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唯一称得上茶学大师的皇帝
宋徽宗作为一个皇帝固然是当得糟糕至极、把朝政弄得腐朽黑暗,但作为艺术家却又堪称天才。中国封建时代帝王们都喜欢喝茶。但要问哪一位帝王品茶水平最高,一会半会也很难求证。可根据历史记载,御笔著茶书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宋徽宗赵佶。
7000字的《茶经》和洋洋万余字的《续茶经》,就其语言精练程度远不及宋徽宗赵佶的《茶论》(又被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赵佶用不到3000字的篇幅对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蒸压、鉴辨、罗碾、盏等都作了恰到好处的论述,而且见解非常独到。
在《大观茶论》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对七汤点茶法的描写:“量茶受汤,调和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矣。第二汤自茶而注之……周回旋而不动,谓之皎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读罢这段文字,恐怕连自称“爱茶人”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望尘莫及。
徽宗认为白茶是茶中之精品,“他无与伦”,在细数地产、天时后,对採茶也有详细的分析:“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
但奇怪的是,赵佶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茶论》却没有一丝帝王的霸气,分明就是一位茶学大师的论道。一个被隔绝在深宫里的“孤家寡人”,既没有苏东坡、陆游等“会茶”时的交流心得,也没有范仲淹、王安石“斗茶”时的借鉴甚至“拿来”,能作出如此精妙的《茶论》,甚至连茶具的选择也眼光独特,没有对茶的专注和艺术天分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这位“嗜茶天子”对“斗茶”(始于五代、盛于宋元,实际上是一种评比茶叶质量和点茶技巧的方式)的总结和提高堪称空前绝后,以至出现了“争新斗试夸击拂”之说。
其实,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赵佶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能书(著名的瘦金体)、善画(工笔画鸟)、通音律、懂鉴赏(爱收藏)。单从艺术造诣上看,赵佶称得上是雅士,一个典型的“书呆子”,他连“壶中乾坤”也没弄明白。他的“茶论”纯粹是就茶论茶的“学术论文”,很难让人从中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甚至连东坡先生的“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和从谂和尚的“吃茶去!”的人生感悟也没有。让这样一个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的人来做皇帝,弄得北宋灭亡、自己客死他乡也就在预料之中了。(作者:赵柒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