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
  •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
  • 【美】莉萨·克龙 / 著

坚持写下去:故事的螺旋进展

发布:2022/11/25 20:16:16330 个作者有用

我们来清点一下手上现在都有什么:已确定的次要人物有了简介与背景故事;第一个场景和主人公的顿悟时刻有了初稿,颇为翔实;拓展文件夹里有不少场景卡即将不同程度地完成(随机文件夹里的那几张无法归类的场景卡就别提了)。很多卡可能还只是粗略、笼统地捕捉到了“阿尔法点”。没关系。你的想法清单上那几个难以具体化的想法,像焦急的替补演员,摩拳擦掌地期盼着有一天能大放异彩。现在,取出场景二到场景五中的场景卡,把它们补全,这样就可以开始专心致志地进行规划与写作了。

怎样利用好你的卡片,讲好你的故事

现在,开篇场景已经完成。因为你的努力挖掘,接下来四个场景的卡片也已经写好,呼应故事逻辑,内容恰如其分。在这个阶段,如果逻辑上有裂隙,修补起来并不难,因为你已经掌握了技能,知道去哪里挖掘材料填补。诀窍是保证每一个场景都能连通第三条轨道,迫使主人公做出艰难的决定,以此进入故事的因果轨道。你要让我们参与到行动中来,同时让我们对主人公的内心有所洞察(这十分关键),知道这个行动对他来说意义何在。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知道真正至关重要的是什么。

下面是珍妮为第二张场景卡做的准备:

好,那么在开头场景中,莎伦告诉鲁比,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剧本改写,就将请克莱门蒂娜来完成。诺拉也明确表示她不愿意让鲁比一个人住,于是鲁比决定“借”一只狗来摆脱诺拉的纠缠。但是这个场景不能只写偷狗这件事。想要连通第三条轨道,还要知道鲁比是怎么想出这个决定的。(看,莉萨的声音已经完全进入我的大脑了……)

实际上,当我听到很多作者这样说时,就知道他们拨云见日的那一刻即将到来,但可惜,那一刻并未到来。知道了这一点,珍妮应该把另一件事考虑进去。没错,我们是想进入鲁比的大脑,看看她怎么产生了偷狗的念头,但如果让外在的事件来触发这个念头则更技高一筹。因为行动只有在对人产生影响的时候才有意义,空洞的思考只有在触发行动的时候才能避免乏味。此外,鲁比做出的偷狗计划实属奇思妙想,这很可能不是她想出的第一个念头。也许是什么事触发了她的领悟,于是我建议珍妮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鲁比之所以认为偷狗能安抚诺拉,是因为诺拉一直想让鲁比养一只狗并且结婚成家。也就是说,诺拉不想让自己的妹妹如此孤傲清冷。最重要的是,诺拉想让妹妹对自己有所依赖。她想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偷狗不是无意之中的闪念,而是鲁比颇有把握的一件事,她相信这一定能说服姐姐相信自己没事。我能展示鲁比是如何想到这一点,同时让读者看到她的考虑并不周全……

很不错!翻到下一页,我们来看看珍妮创作的第二张场景卡。你注意到了吗?从一开始,它就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所发生的一切都产生了情感起伏,并且紧扣故事,赋予故事以意义,推动故事发展。沿着情节发展脉络,我们能看到场景的弧线,看到场景中外部情节的变化:为了缓解诺拉的忧虑,鲁比本想把冰箱塞满,后来改变了主意,去“借”了一只狗。这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逻辑推演,从第三条轨道的角度来看,对鲁比来说,这证明了自己比姐姐聪明。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jpg

你注意到了吗?“因此”这个问题随之而来。因此“鲁比加速开车回家,她的问题搞定了”。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冲突了吗?很明显,鲁比的策略不仅没有说服诺拉,反倒让她觉得鲁比已经彻底地疯狂。我是在说反话!其实是说明珍妮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胸有成竹。她接着写道:

