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历史上的这些人教会了你什么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历史上的这些人教会了你什么道理?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贾平凹在《说舍得》一文中写道:“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砂砾中淘出,按摩是疼痛后的舒服,春天是走过冬天的繁荣。”
汉代经学家刘向在其所著的《新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送鱼给郑国宰相,郑相不收。左右就纳闷:“您不是最爱吃鱼吗?”
郑相说:“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郑相的意思是,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收下这些鱼。如果要了这些鱼,我就会因受贿丢了官禄,以后就吃不到鱼了。而不收这些鱼,我就能保住官禄,这样就可以一辈子吃鱼了。
郑相一番话,无非就是两个字——舍得。
人生在世,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轮回。
有时候,一时欲望,会让人跌入万丈深渊,及时放下,反而使人走向柳暗花明。
1
舍得,是夏花飘零,而得秋实硕果。
孟尝君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好客养士闻名天下,曾广招门客三千人,在齐国权倾一时。
有一个人叫冯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听说孟尝君乐善好施,就前去请求拜入其门下。
孟尝君见一个落魄男子前来投靠,心里也好奇,就问:“先生有何爱好?”
冯谖老实回答:“我一无所好。”
孟尝君又问冯谖有什么才能。冯谖又答,自己一无所能。
孟尝君只好尴尬地笑一笑,将他收入门下。
孟尝君手下多的是能人智士,像冯谖这样没有本领,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实在少见。就连佣人们也觉得这老兄不过是滥竽充数,每日只给他粗茶淡饭,从不正眼看他。
后来,孟尝君从门客中找人去自己的封地薛邑收债,问谁懂会计,愿意前去。
冯谖自告奋勇。孟尝君对这个毫无存在感的门客一点儿印象都没有,起初还楞了一下。
等到别人提醒,孟尝君才想起来,就请冯谖不要见怪,自己平时工作忙,还脸盲,随后将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他。
临行前,冯谖问孟尝君,回来时买点儿什么东西。孟尝君说,您看咱们这里缺什么吧。
冯谖收下契约票据,领命前往薛邑。到了薛邑,冯谖发现老百姓生活艰苦,一听说孟尝君来讨债也都敢怒不敢言。
于是,冯谖召集当地居民,擅作主张将契据全部烧毁,并假托孟尝君的名义,称不会再来讨要。薛邑的老百姓也没想到孟尝君竟如此慷慨,都感激涕零,高呼“万岁”。
孟尝君看冯谖才去了没几天就回来,以为债收完了,问他买了何物。
冯谖从容答道:“您不是让我买家里没有的东西吗?我想,您已不缺金银珠宝,也不需名犬骏马,身边更是美女如云,所缺的就是‘义’。不过一个小小的薛邑,您都不能体恤百姓,反而以商贾之道从中牟利。如今,我已经为您焚券市义,将‘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大为不悦,“义”又不能当饭吃,只好挥挥手让冯谖一边去。然而,冯谖舍弃的契据,已为孟尝君收归民心,并在薛邑生根发芽。
一年后,孟尝君遭人陷害,一度被齐王罢相,政治生涯岌岌可危,只好退回封地薛邑。
薛邑的老百姓听说恩人孟尝君回来了,纷纷扶老携幼,倾城而出,在百里之外夹道欢迎。用白云大妈的话说,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满大街都是孟尝君的忠实粉丝。
这时,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良苦用心,一时感动不已,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总算是见识到了。”
古语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身在政坛,善始善终尤为困难,若无冯谖焚券市义,舍小利而得大义,孟尝君恐怕也无法全身而退,更不可能在日后东山再起。
2
舍不得,是自困樊笼,终将一错再错。
晚于孟尝君出生,并与其同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便不懂得舍得的智慧。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评价春申君“智勇忠信有足称者”,也是一时风流人物,最终却“罪又甚焉”,在四公子中下场最为悲惨。
黄歇早年曾和楚国太子熊完一同沦为秦国人质。十年软禁生涯,天天如履薄冰。
直到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而秦国拒绝放楚国太子回国。黄歇冒死为太子掩护,将熊完打扮成车夫送回楚国,可谓忠节。
因此,黄歇险些被秦昭王处死,还好秦国改变主意,决定卖楚国新君一个人情,才放黄歇回去。
熊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之后任命黄歇为令尹,并将淮北封给他,号称春申君。
春申君在封地疏浚三江,解决今黄浦江一带的水患问题,当地百姓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称为春申江。如今上海其中一个简称“申”,也是源于战国时此地曾为春申君的封地。
春申君为相二十五年,若能专心治国理政,也不失为一代贤臣,但他却飘了,不但为政乏善可陈,更舍不得当初拿命换来的权力。
舍不得,放不下,是春申君一生最大的错误。
楚考烈王在位期间,一直没有孩子。国无储君,早晚生乱,春申君也不得不跟着着急,客串“不孕不育专家”,为楚王进献了不少妇女,但她们没能为楚国生下一个太子。
