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
  •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
  • 王磊 / 著

古人如何学普通话?

发布:2022/10/26 16:22:11174 个作者有用

王老师当年就读于师范大学,毕业就有教师资格证,但拿证前须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这可苦了那些南方同学,为了说好普通话,他们每天对着录音机练习发音,还拽着我们这些普通话好的东北同学陪他们说话,纠正他们的方言发音。古人,特别是读书人和官员也要学习普通话,即当时的官话。古代的技术条件不如今天,古人是如何学习普通话的呢?

首先,官方会编订和发行汉语标准音的书籍,这种书籍在古代被称为韵书,是常用的工具书,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新华字典》或《汉语词典》。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主持编纂的《切韵》,但现已亡佚。宋人在其基础上编撰的《广韵》,是现存最重要的一部韵书。韵书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类似今天的汉语拼音。具体方法就是用两个简单的汉字相拼,取第一个字的声母,取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出来的读音就是该生字的读音。比如“贡,古送切”,取“古”的声母“ɡ”,取“送”的韵母“onɡ”,拼出来就是“ɡònɡ”。韵书编订后,其规定的读音就成为了当朝汉语语音的国家标准,官方会以各种方式予以推广普及。

其次,古代的学校教育都会尽量使用官话教学,对读书人推广普通话。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文章押韵皆以韵书为准,强化标准音的权威性。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佩文诗韵》,是清朝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韵书,押韵和用典都要从这本书里找依据。会讲官话是古代读书人的必备技能,也是识别知识分子的重要标志。所以,古代的文盲一般没法和读书人争论,因为一开口就暴露了文盲的知识水平,读书人是懒得和他抬杠的。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jpg

△明代官方韵书《洪武正韵》(藏于南京博物院)

最后,统治者会要求官员阶层熟练掌握官话,以此作为官员是否胜任的标准。清朝时,官员必须会说北京官话,特别是那些想当大官的。因为你将来可能会面见皇上汇报工作,如果你操着一口方言,皇上听不懂啊!虽说清朝皇帝文化水平较高,能说满、汉、蒙古等多种语言,但面对中国庞杂的方言体系,他们实在招架不住。

尽管古代读书人自幼学习官话,但有些地区的方言和官话差距太大,即便学了官话,讲出来也不是那个味。就像今天的粤普、湘普、闽普,听起来还是怪怪的。清朝时,皇上对于广东人和福建人的讲话最吃不消,完全听不懂。雍正皇帝特意为此下发过谕旨,大意是说:“每次引见臣子,只有福建、广东两省的人仍然操着乡音,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这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和吏部培训,但是在大殿之上说话依旧说不清楚,这要是去别的省赴任怎么能做好父母官呢?这可不仅仅是我听不懂的问题,而是百姓听不懂的重要问题!”

雍正皇帝对官员学习官话高度重视,将其重要性上升到治国安民的政治高度,地方政府自然不敢怠慢。广东、福建两地各级官府迅速落实整改工作,掀起了一场大清朝的“学习官话运动”。为了加快读书人和官员群体学习官话,各地政府纷纷办起了“官话培训班”,名为“正音书院”。福建开办了一百一十二所,广东估计高达上千所。书院多用当地驻防旗人任教,招收当地举人和秀才学习。清廷甚至还规定了学成年限,以八年为限,如果学不好,学员将会被暂停科举考试资格。

除了学校和培训班教授官话外,古人还可以请家教学习,这种方式学习的速度较快。清朝有很多专门以教授官话为职业的老师,被称为“官话师”,类似今天的“普通话培训师”。广东地区的官话师多来自广西桂林。这是因为桂林人多是明朝时从外地移民过来的,而移民大多擅长讲官话。桂林人讲的是西南官话,虽然跟北京官话比还是有一点差距,但比起广东人讲的官话还是好太多。

通过上述方式,古代的读书人和官员群体都能一定程度地使用普通话。但是,对于人数众多的普通百姓,讲普通话还是太难了。由于清朝有官员任职的回避制度——官员不能在本乡任职,所以地方官一般不会懂本地方言,这就极易造成官民间的沟通障碍。这时候就只能用翻译了。是的,你没听错!同是汉语,不同的方言之间需要用翻译来沟通。《六字课斋卑议》就记载过清朝政府的规定:“所有土话与官话歧异县份,知县到任,着延方言师一人。”这里的方言师就是翻译,是地方官到任时的标配。然而,用翻译只能是权宜之计,为了更好地深入群众,清朝政府还规定地方官要“每日从学土话二点钟,成而止”。地方官必须学会本地的方言,对于那些在广东和福建任职的父母官,真心有点吃不消啊!

宝典目录

目录索引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