诺拉来的时候发现了这只狗,更糟糕的是,她认出了它。这只狗声名显赫,叫声也很容易辨识。鲁比感到很尴尬。没多久,诺拉雇来的房产经纪人登门。诺拉害怕房产经纪人看出端倪,告诉鲁比带着狗赶快跑。鲁比被姐姐弄得焦头烂额,麻烦接连不断,她巴不得赶紧离开。于是她抓起电脑,带着狗,从后门冲了出去,钻进了车里。我一开始想的是她会开车回到遛狗公园,把狗送回去,但是这样做太简单了,连通不到第三条轨道。(有人看出背后的模式了吗?)所以惊恐之余,我决定,鲁比去了一个老地方,在她身处孤立无援的困境时会去那里,去亨利那里。所以,她去了医院。

非常好!重点不在狗身上,而在于这个情景在鲁比身上引发了什么?孤独,害怕,恐慌。所以出于本能,她不假思索地去找那个人,因为那里是她的避风港,但事实上,那里根本无法躲风避浪。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jpg

她的第三张场景卡直奔主题,场景卡通常都是如此。珍妮很可能会发现,在她真正去写(或者改写)场景的时候,又有新的层次出现,或者是小说写到一半,新的层次浮现,只好再回过头来,将其穿插进情节之内。注意场景卡上的“因此”通常会指向下一个场景。“鲁比去了医院。”在此处,你如果想的是,等等,我以为弗朗西斯已经坚决不让鲁比来医院探病了。亨利不是陷入了昏迷吗?为什么还能给予她安慰?切中要点了。下面是珍妮的回答,也将成为第四张场景卡:

我最开始是这样想的:小说一开始,亨利就在生死线上挣扎,不省人事且康复无望。但我现在发现,如果一开始不让亨利病得如此严重,也许会更好。所以现在,随着小说的深入,亨利能克服所遭遇的一切艰难险阻,之后我再想想关于他的治疗这一方面。这样一来,鲁比对奇迹的幻想就有了实现的希望:她到了医院,发现亨利醒着,她把狗的事告诉了他,他会哈哈大笑,然后一起商量怎样去解决莎伦对电视剧结局提出的要求。一切困难都会过去。但是鲁比到了医院之后,正好看到医生告诉弗朗西斯亨利活下去的希望渺茫,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也许正是这个时候,弗朗西斯连病房也不再让鲁比进去。没错,在鲁比最需要亨利的时候,他却将要永远地离去——

你注意到了吗?鲁比的故事是以她为出发点展开的,而不是围绕着怎么解决鲁弗斯这个麻烦。

在第四张场景卡中,对鲁比来说,“因此”会怎样呢?鲁比再次回到家中,万念俱灰,这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她失去了亨利,他的母亲不允许她进入病房,诺拉威胁要卖掉她住的房子,莎伦说要让克莱门蒂娜来写电视剧结局。总的来说,她深陷绝望。就剩下一样东西:车里还有一只麻烦的狗。珍妮是这样写的:

从医院出来之后,鲁比不得不面对怎样处理这只狗的问题,她已经完全忘了这件事。等她回到车上,发现几个人正盯着鲁弗斯,她意识到自己可以放走这只狗,就说是在路边发现了它,正打算送它到宠物收容所。但是这些人根本不理会她。他们只是忙着把鲁弗斯从座位底下引出来。鲁比并不生鲁弗斯的气,是这些人太不可理喻。仓促之中,她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要保护鲁弗斯。她告诉是他们认错了,并礼貌地跟他们道歉——它因为长得太像那只明星犬,经常被认错。因此,鲁比非但没有放走鲁弗斯,还把它带在身边,目的是让它远离这群疯子。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如果她不妥善处理好这只狗,将意味着失去更多。鲁弗斯在她需要的时候能给予安慰,尽管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狗给予的安慰(当然不是)。现在鲁比需要找个能写作,并和狗一起藏起来的地方。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jpg