此时,春申君的门客,赵国人李园将他年轻貌美的妹妹送给春申君为妾。
没过多久,据说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不怀好意的李园劝春申君趁机将她献给楚考烈王。这样既可解决王位问题,春申君也能借此偷天换日,继续执掌大权。
春申君知道楚考烈王迟早会死,自己也会有失去权势的一天,不如趁早安排后路,于是欣然同意,便将李园的妹妹献给楚王。
正当春申君盘算着楚国的权柄时,李园早已心怀不轨,凭借妹妹受宠而获取大量财富,暗中训练刺客,计划除掉春申君,取而代之。
春申君对这一危机浑然不觉。楚考烈王去世后,李园抢先一步进宫,安排刺客埋伏在宫门。
春申君一进宫,门后的刺客立即杀出。春申君登时丧命,首级被扔到门外,随后全家被逮捕处死。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世英名的春申君就因为一时的贪婪而身首异处,连累一家老小突遭横祸。
正如余秋雨在《舍得智慧讲堂》节目中所说的:“只知一味地与别人争夺成功,那才是真正的平庸。”
3
舍得,是凤凰浴火,而得涅槃重生。
汉初三杰中的韩信,曾有过一段失意的时光。
韩信年轻时身无长物,也没正当工作,时常寄人篱下。穷困潦倒时,他曾经在其朋友南昌亭长家里白吃了几个月饭,结果被朋友的妻子嫌弃,不得已只能继续流浪。
人一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有一天,韩信来到淮阴市场,一个年轻人拦住其去路。
这个市井流氓指着韩信挑衅道:“我看你长得人高马大,身上还带着刀剑,其实就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有胆量,就拿剑刺我,如若不能,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
韩信静静站立着,孰视良久,一言不发,低下身,趴在地上,从这市井少年的胯下爬过去。韩信的隐忍和沉默,换来满街的嘲笑。
清人牛震运评说《史记》中这段描述:“孰视、俛出、蒲伏,形容如画。”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生的耻辱。谁能想到,这就是后来虏魏、破代、平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的一代名将。
韩信恰恰不是一个懦弱自卑的人,相反,他为人一向骄傲。
韩信的母亲去世时,他身无分文,连发丧的钱都没有,却为母亲找了一块又高又宽敞的坟地,周围可住万户。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称王封侯,让万户人家为母亲守陵。
胸怀鸿鹄之志的韩信,为何甘愿从市井少年的胯下爬过,让满大街的人都以为他是个胆小怯懦的人?
只因那时的韩信知道舍得,懂得在什么时候放下骄傲。
歌德说:“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但一个人能永远做一个人。”
无论是贫贱时,还是为将时,韩信都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
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后,韩信多次在战场上以怯意示人,最终克敌制胜。
在潍水,面对项羽帐下的猛将龙且,韩信先命人堵住河流上游。
两军一交战,韩信就佯装撤退,引诱龙且渡河。龙且的军队渡河才过半,韩信立马派人将堵水的沙袋移开,河水奔腾而下,龙且背水而战,军心大乱,最终被韩信斩杀。汉军尽得三齐之地,让项羽陷入被动防御的状态。
在垓下,与项羽正面交锋,韩信的三十万大军与十万楚军交战,起初并不顺利。
在正面进攻项羽失利后,韩信故技重施,再次选择撤退。等到两翼对项羽形成包围,才再度率领大军从正面压上,终于让项羽大败于垓下,一战决定楚汉战争的胜负。
当韩信衣锦还乡时,他将当年羞辱他的少年找来,不仅没有报复,反而封他为楚中尉,并坦言当时忍辱的原因:“当时受辱,若一时冲动,杀了你,也是杀之无名。何必逞一时之快,让自己身陷牢狱之灾呢?”
4
舍不得,是固步自封,终将酿成苦果。
在功成名就后,韩信反而不知舍得,被刘邦贬为淮阴侯,他仍锋芒毕露,因心生怨恨而直言耻与哙伍。
在一次闲聊中,刘邦问韩信自己能统帅多少兵马?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刘邦又问韩信,那你呢?韩信霸气外露,丝毫不顾虑刘邦的感受,说道:“臣多多益善耳。”
愤怒的刘邦冷笑道:“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还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这才知道说错话,急忙掩饰道:“陛下虽不能带兵,但是善于驾驭将领,所以我才为陛下所擒。”
然而,刘邦始终不会忘记韩信的自负和狂妄给他带来的不快。
此时的韩信,不学张良“弃人闲事,欲从赤松子游”,而是继续迷失在权力的游戏中,落得抱恨而死的结局。
5
作家贾平凹在《说舍得》一文中写道:“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砂砾中淘出,按摩是疼痛后的舒服,春天是走过冬天的繁荣。”
对人而言,“舍得”的智慧就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有一次,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容器,就问守庙人问:“这是什么容器?”
守庙人答:“这大概是宥坐之器(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的一种器具)。”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容器,空着的时候倾斜,装进一半水就能正立,灌满了就会翻倒。”他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倒水吧。
水一灌入,果然如孔子所说。他喟然长叹:“唉!哪有装满了水而不倾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