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为什么把“炎”放在前面?“炎帝”是谁?
“炎黄子孙”为什么把“炎”放在前面?“炎帝”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炎黄子孙这个称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炎黄子孙这个词汇,正式确定并广泛传播的时间大约在清朝末年,但它的来源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炎黄子孙里,炎字代表炎帝,又称神农氏。黄字代表黄帝,也称轩辕。
在上古时期,作为早期领袖的神农氏,在世代更迭中逐渐衰退。由于没有足够的武力,神农氏对手下的诸侯部落基本失去控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相互吞并欺凌百姓。乱世出英雄,轩辕氏趁势崛起,大动干戈将暴乱的诸侯们打服收到自己的麾下。
当时的炎帝可能是不愿意彻底失去领袖的地位,于是派兵想把那些叛逃的诸侯部落给抢回来。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司马迁对炎黄这场大战几笔带过,其他文献也基本找不到关于杀戮怨恨的记录。因此,有人提出炎黄两个部落开展是属于内部争雄。炎帝的发源地在姜水,黄帝的发源地在姬水。从位置来说并不算太远,有可能的确源于同一个部族。
黄帝战胜炎帝后,两个氏族合并成了一个超级部落,为黄帝后来战胜蚩尤,成为五帝之首,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炎帝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称号。根据《三皇本纪》记载: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
黄帝战胜的炎帝,应该不是最初的那个。炎帝的身世具有丰富的神秘色彩,许多文献中都说炎帝是他的母亲 感神龙而生 ,是一个集勇气和智慧于一身的奇人。传说炎帝种植五谷,开辟市场。教化人民用麻桑织布,用木头削成弓箭,用陶罐改善生活。
炎帝就像先知一样,几乎引导促成了符合当时生存发展的所有事物。人力有时穷,理论上人类并不具有精通所有知识的能力。驯化五谷,改良农具,掌握农时,这些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积累知识。事实也的确如此,人民常吃的五谷大约是神农中后期才培育出来的。
因此,有人提出炎帝能够独占这些成就,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当时处于领袖地位,掌握较高的权力,具有更大的威望。炎帝部落的族人或是后人,把这些光环都集中到炎帝这个符号上,使之成为一个神化的精神信仰。
这种现象不光出现在炎帝身上,黄帝身上也有。比如现代非常出名的《黄帝内经》,这本书就是后人假托黄帝的名义整理出来的集体智慧。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对这个现象做出评论,古代那些有重大发明创新的人不是圣王就贤臣,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发明的专利,而是因为只有借助他们的名义,新发明的东西才能被人知道,被人重视并记忆学习。
假如黄帝战胜的这个炎帝,真的是后来的继承者,那么炎帝这个称号,应该是黄帝的称号出现的更早。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黄帝能够成为人文初祖,是因为尧舜禹这些后来的圣贤明君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世秦晋等诸侯,包括蛮夷在内都属于黄帝后裔。炎帝作为阪泉之战的失败者,如果只是在时间上领先一些,应该没办法跟黄帝作为并列的先祖流传后世。
炎帝这个称号之所以得到这样高的地位,可能是因为它占据了开创农业的功劳。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华夏大地的领袖几乎都把农业当成重中之重,而那些亡国之君治下基本都少不了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这几条罪状。
相比较来说,驯服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作战的黄帝就更接近游牧性质。黄帝一生去过很多地方,东到泰山,西入空桐,南往长江,北逐荤粥。根据《史记》记载:(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黄帝是文治武功,炎帝是改善民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把炎帝放在黄帝前面或许也是这个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