这就对了!鲁比现在开车行驶在路上。她不能回家,也不能只是带着狗找个地方躲起来。鲁比看到亨利躺在医院,听着弗朗西斯指责自己毁了亨利的生活,暗暗发誓要写好这个剧本,因为这是她能做的最后一件事。好吧,这些都是我想出来的,给故事填空填得有些忘乎所以了。我之所以能填进去,是因为基础已经打好,层次逐渐丰富,越来越容易看出或者感觉出故事如何展开。当然,这一切都是珍妮的功劳。

到了第五张场景卡,鲁比就要开始她的征程了!珍妮的征程也开始了。在这里,有一个惊喜:珍妮不仅确定了小说的每一个层次,还写了非常多的内容,事实上,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不仅仅指开篇和顿悟时刻的场景;珍妮所进行的大量拓展与挖掘,以及已经写出来的背景故事,都将成为小说的一部分,无论是记忆闪回,还是随着情节的迅速升级,鲁比大脑中涌出的想法。也正是这样,小说才有了生命。你已经完成的部分确保了小说层次丰富、引人入胜、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jpg

练练笔

场景卡是为了让事件沿着时间线往下发展,虽然这些场景卡还只停留在阿尔法点上,但很可能场景卡二到五已接近完成。如果没完成,就按照珍妮的方法,不断提问题,填补逻辑漏洞,直到这些卡片具备了转化成实实在在场景的可能。

现在做什么?

接下来写场景卡二到五。除此之外,开篇场景也要稍加修改,因为我相信你又有了不少新的奇思妙想,想把它们巧妙地编织进开篇之中,沿着故事延伸下去。的确应该如此。你会不断地寻找新的信息,并把它们纳入到小说中来。每当你遇到瓶颈,踌躇不前的时候,或者推演不出前因后果的时候,停下来。回顾已知信息,翻看卡片,它们有的已经被纳入时间线,有的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如果你从中找不到答案(很可能会找不到,尤其是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就需要深入主人公的过去进一步探寻。好消息是你越了解故事和主人公,就越能觉察要找寻的东西。因为,没错,细节不断生成细节。

当你完成前五个场景,准备开始写第六个场景时,你的拓展文件夹里将有几十张场景卡。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粗略排放,你的因果轨道就初具形态了。记住,如果你不确定具体某一张卡应该放置何处,例如,在小说开始之前,你的主人公说了一个谎言,你知道在小说里早晚要揭穿它,但是不确定具体应该什么时候动手,那就把这张卡放在因果轨道的最前端。这样,它就不会找不到或被遗忘。每次浏览卡片的时候,你不仅会想起这张卡还有待挖掘,还会想起与主人公有关的信息,因为谎言越大,我们就越放不下,越容易受它牵制。这些卡就像击出去的球,你会一直盯着它。

故事总是螺旋式发展

可以肯定地说,这样来来回回的折腾,会贯穿整个写作过程,一直到你决定把故事呈现出来。绕回到小说开头,往里添加新的信息、新的安排和新的故事线是常见的,通常也是对小说的修复。畅销书作家哈兰·科本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jpg在谈起这个过程时这样说,每隔七十五页,他就会回到小说开头,一边往下读,一边编辑、增添、删减,确保从第一页开始,每一层都扎扎实实。

为什么?因为蝴蝶效应。当然,大众文化把蝴蝶效应这个概念略微夸大了(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回到石器时代,放进去一只小小的蝴蝶,那么今天的我们就会都穿着红袜子,没有互联网,可能世界上还存在着独角兽),但是在你的小说里,蝴蝶效应不容忽视,过去的一个改变也许看起来毫不起眼,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可能会引发轩然大波。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做了改动,或者加了新的内容,这在所难免,但它的影响不仅将延伸到未来,还会波及过去。

