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中国传统文化
资料查询

傈僳族舞蹈 傈僳族的阿尺目刮舞蹈有什么特点

2021/12/17 14:31:30640 个作者有用

傈傈族的歌舞绚丽多姿,傈傈族的民族舞蹈为傈傈族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阿尺目刮”则是傈傈族民族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阿尺目刮”是“山羊的歌舞”,这歌舞不用乐器,是一种人们自娱自乐的舞蹈,而且唱词还十分的丰富,没有界限,可以即兴自编,是种十分有趣的歌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傈傈族的民族舞蹈“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的来源据说与傈僳族群众的半农半牧,特别喜爱饲养山羊有关。据介绍,当地傈僳族崇奉原始宗教,但无庙宇,宗教活动大多通过歌舞进行,也就催生了“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的发源地是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叶枝乡同乐傈僳大村,这个村寨的傈僳族居民全部是用原木搭成的“木棱子”,呈阶梯状一层层分布在山坡上。

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

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

“阿尺目刮”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舞蹈,仅流传在以叶枝乡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区,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舞蹈,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曲调可缓可急,且跳动幅度较大,给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

阿尺目刮的起源

“阿尺目刮”———山羊的歌舞,是流传于澜沧江上游的傈僳族传统舞蹈,“阿尺目刮”是来自远古的歌,曲调深沉悠远,如山羊长鸣,音色婉转舞步多变。维西县叶枝乡同乐村是“阿尺目刮”的故乡。“阿尺目刮”的歌词内容丰富,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迎送宾客等方方面面;舞步古朴,多变,至今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跳法。那震撼山谷的歌声,粗犷雄建的舞姿使人回味无穷。

“阿尺目刮”是傈僳族历史的真实写照。傈僳族是山的民族,其族源、迁徙历史、文化习俗等大多以民间文学和口碑相传下来。傈僳族是追赶太阳的民族,太阳哪方落就往哪方迁徙。在三次大规模迁徙过程中,澜沧江是西迁的主要通道,成为傈僳族文化的聚集和传播带。

“阿尺目刮”以热烈奔放、粗犷有力的歌舞生动地反映了傈僳族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历史演变过程。傈僳族是酷爱狩猎的民族,对各种动物的习性都非常熟悉,特别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傈僳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与山羊结下了不解之缘。

例如:傈僳族用山羊皮制成的羊皮褂,既能保暖,又能遮风挡雨,是傈僳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必备物品。因此,傈僳族人民模拟山羊习性动作而创作成的“阿尺目刮”,舞姿生动形象,情绪欢乐热烈,富于变化,充分表现了傈僳族人民对各种动物的挚爱以及向恶劣的生存环境作艰苦卓绝斗争的乐观向上精神,保留了浑厚古朴的原始艺术风格和特色。

傈僳族先民还通过对大自然长期细致的观察,借助山花开放、蝉鸣鸟啼、草木枯荣、大雪纷飞、叶绿枝添来定季节。

阿尺目刮的舞蹈内容

“阿尺目刮”歌舞内容有祭祀、婚丧、生产、时政、历史传说、情歌、忆苦歌等。

例如:人们在吟唱嫁娶调子时,领唱的两位长辈男女都要教新郎和新娘如何经营土地、使用镰锄、饲养家畜、相亲相爱等,整个生产生活过程全部教完,使新郎和新娘倍加珍惜婚姻,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在逢年过节、喜庆丰收、串亲访友、婚丧嫁娶等场合,傈僳人民也以歌问候,相互祝愿,他们不仅触景生情,遇事而歌,而且能即兴随编随唱。

甚至发生矛盾纠纷、告状打官司时,当事人双方也常以歌代言,申诉各自的理由,调解人也以歌代言。在歌声中,矛盾纠纷得到解决。生活在维西县巴迪乡洛义村倮马村民小组的傈僳族群众,每年农历春节后初三至初十间,选定一个吉祥的日子,到山上举行盛大的“尼古”(汉语译为祭祀)。

这一天人们纷纷拿出酒、鸡、肉等食品祭山神,请求来年全村老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当天晚上全村人集中在主办祭祀活动的主人家举行盛大的晚会,引吭高歌,抒发情怀,唱跳起欢乐的“阿尺目刮”。人们沉醉在歌的海洋中,一直唱几天几夜。这样的习俗已延续了上百年,成为了傈僳族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阿尺目刮的舞蹈跳法

“阿尺目刮”舞蹈的跳法共有十多种,包括“左倮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舞步)、“洒托闭”(三步跺脚)、“阿尺邓”(跳山羊)、“别别玛”(舞旋风)等,其中“玛夺担"(寻求爱侣)、“矣然邓”(迎宾客、)等在特定场合才跳,不同的跳法还配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等不同的队形。

阿尺目刮的舞蹈服饰

“阿尺目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目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现在“阿尺目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目刮的舞蹈传承

“阿尺目刮”舞多次走出大山到县城、到州府中甸演出。2004年5月,迪庆州举办首届香格里拉艺术节,叶枝乡组成阵容庞大的表演队,那古朴的穿着,精彩的表演博得了上万观众的阵阵掌声,拿到了金奖。“阿尺目刮”如今广泛流行于叶枝乡的村村寨寨,成为活跃山区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逢年过节或收获季节,高山深谷中的傈僳族山寨,到处篝火熊熊,灯光明亮,各族群众手拉手,跳起“阿尺目刮”,歌唱赋于人类生命的大自然,歌唱给大地带来光明的日、月、星、辰,歌唱五谷丰登、牛羊成群的幸福生活阿尺目刮”被专家认定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编入《中国舞蹈集成》。

如今,“阿尺目刮”已走出山门,在香格里拉文化中显得鲜艳夺目,被多数人认知、熟唱,在迪庆州民族民间歌舞表演中多次获奖。尽管该歌舞目前处于初步的挖掘、整理阶段,但迸发出较高艺术价值和生命力,这是有目共睹的。


觉得这篇写作素材对您有用?您可以 ——

加入我的收藏 复制本文地址
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墨星写作网-官方推荐

查阅资料SC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