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是现实生活的敏锐“探测器”
网络文艺是新时代中国最具创新特征和时代特点的文艺形态之一。伴随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泛在应用,网络文艺向社会精神文化领域加速渗透,正在迅猛成长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塑造力量。近年来,相比于网络文艺实践的巨大体量和高速发展,网络文艺的理论探索则显得滞后,大多停留在感性化、表层化、碎片化的经验认知。网络文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迫切需要更加学理化、深度化、体系化的理论指导,以推动这一新的文艺实践从自发走向自觉,切实增强自信。那么,面对气象万千、色彩斑斓的网络文艺洋洋大观,网络文艺基础理论建设该如何着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这一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创新和理论创造,为网络文艺基础理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基本遵循。
网络文艺各环节主体都和人民相关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明确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近年来,全社会高度关注网络文艺发展,持续关注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状况,这不仅为网络文艺实践奠定了基础,也为网络文艺的理论建设提升了自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这当然主要是从文艺的精神取向、精神力量上而言。但若具体到一种文艺形态看,网络文艺作为新兴科学技术带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宠儿,所呈现出来的普及程度和影响程度,已经展露出成长为时代文艺典型形态的潜在能量。网络文艺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创作源泉,人民群众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在网络文艺的成长中,以崭新的样态不断呈现出来。这些新的样态又在实践中对文艺大众化、文艺创造力的释放,文艺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不断做出具有强烈中国化、时代感的鲜活诠释。与历史上许多新文艺类型的发生和成长一样,网络文艺在其“野蛮生长”初期也曾存在一些争议,但其天然的人民性终究会得以充分彰显,人民坐标在自我认知中会逐步得以强化,这既是其理论自信的根源,也是其理论建设的基点。
网络文艺不是“网络”和“文艺”的简单叠加
当下,网络文艺的实践极为丰富多彩,总体透射出来的时代精神朝气蓬勃。在个体文化层面鲜明体现出对新时代生命价值、爱情幸福、生活审美的活跃表达,在民族文化层面强烈体现出对家国情怀、修齐治平理念、复兴梦想的坚定追索,在人类文化层面更是毫不掩饰地体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潜移默化,彰显出中国文艺的独特创造和深刻魅力。这些艺术创造与表达,实际上与时代命题息息相关,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其艺术表现方式又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所喜闻乐见。当然,从目前来看,这些创造与表达总体上还处于网络文艺成长中的自发阶段,还没有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在实践中有待继续成长和提升。经过最初的爆发期,今天的网络文艺走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瓶颈期,迫切需要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文艺实践直观体现了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以目前涉及网络文艺的研究,从行业管理、产业发展、媒介传播、技术应用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讨论,但恰恰在触及文艺本质属性、在深层学理上有所建树的不多。这些交叉研究当然都可以为网络文艺基础理论建设提供丰富养分,却不能替代文艺的本质规律,不能对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网络文艺提供系统性、根本性的指导。网络文艺作为互联网技术进步催生的文艺新形态、新类型,与历史上每一次技术进步催生的新文艺形态、新文艺类型一样,其本质既属于文艺范畴,同时又是文艺范畴的全新创造和发展。所以,既不应把网络文艺和与之相关的商业运行、市场运作、娱乐消费等混为一谈,也不能把网络文艺看成传统文艺形态与传播媒介、传播技术的简单叠加。新的文艺形态必然具有新的内在属性和独特规律。就像电影不是摄影与幻灯放映技术的简单叠加、电视不是电影与电视机媒介的简单叠加一样,网络文艺具有全新的独特的审美意象、审美理念、审美语言和审美实现方式,具备全新的独特的审美知觉体系。只有不断深化探究其本质属性和独特规律,才能够真正夯实网络文艺理论支点,充分激发理论自觉。
网络文艺要明确区分“美感”与“快感”
毋庸讳言,网络文艺在“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泥沙俱下,掺杂了不少粗制滥造、低级趣味、颓废萎靡、是非不分、腐朽荒诞的内容,存在着许多利用商品规律裹挟艺术规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情况,甚至出现利用年轻人青春逆反心理偷换概念,用“艺术创新”“艺术个性”“艺术自由”等诱导“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现象。这也正是网络文艺一度被广为诟病的主要原因。这里面既有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也有西方价值观的借机渗透,更有创作个体的浮躁和急功近利。这些问题需要在网络文艺实践中以“正风”强化自律,配合“他律”,才能切实有效得到校正和解决。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网络文艺当然不能例外。如果在通俗和低俗、希望和欲望、美感和快感的取舍上把握不住,网络文艺就无法唤起真正的审美启迪,无法通过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共振实现高尚的精神引领和正确的价值引导。对网络文艺所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梳理解决的思路、方法、过程,恰恰正是网络文艺基础理论建设丰富的切入点和增长点。近年来,网络文艺创作的精品化取向、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大幅增长、评价唯浏览量唯点击率的普遍取消,都是在日益深入的理论思考引导下的正向发展,同时也通过发展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着网络文艺的理论建设。
当下,网络文艺日新月异,可以说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敏锐的探测器。要正确认识、充分理解、深刻把握,其基础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当然,网络文艺的飞速变化也让我们意识到,这一基础理论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是一个与实践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而这恰恰也正是理论建设的魅力与活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