记住,没有什么东西一旦写下就板上钉钉,写作是在用泥土塑形。改变是难免的,因为你每往上加一层,下面的层次就会做出相应的微调。好消息是,因为你对蓝图里的每一个次要情节都了如指掌,你能精确地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里发生的这些变化,这样就保证了故事逻辑牢牢掌握在你的手中,即便脱离了掌控,也能重新做出调整。关键是,变化是常态,但不要被它左右。变化是写作过程的一部分。场景卡可以帮你记录一切变化。请放心,你的故事初稿已经进展得如火如荼,而且绝不是那种缺乏故事性,堆砌了三百二十七页的小说,这一点千真万确,令人赞叹。它节省了你很多时间,你可以大舒一口气。你会遇到重写的情况吗?当然,会经常遇到。但是它能修复一些问题,就是说,你会回到故事开头,在现有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故事线和新的信息,而不是从第一页开始重新写三百二十七页。单单这一点,多少心血都值了。

让隐含的信息现身,有三个秘诀

在这个阶段,你会开始感觉人物渐渐鲜活,他们会告诉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且对自己的感受直言不讳。不要上当,不是他们在说话,而是你的内心深处在言说,因为是你赋予了他们生命。体会其中的美妙吧!但是不要掉入最后一个陷阱,很多作者都没经得住引诱,功亏一篑。并不是你读懂了主人公的心思,你的读者也能读懂,所以必须让你内心深处的声音真正成为人物的声音。

从现在开始,你的任务就是让隐含的信息现身,包括你的主人公怎样看待世界,她的感受是什么,她如何理解当下发生的事。你会从中受益良多。有三个秘诀可以帮你实现这一点,但只有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奏效。借助这三个秘诀,你的读者将会手不释卷、全神贯注,如饥似渴地从头读到尾。

你的主人公必须从他注意到的一切事物中总结出一个合理结论

事实上,说到主人公,你能读懂他的心思,但秘诀是让读者也能读懂他的心思。你会发现很多作家没有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他们有意克制,而是他们不知道其实主人公的心思不是明摆着的。这是个奇怪的错觉,因为你已经对主人公很熟悉,你可以轻而易举地透过他的视角看事物,一边写作,一边跟着他,不知不觉忘记了其实你的读者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当你看到事情一件件展开,此时你与主人公的反应一致,你的所思会成为主人公的所想,他的记忆在你的大脑中翻涌,让人兴奋不已,于是,你能真切体会他即将拥有的感受,你们成为一体!讽刺的是,因为所有这些想法已经存在于你的大脑中,所以你忘记了把它们放进主人公的大脑里。幸好,解决方法出奇简单,你只需将它落到纸上。

简而言之,对于当下发生的事,你的主人公需要从内心做出反应,尽力去弄清楚状况,让事情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他在思考正发生的事件,不是抽象地去想,也不是无限制的意识流式的冥想,而是要立时三刻做出决断。要遵守这样一个原则,除非主人公能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论,从而影响他的所作所为或者对事件的认知,否则他不能随便关注什么事情,或者做出什么评价,哪怕只是描述一个人的衣着。他必须时时刻刻坚持这一点,就像我们一样。

想想你自己。你不断地审视外部环境,去寻找特别的意义。这样安全吗?我应该怎么做?他那样说是什么意思?危险(喜悦)在哪里?无论你是正站在阿斯托里亚第三十一街的地铁站等地铁,还是身处葛底斯堡的一场战役中,或者正飘浮在太空中等着哈尔打开该死的吊舱门,你总是不断地寻找着有用的信息,以便找到漫长的归家之路。你的主人公不也是如此吗?

每一页都必须饱蘸情绪

有一点我们要清楚,尽管在每一个情节起伏之处,读者都需要知道主人公的感受,但这不意味着你要把什么都说出来。比如,一想到以后的生活将没有亨利的陪伴,鲁比就感到肝肠寸断、痛不欲生。表达人物的感受不是要去写他开心、悲伤、气愤、嫉妒、痛苦之类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是你在总体上的推测。它们是“什么”,而读者想知道的则是“为什么”。

