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是怎么回事?长沙大火为何叫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于1938年11月13日凌晨发生在长沙。因应日寇的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12日所发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继续南犯,湖南由抗战的大后方转变为抗日的前线。
11月9日日军攻陷岳阳,继续向南推进至新墙河北岸,湖北门户洞开。
在此严峻形势下,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蒋介石在长沙两次召集军政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因对确保长沙缺乏信心,蒋介石指示实行“坚壁清野”和“焦土抗战”的方针,在长沙沦陷前将全城焚毁。
11月7日,蒋介石在长沙召开的重要军事会议上再一次指示:长沙要实行“焦土抗战”,如不守,必须彻底破坏,“不资敌用”。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据此于11月10日召开省府会议议决,由长沙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徐昆任放火总指挥,组织放火队伍,准备放火工具。放火时,以城南天心阁处举火为号,全城统一行动。
按此计划,徐昆将警备第二团以3人为一组,编成100个放火小组,分发放火器材,调集大量消防车,灌入汽油,作为放火车。11月12日上午9点左右,由衡阳上行的火车宣布停开。当天下午,一些主要街道便堆放了大量易燃物。有些墙壁上用石灰写着“焦”字,或画了其他纵火暗号,或用日文写着对敌宣传标语。几乎同一时候,蒋介石限一小时到达的密令送到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随后,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当时,“前线平静”,敌我双方还相持于新墙河以北,距长沙还有100多公里。但是,焚城计划已经制定并通过,还成立了破坏长沙指挥部。这天晚饭后举行会议,宣布:今晚如发现北门方向出现火光时,全市即放火。而警察局在会后即通知各分局,“今晚有撤退的可能,要他们整装待命。”然后,各项准备工作加紧进行。当晚10点,引火汽油已分发到各防火单位班(小队)。12时,警备二团、社训总队均进入了准备位置。火烧长沙的全部准备工作均已就绪,长沙大火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这是一段焦灼的等待。11月13日凌晨2时许,南门某处突然起火。省保安处处长徐权回忆,当时他迅速得到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打电话找警察局文局长,要求救火。不到一刻钟,南门已经3处起火。徐权判断是放火。可麻烦的是消防队走了,谁能控制火势?不多久,长沙已是“全城火光冲天”。不多久,连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
据时任长沙市市长的席楚霖回忆,大火发生时,市民从睡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一些不能行走的伤病员被烈焰吞没;被大火逼得走投无路的妇幼老弱,或躲进水缸,被活活煮死,或躲入防空洞,被烤焦致死。
大火从11月13日凌晨到17日,整整燃烧5天之久,(席楚霖《长沙文夕大火前后》)全城街道、建筑90%被毁,直接死于火灾的有3000余人。据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统计室编印的《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估计,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相当于抗战胜利后的1.7万亿元。大火前长沙30万人口已疏散90%,长沙全城焚毁殆尽,此30万人顿成无家可归的难民。据统计,至12月9日最后一次发放赈济款,全市登记灾民共12.4万人,其中仅仅黎沌、螽斯港收容的孤儿即达8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