摊丁入亩”,每一块耕地都要纳税。皇帝的一亩三分地也不例外。因此,每年先农坛所在的宛平县知县,都会郑重其事地向皇帝征税。这笔钱由内务府缴纳,相当于从皇帝的“钱袋子”里掏钱。
皇帝与普通农民不同的是,皇帝耕田完毕后,还会兴致勃勃地写诗,作为纪念。
康熙皇帝在参加完一次亲耕礼后,曾经赋诗一首《春雪》:“三冬望雪意殷殷,积素春来乱玉纹。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君。”
乾隆皇帝作为“写诗最多的皇帝”,怎么能放过亲耕的题材呢,挥毫来了一首《御园耕种》:“弄田播种近臣从,不比亲耕典秩宗。布谷有声春已暮,看花无兴草全茸。劳躬漫谓勤民亟,愁意多缘望雨浓。丰泽籍田将御苑,年年端是重三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