关键之处在于,情绪取决于人物怎样理解当下发生的事,而不是用一个概括性词语加以描述。你的目标不是把他们的感受告诉我们,增加我们对人物的认识,而是与他们一同做斗争,一起产生深刻的共鸣。那种感觉微妙、细腻,富有层次,很难简单地直接形容,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想避免使用那些笼统的定语。无论在文学里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默认所有的情感都可由一些流行词语来定义,并且局限于这些词语。这远远低估了情绪的流动性与复杂性,也高估了语言对情绪的表现力(或者,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够充分表达情绪的语言)。

我们来举个例子,看一段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里的文字。故事发生在一九六六年。主人公玛丽琳是一位白人主妇,她刚刚得知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二人关系一直比较疏离,自从玛丽琳与亚裔大学教授詹姆斯·李结婚之后,她们就没有见过面。

婚礼那天过后,她已经近八年没和母亲说话,在此期间,她母亲也没给她写过一封信。内斯出生、莉迪亚出生,玛丽琳都没有通知母亲,连孩子的照片都没给她寄过。有什么好说的?她和詹姆斯从未讨论过她母亲在婚礼那天对这场婚姻的评价:这样不对。她根本不想再去回忆。所以,当詹姆斯晚上回到家时,玛丽琳只是简短地说了句:“我母亲死了。”然后她走到炉子那里,又补充道:“草坪需要修了。”他立刻明白,他们不会再讨论这件事。晚饭时,玛丽琳告诉孩子们外婆去世了,莉迪亚翘起脑袋问:“你难过吗?”

玛丽琳看了丈夫一眼。“是的,”她说,“难过。”

这段文字并未提到玛丽琳自己的感受,但字里行间都已传达出她的情绪。结尾使用了“伤心”这个词富有讽刺意味。按照词典释义,我们在这种情境下的情绪就是“伤心”。玛丽琳感受到的不只是伤心,她躲在这个词语的背后,而内心正在经历着更加复杂且剧烈的情绪,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莉迪亚,也保护她自己。

你必须留在主人公的主观思维惯性里

故事之所以具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不单单依靠发生的事,还依靠主人公内在的介入,由此做出一些决定,驱动他的外部行动。从表面上看,这些决定可能缺乏客观逻辑,但是对主人公来说,却完全符合他的逻辑,因为决定是基于他们的主观认识做出来的。

有一件有趣的事值得我们琢磨,当我们看别人的时候,比如你楼上住着一个收藏狂,从一九八八年开始,她就不再扔掉任何杂志和报纸(这些报刊全部是她订阅的纸质版,她从来不尝试电子期刊这些新兴玩意儿),我们觉得,简直匪夷所思,这是疯了吧,但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身处其中。如果你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的理由肯定是逻辑严密、滴水不漏,她甚至不能理解你居然会对此提出疑问。

对你的主人公来说,他做的每件事都合乎逻辑,因为符合他的生活准则。他总是听从内心的想法,我们也是如此。所以,你仅仅知道他怎样看待世界还不够,你要确保在字里行间都有所体现。

原因在于,你的主人公看世界的主观镜头是一成不变的。这听起来毫无新意,但你知道其中真正的含义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很多作者经常忽视这一点。他们的主人公即将遭遇生活的巨大转折,但他们还在成天忙来忙去,呼朋唤友,锻炼身体,仿佛这是日复一日的寻常日子,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因此如果把这个场景从小说中摘出来单独看,你根本看不出主人公在经历着内心矛盾,主要原因是他内心没有矛盾。

这就像珍妮写的这个场景:鲁比决定沿着游客众多的海滩悠闲散步,跟鲁弗斯玩接球游戏,与陌生人攀谈,全然不担心它会被人认出来。这会让你觉得鲁弗斯被认出来这件事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只能从主人公那里推测,如果连她都不担心,我们为什么要去担心呢?毕竟,根据我们的个人经验,如果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管伪装得多好,我们都摆脱不掉。

