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要对酒进行管控?哪个朝代管得最严?
古代为什么要对酒进行管控?哪个朝代管得最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酒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但酿酒与喝酒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社会活动,所以历朝历代对酒的政策多有不同。
一、为啥要管酒
对于国家来说,酒这个东西是不能忽略的。首先酿酒需要粮食,当口粮不够的时候,国家必然要限制酿酒的活动,甚至发布禁酒令。
如何平衡酿酒与存粮之间的联系,这是一门学问。
其次,酒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酿酒业一般都是高盈利的行业。在古代能够开办酒坊的往往都是富商巨贾,财富在他们手中过多集中对于国家来讲未必是好事。
所以国家关于酒的政策产生变动也是利益重新分配的结果。
最后,酒的属性特殊。没有它不会影响日常生活。酒能使人上瘾,饮多会醉会伤害身体,所以人们又将其作为引起祸乱的根源。
因此,历朝历代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酒施行种种不一样的政策。
二、禁酒的规矩
夏、商两朝都是因为最后的君主嗜酒而引发的动乱,尤其是商纣王更是“登峰造极”地弄出了酒池肉林。所以西周的统治者痛定思痛,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
百姓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有权喝酒,而且不可聚众饮酒,一旦违反禁酒令就要面临被砍头的危险。西周的禁酒令是中国第一个制式的禁酒法典,也成为后世禁酒的根据。
而秦国经过商鞅的调理之后,对“酒”更是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
商鞅认为酒是消费品,而且是暴利的消费品,所以讲究国力积累的他不仅禁止百姓酿酒,而且对官方售卖的酒施以重税。通过这种方式,百姓更多地选择囤积粮食,重税下的售酒业又为国家贡献了巨额的收入。
作为继承秦朝制度的西汉依旧如此,尤其是汉朝刚刚建立时社会还不稳定,统治者害怕反对势力聚众闹事,甚至规定3人以上无故聚在一起喝酒的就要罚款,数额高达“金四两”。
历史的车轮到了唐朝,由于商业开始逐渐发达,统治者不可能再简单干脆地禁酒了。因此,政府制定政策:酿酒、卖酒都要进行登记,并对其生产经营规模划分等级。
此时的酒水买卖成为了一种特权,不再是谁都可以踏进的门槛,可是门槛里的“特权户”们也未必轻松。
安史之乱后国库空虚,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政府巧立各种苛捐杂税。酒水产业成为了重点目标,此举直接导致了唐晚期酿酒业的衰败。
三、经济繁荣的宋代
酒水方面的税收已经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为了保证收税,宋朝对酒的生产、销售管理非常严格。
与唐代一样,北宋初年不许私人酿酒。私制酒曲超过5斤的就可以判处死刑。后来随着商业越来越繁荣,5斤已经跟不上了时代,于是处死条件上升到了15斤。
但严格的政策拦不住商业的发展,为了获得酒税利益的最大化,宋朝干脆由自己出生产原料和销路,酒户租来官府的酒坊负责生产。
酿出的酒由官府负责销售,等于上游和下游都被控制,偌大的收益也就跑进了自己的腰包。
后来宋高宗赵构面临与唐代宗相同的境地,动乱之后国库空虚,偌大的军费开支有些承担不起。于是酒水税又成为南宋政权填补财政窟窿的救命稻草。
北宋也曾创造了“买扑法”。买扑是指承包商,就是说通过竞价,价格最高者可以承包某一地区的酒水专卖权,有点像现在的区域独家代理。
此时酿酒不再是“特权户”的特权,只要你有粮食任何人都可以酿。由于南宋不如北宋有钱,官府因此不再提供原材料,由百姓自带粮食前往官府的酒坊酿酒。
酿出的酒想要自己喝,交个酿酒手续费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卖,那就必须去政府专门开办的市场才可以。这样撤销了酿酒的特权,反倒增加了财政收入。
而且南宋最可爱的地方在于为了增加销量啥都敢做,官府会亲自下场组织宣传促销活动,各种酒之间会进行评比,甚至同样的酒不同地段也会进行比价。
有了营销自然就有了炒作,有些好酒的价格可以一飞冲天,所以南宋的酒价是最不稳定的。
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会对酒水开征专税,税额也有轻有重。最会收税的是两宋时期,明朝的专项税收和“前辈”们相比算比较轻松的。
虽然清朝延续了明朝的相关制度,可是酒水类的税收又增加了很多项目,反而是酒水税最重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