这并不是说,人物不可以做背离性格或不合常理的事,只要交代一个对读者而言可信的理由。比如,在场景四中,我们知道,惊恐不安的鲁比正要开车去医院见亨利,把鲁弗斯留在了车里,路过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它。这听起来很假,但你会意识到,其实是因为鲁比处于悲痛与恐惧之中。她满脑子只想着一件事,前往安全之处,也就是亨利那里。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我们最后一次从脑科学的角度看看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你听说过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和丹尼尔·西蒙斯做的大猩猩实验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jpg。这是关于闭眼睛的实验,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他们请一组学生观看一个录像,内容是两支队传一个篮球。一支穿白色队服,另一支穿黑色队服。学生需要记下穿白色队服的球员的传球次数,忽略穿黑色队服的球员的传球次数。但是百分之五十的学生都没注意到从录像的中间开始,一个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走到镜头前,停下,拍打胸脯,之后走开。这只大猩猩一共在屏幕上出现了九秒钟。这个实验重复做了无数次,结果都一样。让研究者更惊讶的是,那一半没看见大猩猩的人得知这件事之后,竟然都不相信自己没注意到大猩猩出现。“我不可能没注意到它!”这是最常见的反应,甚至有人说,肯定是你把录像带调换了,你第一次给我看的时候肯定没有大猩猩!但确实出现了一只大猩猩。这就是盲视。当你的主人公遇到一个难题时,这个难题会成为他关注的焦点,让他排除与之无关的信息,使他对所看的事物进行了筛选、加工。

这恰当地阐释了一句妙语:眼见为实。看起来,就像一句通俗易懂的老话,讽刺的是,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只要那些人没注意到大猩猩,大猩猩就根本不在那儿。毕竟,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所以就无意间证明了,尽管你相信眼睛看到的是真的,但并不是只要你相信就能变成真的。这里有一个问题,眼见为实,其实只是你的感觉,这才是重点所在。我们通过自己感觉真实的事物看世界,这决定了我们会注意到什么,以及如何解读所看到的事物。

要不要体会一下?想象你醒来的时候注意到左手小指有个倒刺。你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因为你很快就知道了这意味着什么:你染上了可怕的倒刺病毒,它是最致命的病毒之一,你确信自己活不过夜里十二点。

即使你若无其事地忙一整天,假装压根没有得这个可怕的病,但一切也已经回不去了。你会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事物,会赋予寻常事以不同的意义——去超市,遛狗,给孩子打电话。你看任何事物时都透过这样一个镜头:这是最后一次了。这个镜头会彻底改变你观看世界的方式。当然,我设定的这个情境荒谬可笑。根本没有什么倒刺病毒(现在,你可以停止谷歌搜索了)。如果按照现实世界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你的恐惧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非理性的。这能改变我们的恐惧吗?丝毫不能。因为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哪怕有一千个理由证明我们错了,我们仍然会坚持用自己的主观视角看世界。

你的主人公也是如此。无论他的驱动力在哪里,无论他的忧虑是什么,这二者都会一直伴随着他,催促他前行、引导他的注意力、定义他注意到了什么,忽视了什么,阐释他的记忆和他下的结论,而且他常常在下结论。就鲁比而言,这意味着她的悲伤将与她形影相随。对亨利的思念控制了她的情绪,她时而舒缓,时而心痛,时而充满斗志。从小说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她的驱动力与焦虑影响着她看到了什么,以及如何阐释所看到的一切。

不仅如此,当故事每前进一点的时候,在关键时刻来临的时候,还有她手足无措的时候,她内心的驱动力与忧虑都格外强烈。例如:

● 一旦诺拉威胁要卖掉她的房子,鲁比害怕失去房子的恐惧就如影随形。

● 一旦她知道改写剧本的截止日期不容商量,她担心自己交不出稿子会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恐慌就无法排解。

● 一旦她偷到鲁弗斯,就开始担心被人抓到。

当珍妮把这些元素编织在一起时,它们融合为一体,成为一面无所不在的透镜,鲁比正是通过这面透镜观看世界,了解她所处的每一个场景。同时要注意,每一个元素都对应着一个外部因素,它设定了严格的时间限制,伴随着嘀嗒作响的时钟会迅速产生一个后果,将对鲁比产生深远的影响。换句话说,鲁比无处可逃。即使她偶尔能喘口气,或者得到片刻慰藉,也仍然无时无刻不如临大敌。

刚开始加入这些元素时,你会感到手生,就像在使用一个很钝的工具。不用着急。关键在于,场景不仅仅是指发生的事(听起来是不是耳熟)。设计场景的目的是推动情节以及大量的次要情节,为第三条轨道增添动力。是的,我指的是所有的那些事情同时前进。记住,每个场景不是一次前进一步,有可能前进八步,并且所有场景同时推进。因此一开始你会举步维艰,但随着场景层次渐丰,它们会逐步融合,最后达到统一,相得益彰。这个融合过程不是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指数级增长。你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第三层,然后,突然间你的小说展现出了自身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以珍妮为例,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她想完善第二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鲁比突然想到“借”一只狗是解决眼下难题的完美途径。珍妮试图把所发生的事都编织进来,并展示它们如何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但这个想法不够精细。因为这样一来,这个场景可能朝着几个不同的路径延展,而不是走同一路线。

在这个场景开头,鲁比认为只要好好吃饭,诺拉就会相信自己没事,不会再逼她离开家。没错,这样设计是可以的。

太阳升起来了。我冲了个澡,在亨利出事之后,我第一次认真选择着装。全食超市的经理开了门,趁清早补货,我等在旁边。门一开,我抓了一辆购物车,开始往里装有机蔬菜、迷迭香酵母面包、新鲜的香蒜鹰嘴豆泥、时令水果。每样都选最贵的那种。最后我来到肉类专区,想买一些腌好的鸡胸肉和腌制的烤肉。这些食物可以放进烤箱里,让做饭有一种仪式感,诺拉一进屋就能闻到味道,知道我在好好照顾自己。我推着车,跟在一位女士的后面,她单肩背着包,里面塞了一只白狗。

“一磅有机素食汉堡。”她说。狗狗把头探出来,她开始咕哝着说话。

“没事,布鲁瑟,妈妈在买你最喜欢吃的食物。”

我知道很多狗狗都被宠溺得厉害,但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为自己的狗买素食汉堡。

“它不吃有机肉类?”我问。

“它完全不肯吃狗粮,”这个女人说,“但这也不能怪它,对吧?里面全是保鲜剂、添加剂,他们做这个东西用的肉原料——哎哟。”声音里透着厌恶。她挠了挠狗狗的耳根。“都是屠宰场剩下的碎屑。还是让你的狗狗当素食者吧。”

“狗可以成为素食者?”我问,不是怀疑她的答案,而是我想听她解释狼的后裔怎么能靠吃豆腐活下来。我突然很想知道答案。

她大笑。“当然可以!只要你给它们吃点酶,这样就不会因为纤维摄入太多而产生气体。”卖肉的师傅递过来一包肉,她接过来,又跟狗狗咕哝了几句,挥挥手,去买鸡蛋了。我猜这只狗狗喜欢早餐吃荷包蛋。

“您需要点什么,女士?”师傅问。

我愣了一会儿才意识到他在跟我说话。我的脑海中突然有了个想法。莎伦的前台觉得我应该养一只狗,给我剪头发的女理发师也这么说,那些净送些垃圾邮件和账单的邮递员也这么说。诺拉也一直建议我养一只狗,她是一名兽医,觉得我不养狗就说明生活不在正轨。我没有丈夫,没有家庭,没有狗,所以我跟人类沟通的能力就值得怀疑。“你应该养只狗!”这是人们遇到单身女性、中年女性、女性抑郁症患者以及遭受痛苦折磨的女性,都下意识做出的反应。而我,猝不及防,具备了所有这些元素。

如果我有一只狗,也就用不着买那些有机沙拉和烤肉了,因为如果诺拉知道我养了狗,就完全不担心我了,就会放心让我一个人住。这样的话,阻挡写作的唯一障碍就是去适应亨利不在桌子旁。他以前经常踱来踱去,凝视着窗外,咬着笔帽。我不用去买狗,也不用去收养,我只需要弄来一只,应付几个小时就行了。

我转身面向那位师傅。“一磅素食汉堡。”

为什么这个场景值得称赞

● 你注意到了吗?鲁比大脑中一直在想此刻经历的改变,这些改变都无法回避,即亨利不在身边,诺拉威胁要卖掉房子,剧本改写有时间期限。

● 你注意到了吗?珍妮从不告诉我们鲁比的感受,但是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她的感受。

● 你注意到了吗?这个场景与背景故事紧密相连。鲁比之所以觉得她的突发奇想具有可行性,其判断标准主要来自她的记忆。

● 你注意到了吗?珍妮每一个“煽情”的细节都在服务于这个故事。她不直接告诉我们鲁比要去买什么食物,向我们展示她的购物清单,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她要特意选这些食物:为了让诺拉改变主意。

● 你注意到了吗?鲁比对于人们溺爱宠物这点有些鄙视。她不用直接讲出来,从她在肉类柜台问那个女人的问题就能看出来。

● 你注意到了吗?珍妮告诉了读者鲁比的思想活动,交代了她做出偷狗决定的来龙去脉。因此我们不但知道了她要去抓一只杂种狗,也知道了她为什么这样做。

● 你注意到了吗?珍妮向我们透露了鲁比的计划,于是我们知道偷狗之后,鲁比希望发生什么,即诺拉会放过她。因此我们可以猜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很确定,鲁比的计划不会成功。

珍妮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场景中达到这么多目标,是因为她能进入鲁比的视角,成为鲁比看万事万物。她把所见写下来,并呈现于纸上,使我们也得以看见,这一点至关重要。

练练笔

在你写每一个场景时,把你所知道的主人公的一切都收集起来,包括他们对世界的主观看法。他们最担忧的是什么?这会在场景中如何影响他们的判断?确定把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时间期限都考虑进去。

我们在秘诀一中谈到的那些结论,就是主人公一直不断去总结的结论,该怎么得出呢?理解了他的内心矛盾,就能知道会得出什么结论,也就知道他接下来会做什么。这样一来,故事与情节就合二为一,二者不断向前推进。

最后……

我努力做到不婆婆妈妈,但还是不放心,我知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不管你多么专注于把头脑中的故事写出来,都难免会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它会把你带上歧路,以至于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功亏一篑。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我想给你两个建议,也是必不可少的写作方法:

  • 凡事问一问“为什么”,不停追问,直到答案缩减到最符合故事并血肉丰满,当你“闭上眼睛,故事会自动展开”,而且也没“为什么”可问为止。

  • 凡事问一问“因此”,比如,因此,为什么我的读者要知道这一点?因此,为什么这样能推动故事的发展?因此,这会引发什么结果?换言之,重点是什么?听起来有些急于求成,但这个问题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针对故事持续给你带来富有启示性的洞察。

现在你已经拥有了写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要具备的所有工具,能够刺激读者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他忘记小说以外的一切:他要去追的电视剧,明天上班要开的大型会议,甚至能让他忘记随之而来的对一切的怀疑。或者,他正好有个短暂的假期,享受半刻闲暇,会在你的小说中找到避风港湾,获得震撼心灵的内在驱动力。当读到最后一页,他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不管他是否意识到,他的世界观已经改变了,这些变化也许是微小的,也许是非常彻底的,但将会影响到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样事物。毕竟,好的小说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比如,你知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胜利主要归因于什么吗?

《杀死一只知更鸟》。

事实上,一九九一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常常提到的改变人生的书籍中,《杀死一只知更鸟》位居第二,仅次于《圣经》。

奥普拉·温弗瑞称它是“我们的国民小说”。前第一夫人劳拉·布什说:“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

怎么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通过改变他们如何去感受。

因为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看法的唯一方式,就是首先改变他们的感受方式。

你拥有这个力量。现在,去使用它吧。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jpg美国作家,著有《天使的隐私》《上帝的谎言》等。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jpg即“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